APP下载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2015-05-30宋佳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雾都孤儿创作手法哥特式

摘 要: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不仅运用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且将其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雾都孤儿》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变得更为深刻。

关键词:哥特式;创作手法;《雾都孤儿》;狄更斯

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创造了众多经典著作,《雾都孤儿》是其中的一篇,另外还有《双城记》,《艰难时世》,《匹克威克外传》,等等。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一些小人物,着重描写小人物在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的不幸遭遇,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来了,狄更斯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哥特传统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之中,哥特式创作手法是其发展传统之一,哥特式创作手法发展时间长,其影响广泛而持久。“哥特”本为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哥特部落的人们素来剽悍,叶曼。在建筑领域内,“哥特”的名称最早被运用。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的一般特征是,房子顶端是高耸的尖顶,墙壁是厚重的石壁,窗户十分狭窄,玻璃皆被染色,房子内部幽暗的,附有阴森的地道,甚至在低下附有藏尸所。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充满着黑暗色彩,野蛮色彩,神秘色彩,恐怖色彩,等等。哥特式的創作手法在文学领域之内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晚期。

二、《雾都孤儿》简介

发展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并没有摒弃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是尝试用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这一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非狄更斯莫属。

狄更斯巧妙地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与批判现实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带着深沉厚重的悲悯,描写了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痛苦,为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雾都孤儿》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在世界文学长廊中,《雾都孤儿》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雾都孤儿》是一部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雾都孤儿》描绘了英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所刻画的人物个性突出鲜明,整部小说写得鲜活生动,充满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三、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一)哥特式的主体。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是哥特式的小说的永恒主题,《圣经》是哥特式小说的源泉之气。《雾都孤儿》中鲜明地突出了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的主体。具体体现为,主人公奥利弗的善良与和他相对的人的邪恶之间的冲突。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生活环境是黑暗的,是污秽的,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堕落,奥利弗是高尚的,是善良的,是纯洁的,他高尚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善良与高尚的化身,在他的身上不存在邪恶与善良的冲突,他的善是绝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天使的象征,而与他相对的他的团伙们则是魔鬼的象征。奥利弗在与他的对立面之间的战斗中,没有丝毫的妥协。在故事的结局,天使战胜了魔鬼,善良战胜了邪恶。

(二)哥特式的谜团。《雾都孤儿》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个谜,即主人公奥利弗的父母的身份而展开,充满神秘色彩。在最初,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被大家认为是孤儿,不但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间,没有任何亲人的奥利弗的命运注定会是悲惨的。就在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转折,奥利弗找到了亲人,他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亲人。这样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家庭关系所具有的神秘的约束力量。虽然素未谋面,但布朗劳先生和罗丝小姐在第一见到奥利弗的时候,就感到奥利弗之于他们有很亲密的感觉,而蒙克斯更是在街上看到奥利弗的第一眼便认出了他。血缘关系的影响是无形的,血缘关系拥有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能够被人所感知。

(三)哥特式的人物。《雾都孤儿》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鲜明的哥特式特征,例如,费根,赛克斯,蒙克斯,等等。他们都是典型哥特式的人物。以赛克斯为例,赛克斯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不但欺凌弱小,而且还抢劫,甚至是杀人。赛克斯同费根一同犯罪,费根负责出谋划策,赛克斯负责犯罪行为的执行。他不仅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样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赛克斯就是一头癫狂的怪兽。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所贯穿的主线是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所营造的是一种充满悬疑色彩,神秘色彩,以及悲伤色彩的氛围,小说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例如杀人犯,小偷,妓女,等等,小说中随处可见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所营造的鲜活场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所运用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是有所超越的,具体体现在,狄更斯将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常用场景转移到了现代化的大城市——伦敦,狄更斯所用的这种独特的哥特式创作手法被称为“都市哥特”。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巧妙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当时伦敦社会的黑暗现实得到更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参考文献

[1]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3).

[2] 马珊.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J].文艺理论,2008(05).

作者简介:宋佳,长沙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雾都孤儿创作手法哥特式
哥特式浪漫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雾都孤儿》:绽放于陈旧中的光辉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论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
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