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愁里的旅游大跨越

2015-05-30王崇亮

时代名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乡愁云南美丽

王崇亮

入刊理由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记住美丽的乡愁,筑梦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当成为云南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多样。全国已建成4万多个旅游景区、景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约70%选择乡村旅游出游,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2014年,乡村旅游新增收入约400亿元,新增就业约20万人,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需求日益升温,云南乡村旅游发展也非常迅速。其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已成为云南旅游转型升级新的经济增长极。全省接待乡村游客从2009年的3342万人次增至2014年的7382万人次,年均增长17.35%;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09年的46亿元增至2013年的165亿元,年均增长25.73%。

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原生态品质突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且在“假日旅游”的推动下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来看,云南乡村旅游开发形式较为单一,与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不够;同时缺乏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引导,市场化程度低,未能完全展示乡村旅游的底蕴,发挥应有的功能。究其原因,显然是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缺乏统一、系统的策划、规划。云南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乡村旅游点在发展过程中对前期的策划及规划不重视,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导致特色不鲜明、缺乏规模化龙头产品,使得乡村旅游不仅没有乡土韵味,而且与当地生产生活脱节,旅游产品雷同,最终导致乡村的本质失去,缺乏市场运营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资源结合程度不够。云南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受现有农业规模、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制约,现有的乡村旅游在产品开发上类型单一,未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优势,仅以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果园、民族风情表演为主导产品,局限于观光层次,而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满足游客以体验为主导的观光、购物、猎奇、尝鲜、休闲、度假、参与等需求的旅游产品发展尚不成熟。

乡村旅游低档次发展,整体经营“多、小、散、乱、弱”。目前,云南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低档次发展,整体开发和经营处于“多、小、散、乱、弱”的状态,游客数量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缺乏在云南甚至国内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规模化、品牌化产品,已开发的产品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还处在分散经营、自发发展、单打独斗的状态,未能形成规模较大、市场影响力较强的由低至高各层次有机衔接的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经营方式粗放。云南各地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仍以当地百姓自发形成并单一的餐饮、住宿等旅游业态为主体,片面追求眼前效益,忽视游客的满意度。在配套不足、服务落后的情况下,简单推出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也欠缺有实力的企业进入统一经营管理并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导致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经营方式粗放,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

基础配套滞后,产品线路整合不完善。全省不少地方支撑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交通、餐饮、住宿等均存在欠缺,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导致深入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存在相应的困难,未能有效延伸乡村旅游的纵横向收益体系。另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区域整合力度不够,线路统筹未能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大大缩短了各乡村旅游点的生命周期。

缺乏有效的营销推广与市场运营。在营销宣传推广乡村旅游产品时,因营销观念滞后、管理机构不健全及管理团队的缺失,导致对现有产品开发的市场化深度不足。另外没有专业和大型的企业参与省内乡村旅游市场运营,导致各地乡村各自为政,旅游形象较为模糊,市场知名度低,没有形成对中、远程旅游者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欠缺。专业化人才缺乏是导致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云南也存在相应的问题,缺乏乡村旅游专业人员的培训平台,导致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能不足。

借势”一带一路“战略中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机遇,以保护和建设特色民居为重点,以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为亮点,以传承民族文化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线,云南应着力推进旅游特色乡村建设,使旅游特色乡村成为云南旅游的靓丽名片、民族团结和谐的示范、展现美丽云南的窗口,构建云南美丽乡愁。

记住美丽乡愁,筑梦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美丽乡愁,策划规划是前提。任何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应做到策划先行、规划随行。云南发展乡村旅游,不能照搬其它成功模式,而要通过统一、系统的策划规划(策划指导规划,规划落实策划)解决项目开发的四大核心问题(我是谁?做给谁?做什么?如何做?),深挖资源市场价值,提炼出独特的项目开发概念与市场响应度的产品体系,找到产品的开发核心灵魂,力求“资源—产品—市场”三者无缝对接,并以超前的商业眼光和极具操作性的市场运营管理手段,明确项目的盈利点,确保省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愁,原真生态是基础。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当地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云南乡村旅游在开发建设中,应围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整体统筹安排,注重乡土自然及文化元素原生性的保护和利用,让旅游者在观光游览的过程中,更能全身心参与体驗当地乡土文化的特色魅力,体验地方的乡村意境和乡村生活,最终让当地百姓、游客都能以乡村纯真的生活方式体验到记忆深刻的美丽乡愁。

美丽乡愁,开发模式是核心。云南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以“政府+企业+村民”(政府引导、企业经营、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政府明确自身发展角色,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为项目提供税收优惠、基础设施上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支持;企业按照统一的战略目标和核心发展理念,组建乡村旅游协会,通过整合资源,围绕商业利益,不断提高产业经营与服务能力;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商业运营,盘活资源,经营文化,并与政企建立互动机制,切实享受项目带来的商业利益。政府、企业、农户在有效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新型的运营模式、合理的盈利模式综合筹谋发展远景蓝图,达到三者效益最大化。

美丽乡愁,区域产业是目标。在云南乡村旅游的建设上不仅要构建“一村一品”,更应推广“一村一业”,以区域产业差异化统一协调发展。并注重对产品整合与线路统筹的改造提升,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乡村旅游形象建设,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全新品牌。例如在构建区域乡村旅游时,环境和区位好的村庄做接待,其他村庄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形成蔬菜村、家禽村、豆腐村、工艺品制作村、花卉村等。每个村庄都融入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发展区域乡村旅游的重要目标。

“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美丽乡愁旅游发展是“中国梦”和“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和“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乡村”。云南发展美丽乡愁旅游,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目标,科学编制相应的策划、规划,整体统筹安排,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公共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并依托已有的自然山水、文化脉络等风情,让旅游融入乡村,让当地百姓、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品得到文化、记得住乡愁”,并以美丽乡愁助推云南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张 微

猜你喜欢

乡愁云南美丽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九月的乡愁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