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开生面 镌刻人生

2015-05-30王帮旭

时代名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木雕面具雕刻

王帮旭

入刊理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有生命。” 云南民间手工艺术传承人、艺术家扎姆·军以粗犷抽象的线条铸就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孔,展示了云南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欣赏到其作品的人,不仅看到了作品本身,还能切实感受到其中所传达出来的原始力量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5年6月6日下午三点,在一阵激烈的鼓点声中,“扎姆·军自我复制之面具油画作品展”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拉开帷幕。参观者戴着拉祜文化发展传承人扎姆·军亲手绘制的面具,欣赏扎姆·军木瓢雕刻人物、面具形象以及“自我复制”主题油画等艺术作品,在博物馆中穿梭,仿佛“人在画中游”,又好似描绘出了另一幅美好画面。

“扎姆·军自我复制之面具油画作品展”由云南民族村、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主办,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承办,展品近百件,不仅展出了扎姆·军面具雕刻代表作,更聚焦了扎姆·军近年来以面具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同时,扎姆·军为《云南映象》制作的部分面具、木雕,也在展览上首次以公开形式亮相。展览吸引了数百位社会各界参观者,知名音乐人萨顶顶亲临现场为扎姆·军助阵,《云南映象》著名演员虾嘎、罗罗巴四也现场表演了精彩的民族乐器演奏。“扎姆·军自我复制之面具油画作品展”于6月6日开展,持续至6月21日结束。

据了解,扎姆·军本名李燕军,1967年生于云南西双版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油画创作、木瓢雕刻与葫芦艺术造型的研究与制作。包括《高原的春天》等作品,风格粗犷豪放,极富个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受到诸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青睐,多件作品被海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

扎姆·军先生生于西双版纳,1983年应征入伍。先后在云南艺术学院、成都军区艺术班参与绘画学习和创作,现为中国艺术家协会云南分会员;出版有画册《李燕军木瓢雕刻艺术》,2010年,曾参加上海世博会云南周木雕木瓢面具展览。

扎姆·军的创作风格以粗犷抽象的线条为特点,面具的胡须或头发用麻绳做成。面具作品中不乏神态自若、大胆裸露的青年男女,或是造型夸张、活泼可爱的孩童,每一个脸谱都充满了扎姆·军对五官的极致想象力,那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孔不分民族和地域,但让人有种“人之初”的感觉,仿佛从古岩壁上映射出的脸,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人,扎姆·军对文化传承有着自己的定义,那就是对木雕技艺的传承应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同时还要兼具实用性和表演性,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东西。这也是他对传承创新的又一次尝试。

那些已具生命雏形的木瓢,在扎姆·军的创作下,它们不再是云南民间传统中挂在门头上避邪的瓢画“吞口”,也不是某种部落文化的遗物,它们只是一个人在自己生命过程中寻找的某种媒介物。也许它们有非洲木雕的影子,有民间玩具或祭器的幽灵,但每一个具有“人之初”念头的人,都具有了原生性特质的文化。“不必求根問底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或隐藏的文化底蕴,这就是自然而然的灵感产物。”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拉祜族的文化是扎姆·军的心愿。

一路行走,一路感悟,从木头到葫芦,从木瓢到脸谱,扎姆·军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他多年积累的木瓢雕刻作品以油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赋予它另外一种生命。这些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爱的作品被他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他对于美有着先天的敏感性,在他那些抽象面具作品中,总能隐隐约约透露出他对人性的执着。

责任编辑:李琳娜

猜你喜欢

木雕面具雕刻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On art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雕刻时光
面具中的鱼
木雕鱼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