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林海

2015-05-30武树培

求知 2015年6期
关键词:林海示范区林地

武树培

林下经济是以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生态保育环境与空间资源,从事林下种植、养殖和各种休闲养生等健康经营活动,从而使农、林、牧、游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2012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的要求,既明确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指导思想,又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撑。为此,我们致力于加快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绿色屏障,构建区域良性生态系统;贯彻“生态立县”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循环农业示范作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推进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一、林海示范区发展林下经济

取得的基本成效

(一)主要发展模式

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北侧,示范区现有林地12万亩,其中林木苗圃5万亩,设施与特色农业3万亩,林下药材4500亩,林下花卉80万株,林下食用菌年产15万吨,林下禽类10万头(只)。已初步形成了林地食用菌、林地散养禽、棚室蔬菜、棚室西瓜、果品、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涌现出“林绿康”农产品、“弘历福”西瓜、“广成”冬枣等一批园区特色品牌。示范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林地食用菌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天津市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天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1林菌模式。种植品种有杏鲍菇、香菇、平菇、木耳等,园区已被国家质监局确定为林地食用菌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年产各类食用菌15万吨。2012年3月引进台资企业开启工厂化生产杏鲍菇项目,并逐步建立菌菇深加工基地,形成了“菌棒生产→食用菌林下栽培→产品保鲜加工销售→废菌棒加工有机肥回田或生物质燃料”的循环产业链条。

2林药模式。主要品种有薄荷、射干、桔梗、板蓝根、防风、白术、瞿麦、白菊、黄芪等。2014年新发展2个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安国市引进2名专业技术人员来静海县指导药材种植。林海管委会对药材种植采取“双包一补”政策,即包技术、包销售和给予适当补贴,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目前,药材种植规模达到4500亩,每亩经济效益达2000元以上。

3林花模式。主要品种是君子兰、茉莉、扶桑、发财树等。2014年以来,示范区以天津市卉海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引进和繁育君子兰30万株。北方苗木组培中心占地15万平方米,繁育千屈菜、大花秋葵、鸢尾、萱草等花卉54万株。栽培月季100多亩,10多个品种,25万株,中天玫瑰100亩,3万株。

4林禽模式。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林下养殖主要采用散养方式,目前涉及林下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2家,林下养殖品种主要有蛋鸡、肉鸡、乌鸡、鹅、猪、牛、羊、鸽子、蚯蚓等。成立了由30多户农民加入的汉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存栏奶牛达1200只,年产牛奶3000吨。在光发养殖场进行生猪饲养,存栏2000头。在绿源生态园、福禄园生态园养殖鸽子5500只,可用于庆典、比赛和观赏。在圆源养殖场、富林合作社、绿源杂粮基地、昊润苗圃等养殖林下柴鸡,全年出售8万只,冬季存栏2万多只。在宜好林地发展林下蚯蚓养殖,年产蚯蚓20吨,生产高效蚯蚓肥1500吨。

5林菜模式。实施放心菜工程,在林下行间、空白地和温室内进行蔬菜和瓜果种植。主要种植西瓜、白菜、油菜、西芹、油麦菜、小甜瓜、韭菜、辣椒、西红柿、茄子、香椿等多种蔬菜。林海示范区内的智能温室、日光温室、中小棚、冷棚等设施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林下套种蔬菜2000亩,2014年生产蔬菜14亿斤,年销售额为185亿元。

6林游模式。包括以绿源生态园、松江艺林园、福禄园生态园为典型的30多处苗圃园林景观,和以子牙河、大清河、黑龙港河等河流为主的河流观光系统,以林海示范区内村庄为主的华北特色民居和农家乐餐饮旅游节点等。在空间布局上是重点推进“一心两带四区”建设,一心是林海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两带是黑龙港河滨水景观带和子牙河美丽乡村旅游带。四区是新村居民生活区、现代庄园休闲区、农业高科观光区和林海体验游乐区。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1滋养区域生态。林海示范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2万亩,树种134个,树木1560万株,林业资源和苗木总价值达50多亿元。经测算,园区内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90余万吨,释放氧气210余万吨,消化吸收各类灰尘300余万吨,林海示范区已成为天津西南部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

2带动了农户增收。一是土地租金。从林海建设以前的每亩每年400元,增长到现在的每亩每年1000元。二是务工收入。农户在林海打短工的工资由林海建设前的每天5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天100元以上。以前长期工很少,现在示范区给附近的村街农户提供了长期工就业岗位2100多个,月工资为2000元—3000元,短期工达8000多人。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林海建设前的15家,发展到现在的91家,带动了区内70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1万多元。

3产业结构得到提升。由过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为主转变为发展林菌、林药、林花、林禽、林菜、林游等林下经济产业,与种植大宗粮食作物相比,每亩增加收入达千元以上。

4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补充。园区引进了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农业高新技术,推进了对先进适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发展,使当地村街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大大增加。

5农业产品不断丰富。园区注册了“林绿康”商标,覆盖苗木、蔬菜、蘑菇、禽类等5大类51项产品,区内农产品实行统一品牌,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二、林海示范区发展林下经济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目前林海示范区建设起步时间短、底子薄,自身财力相对不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弱。示范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仅局限在第一产业(即直接将农副产品进行销售),并没有完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延伸,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产业化链条还比较短。

2休闲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旅游硬环境的设施水平较低,“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配套功能不够完善。目前,示范区内只有绿源生态园可以承担基本的旅游接待服务,其他旅游接待场所,例如农家院、林海庄园等的服务接待功能尚不够完善,影响了旅游品牌的打造。二是旅游软件服务水平较低,高素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较少,特别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奇缺,亟需引进或培养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的旅游专业人员。三是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在大众游客中的知名度还不高,旅游品种和质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三、林海示范区进一步发展林下

经济产业的相关对策

1抓规划提升,因地制宜,推进示范基地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发展。要结合林海扩区规划,在运河以西各乡镇分区域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目标。要把林下经济发展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森林资源培育、扶贫基地建设、惠民增收工程相结合,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当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二是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品牌产品,加大产品营销和品牌宣传力度,涉区各乡镇要形成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2抓政策配套,合力扶持,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财政在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等领域的项目扶持资金,静海县政府和涉区镇政府应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健全支持补贴制度,以财政资金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投入,为示范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资金保障,增强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建立林地生态补偿机制。林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应建立保护林地资源的长效机制,建议静海县政府设立林地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林地资源保护生态和美化环境等效用外溢补偿,按照“以产定补、以失定补”的原则,对农民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而造成的收益损失进行补偿,推进静海县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发展改革、规划、国土部门要做好项目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及政策支持工作;农业、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及政策、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水利、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要支持示范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要按照“促惠上”要求,做好信贷、保险、贴息扶持;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美丽林海的宣传报道,营造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3抓品牌培育,宣传先行,提升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林下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工作,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林绿康”农产品、“广成”冬枣、“弘历福”西瓜等园区特色品牌的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二是加强对林地休闲观光的宣传与营销力度。要利用新闻媒体、旅游文化节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示范区林地旅游特色和价值,提高认同感;与市内外各大旅行社建立密切的业务联系,争取将示范区列入天津民俗特色旅游线路。委托旅游部门进一步研究、设计示范区整体形象和节点规划,明确发展理念,确立发展方向和具体建设内容,提高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水平。

4抓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一是全面增强优质林下产品生产能力。优化林下经济结构,着力培育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具有辐射作用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示范项目,通过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具有林海特色的林下产品,打牢示范区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中延菌菇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深加工为示范,带动林海示范区内蔬菜瓜果、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构建完整的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加快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的配套,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林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营销模式,积极开展包装、冷藏、储运等业务,鼓励开展农超对接,引导支持园区与大型超市、居民社区、团体企业、京津高等院校、翰吉斯(天津)农产品物流园等直接对接,建立直供区、专销点,畅通产销渠道,稳定产销关系。积极开展网上营销、网上配送、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

5抓科技创新,招才引智,提升开发开放水平。一是加大科技研发与投入力度。着眼于林海发展实际,与中国农科院、天津农科院、天津农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密切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为示范区企业、种养合作社和农户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加强对林下循环经济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探索适宜本地情况的林下经济新模式,编制不同模式的技术规程指导生产实际,以科技链延长产业链。二是抓好招才引智工作。以北方创业院士工作站建设为示范,以项目招引人才,以产业集聚人才,以服务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农技人才到园区就业、创业,为促进林海可持续发展注入智力资源。三是创造示范区开发开放的良好环境。抓住天津自由贸易区开发开放的契机,立足于静海县的资源、经济和区位优势,加大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的引进力度,做大做强林地立体循环农业,全面提升林下经济产业能级。与市内外兄弟区县和乡镇在体制创新、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示范区的经营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以林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打造生态农业园区,既是天津市环城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常态下不断提升生态竞争力、促进静海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林海示范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生态林建设的基础上,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引进国有企业和林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宽松的政策,发展壮大现有的林药、林菌、林禽、林花、林菜、林游等项目,以有形的手段打造天津环城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支撑点,进而带动区域农业的发展。

作者系天津市静海县林海示范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林海示范区林地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欢 沁
冬阳
林海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