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实现领导方式、执政方法的转变

2015-05-30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96期进修一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课题组

求知 2015年6期
关键词:作风工作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96期进修一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课题组

一、新时期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

执政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是有效应对外部环境考验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无论是合作还是斗争,在内容、方式和手段上都更加复杂多变。与此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有了新的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党只有不断改进并提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审视与观察国际格局的变革,不断增强科学判断世界形势、熟练驾驭复杂局面的水平与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考验,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改革攻坚期。一方面,我国的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又处于矛盾凸显期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关键期。经济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在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中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增长,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结构现代性转型,迫切地要求我们党确立一种既符合现代执政规律、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执政模式,这也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

3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当前,从总体来看,党的执政地位日趋稳固,社会基础不断扩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贪图享受、生活奢靡、作风浮夸、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侵蚀着党的执政基础。因此,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是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

方式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应对突发事件与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还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良好的发展形势允许我们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更加关注经济指标的增长,但也使我们忽视了社会的协调与持续发展;对解决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热点问题,对化解社会矛盾重视得不够;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研判,更缺乏全面准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甚至造成失控的局面。在领导干部个体的驾驭能力方面,由于受到工作经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个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较差、经验储备明显不足。

2某些领域权力过分集中,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存在漏洞。当前,“四风”方面的问题在党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国家机关进一步党组织化,党组织进一步国家化、行政化、权力化。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得不到保证,政权机构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存在党内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常委,党委常委的权力又过分集中于“一把手”,而且领导层次越高,集中程度越高的问题,从而容易导致权力结构的失衡甚至是失控,使党内监督难以进行,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3党员群体出现利益分化,个别党员党性意识减退,理想信念动摇,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情况新事物的日益涌现使一些党员的党性意识减弱,宗旨意识逐渐淡化,党员自身的优越感降低;一些领导干部与领导班子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够坚强有力,且存在较为严重的不正之风;个别年轻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淡化、政治素养不高,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极易被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俘虏。

4党的网络管理能力亟待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党的舆论调控能力构成一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党掌控互联网舆论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一些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网络管理经验尚显不足,有待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只有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强化网络管理体系,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优化党的执政环境。

三、努力实现领导方式、执政方法

的转变

1始终秉持“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念,敢于担当,为官有为。一是要常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永不懈怠。“烹小鲜”要求小心专注,开展严谨细致的调研,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切实找准规律、把握好度,促成整个社会和谐共进。二是做工作既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烹小鲜”需要精细掌控火候和味道,张弛有度地进行安排,凸显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管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三是不折腾,不劳民。“烹小鲜”不能多搅动、多翻腾。具体到治国理政层面,就是要防止“情况不明决心大,稀里糊涂办法多”,拍脑袋决策、凭感觉折腾,以致政令频出、朝令夕改,要把主动权交给人民,多体察民心民意,既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保持政策的坚韧性与稳定性。四是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件事,做到不马虎,敢担当。“烹小鲜”是小事也是难事。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尽量做到决策不失误或少失误。

2勇于锤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务实作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一要坚定信念不动摇。惟有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既定目标。二要树立正确的务实观。只有把心思放在干实事上,把作风转到干实事上,把能力用在干成事上,才能真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三要用创新精神推动务实发展。坚持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用开放的思维、宽广的视野和预见性的眼光,不断研究新情况、积累新经验,以实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与时俱进,努力做到科学施策干、尊重规律干,围绕大局干、依靠大家干。

3始终保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为民服务。一要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会居安思危,始终保持不骄不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凝神聚力,团结一心,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二要增强时间的紧迫感。必须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干工作、抓落实,多深入实际、深入改革发展一线,多做一些实事,多出一些成果,真正把发展推向前进。三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要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杨善洲等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勉工作,锐意进取、敢于拼搏,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4始终做到“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一要把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作为“第一能力”。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大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二要把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作为“第一责任”。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虑、所盼,掌握基层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常思富民之策,常做利民之事,常兴为民之举。三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站稳群众立场,围绕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的目标,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赢得民心,以惠民安民富民的工作实绩接受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5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一是全面把握实情。对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预案,防患于未然。二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为了出政绩、树形象而不顾一切后果以及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守住底线开始,量力而行,步步为营谋求发展。三是树立风险意识。善于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找出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守住各种风险的底线,如安全的底线、秩序的底线、绩效的底线和利益的底线等。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关注矛盾转化过程中的思维和决策演变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要努力实现积极转化,着力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力争把坏事变成好事。

6始终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劲头,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一是要有一股真抓真改的冲劲。只有着眼于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紧紧抓住那些主要矛盾、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落实上,加大“治慵、治懒、治散”的力度,才能确保作风建设要求逐项落地、取得实效。二是要有一股敢于“碰硬”的狠劲。抓作风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无论“踏石”还是“抓铁”,实质上都是“碰硬”。只有增强“敢抓”的意识,严查严纠,敢于向不良现象“亮剑”,敢于打破陈旧的经验、过时的套路和失效的做法,才能切实根除作风建设中的“顽症”。三是要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作风建设既是苦功夫也是长功夫,能否打消干部群众对改作风的疑虑,能否使各级干部的作风有一个深刻转变,关键就看能否持之以恒、持久发力。只有以坚定的决心与毅力真改实转,让人民来监督,让群众看到变化,让百姓得到实惠,才能使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使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牢固。

7时刻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是政治上要过硬。就是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决服从党中央决策部署,做政治上靠得住的人;始终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勇挑重担、勇担责任,真心为民谋福祉,真情为民办实事,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二是思想上要过硬。要求所有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经得起各种考验,做到“政治清白、思想清明、工作扎实、做事干净”。三是能力上要过硬。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党员干部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和能力,来自勤奋的学习和实践的磨砺。只有坚持不懈地乐学、善学、博学,才能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国家法规政策和工作方法技能;只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才能真正成为各项工作的行家里手。

8始终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观、发展观和政绩观。一是接续发展的胸襟。“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我们的工作和政策,应当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有些工作本身就需要持续推进才能见成效。二是功在千秋的远见。在建设工程中存在“赶工期”的现象,其结果往往造成“豆腐渣”工程。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也存在着一种“赶任期”的现象,不少“政绩工程”的背后就是这种心态在作祟。“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在任期内,要处理好“显绩”和“潜绩”的关系,既注重近期效益,更要致力于长远发展,多做“铺路石”的工作,甘为发展铺路,不断促转型、增后劲;甘为改革铺路,坚持打基础、夯基层;甘为稳定铺路,切实惠民生、促和谐。三是功在当代的担当。倡导“功成不必在我任”,淡化的是一朝一夕的政绩得失,但绝不是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成为不做工作、不抓落实的“挡箭牌”。尤其是进入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之后,攻坚克难的任务更加繁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我们从具体细微的基础性工作入手,从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的事情入手,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入手,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从源头、根本和长远上拿出治本之策,耐心踏实地啃好每一根“硬骨头”,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长远的福祉。

课题组成员:姜德志 杜 瑾 陈文慧

课题组成员:赵学鸣 申利坤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作风工作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不工作,爽飞了?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选工作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