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译者内部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介入

2015-05-30蒲红英

求知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翻译实践介入译者

蒲红英

摘 要:翻译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将译者心理活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使翻译学的研究更加人性化。要揭示译者心理活动规律,翻译心理学势必要研究译者的翻译动机。本文将译者心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将内部心理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实现的动机和审美动机。内部心理动机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引用相关名家译例阐明翻译内部动机对译者翻译实践的影响,以验证译者内部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

关键词:译者;内部心理动机;翻译实践;介入

翻译学是一门介于多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吕俊在其著作《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是这么给翻译学定位的:“翻译学很明显属于人文科学,因为它的客体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即文本。但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涉及不同语言的社会性交流与传播的社会性的活动,要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所以翻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综上,翻译属于综合学科。”翻译学涉及心理学,与心理学结合有其必然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多种心理机制的作用,译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译作的产生。翻译学要寻找内在心理机制和内部规律,就必须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20 世纪初傅斯年先生提出了 “翻译心理学” 的概念。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开始了对翻译心理学的专门研究。颜林海认为,“翻译心理学是研究译者从接受原作(理解原作)到再现原作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要揭示译者心理活动规律,翻译心理学势必要研究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动机,即“为什么翻译”的问题是一个必须要解答的根本性问题,因为它影响译者的翻译方向和翻译态度,决定译者选择何种文本进行翻译、用何种语言进行翻译以及采取何种文化立场及翻译策略,最终决定翻译质量。

心理学认为,在个体强烈需要,又有外在诱因的条件下,就能引起个体强烈的动机,并决定他的行为。心理学大词典给出的“动机”的定义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本文将译者心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讨论译者内部心理动机。文章首先将内部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实现的动机和审美动机三类,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翻译家的译文,从以上三方面剖析翻译内部动机对译者翻译实践的介入。

一、译者内部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介入

1.认知动机

译者的翻译动机首要是认知动机。认知是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当语言障碍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时, 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翻译活动便产生了。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是沟通各族人们的思想,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玄奘因感各派学说分歧,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往返17年,行程5万里,他作为一名译者,具有强烈的认知动机,不得真经,誓不回还,最终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回国后又组织译经,其译经质量前所未有。中国洋务运动时期,设立译馆大量译介西方科学著作,都是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2.自我实现的动机

方梦之将译者的工作心理分为完善自我、 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承载着翻译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余光中在谈到翻译者的条件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译者未必有学者的权威,或是作家的声誉,但其影响未必较小,甚或更大。译者日与伟大的心灵为伍,见贤思圣,当其意会笔到,每能超凡入圣,成为神之巫师,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译者独享之特权。”

翻译出完美的作品是译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译者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不顾一切地要“实现自我”。正是译者的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才会使他们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这是译者自我实现动机的写照。著名翻译家朱生豪一生中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他短暂的一生全都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翻译工程之中。他尽其一生翻译莎士比亚就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3.审美动机

李泽厚认为审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社会的、具有功利性。”审美主体对审美意向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构成了审美主体的审美动机。《哲学大辞典》给出的审美动机的定义是:“指人对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的态度。” 翻译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因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乏对美的追求。刘炳善说:“译者倘能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修养、才思、感情都倾注到自己的翻译工作中去,他将会感到一种艺术创造的快乐——这,我想,也就是一个翻译工作者的最大幸福了吧!” 林语堂在谈及翻译时曾讲到:“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唐诗翻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主张以诗体译诗。他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尤其翻译诗歌时,译者要力保原文的美学特质,要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在传达原作的意境上下点工夫。逐字逐句对号入座的翻译无艺术感染力可言。许教授在译唐诗时,很讲究句数、押韵和对仗,提倡诗歌翻译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这种美学取向的翻译原则指导下,许教授翻译了不少精彩的文学译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用杨振宁先生的话来说,他在用韵文翻译诗词时“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具有不可译性,是对译者极大的挑战。中文译本的译者韩少功先生深受原作艺术魅力的感染,他没有因原作晦涩难懂就改变自己的审美态度,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就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优秀的中文译本。对于新时代的译者而言,审美追求不应只局限于文学作品,非文学领域的作品也具有美学价值,也不应放弃翻译。例如,科技英语在遣词造句上也有美感和美感再现的问题。商标翻译作为特殊的科技翻译,也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是译者在深谙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特点、出口国或地区和进口国或地区的传统和文化、跨文化交际知识、广告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前提下,对商标进行的审美提炼和艺术加工。翻译者不仅扮演译员的角色,还担纲艺术家的角色。在翻译商标时也应该做到音、形、意的完美统一。

二、结语

本文从翻译心理学的实证角度出发,以验证译者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为目标,从译者内部心理动机的三个方面探讨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介入。认识译者动机和翻译实践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翻译出更为出色的作品,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翻译批评与鉴赏。通过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动机的研究,有利于构建翻译心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景,扩大翻译心理学的研究空间,实现翻译学与心理学的真正意义的结合,丰富翻译学的外延和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外语系)

猜你喜欢

翻译实践介入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预设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反思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活动中母语的重要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