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好知晓新闻传播学

2015-05-30陈力丹

大学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传播学理由文字

陈力丹

信息交流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之中,它是形成人类关系的材料,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我们的感觉,而新闻是社会信息中重要的一类。1997年,新闻传播学在中国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知晓新闻传播学,特推荐以下书目。

《非言语传播学概论》,宋昭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10万年之前到人猿时代,我们的祖先如何传播?此书为传播学的非言语传播基础。

推荐理由:这本书在我国开辟了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对非言语传播的系统研究。在语言文字符号充斥所有角落的当下信息时代,我们忽略了这样的情形:非言语符号在人们的传播中永远占据着较为恒定的相当大的比重,有时甚至是主要的传播方式,表达着语言符号所难以表达的内容,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非言语传播现象。有鉴于此,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关注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发生的非言语传播现象。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1991

简介:最近10万年以来的人类任何传播的基础——语言的知识。此书为传播学的语言学基础。

推荐理由:百万年或数百万年前的猿人是不会说话的,但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越来越频密的信息交流迫使猿人的脑髓变大,喉头变化,终于在约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慢慢地会说话了,会说话成为人类的基因。现在人类的任何传播行为,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甚至做梦不也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吗?人天生便会说话,但我们对说话本身很少细想过: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众多的不同语言,它们是怎样形成与演变的?语言的谱系如何形成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汉语属于哪个语系,有什么特征?语言划分的根据是什么等等。你会一下子对自己所熟悉的说话,有了深度的感觉,有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世界文字发展史》,周有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简介:5000年以来人类历时性传播的基础——文字的知识。此书为传播学的文字学基础。

推荐理由:语言与思维同轨迹,人的基因决定了人会说话。语言是即时性的,稍纵即逝。随着人类交流的频繁,记录的需要造就了文字的发明。但是,文字不可能天生就会,必须后天学习。所有古老文字的发明都起源于象形文字,但在3500年前,世界文字的发展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文字走向现代象形文字,而世界上其他多数民族的文字,则转变为以字母为基础的各种拼音文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和后来文字长期的稳定?中国的文字与外国的字母文字各有什么特点?只要学习了一门外语,有了不同文字间的比较,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只是无人进一步引导你去深入思考。这本书会大大开阔你对文字认识的视野。

《阅读史》,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商务印书馆,2002

简介:阅读也是一种传播,读者与作者留下的表意文本在交流。此书为传播学的阅读研究的基础。

推荐理由:文字发明以后,产生了一种新的传播现象——阅读。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使正在呈现的文字、图画成为有意义事物的一道程序。如果所展示的图文没人看,那么这种存在只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沉默的存在。现在名为“阅读”的书很多,多数是读书清单或阅读经历、感悟,不涉及人类阅读活动的历史。这本书扭转了我们关于人类阅读活动的许多刻板印象。了解人类阅读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理解传播现象。现在我们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阅读形式发生了变化,需要形成新的阅读习惯,如何将海量信息变成“知识”,这是一道重要的转折。

《新闻的历史》,米歇尔·史蒂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有传播就有新闻的传播,但长久以来,新闻的传播只是传播的一类。对这类传播进行纵向历史研究,构成了新闻史学的基础。

推荐理由:这本书以全球眼光讲述的新闻史,采用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的历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时期,向下贯通至现在的信息时代。从“渴望新闻——社会知觉”开始,直到“信息爆炸——过剩的数据”,用历史回答了什么是新闻、我们为何急于交换新闻、为什么新闻总是耸人听闻、新闻的收集和传播方式怎样影响了政治和我们的生活等等问题。

《无声的语言》,爱德华·霍尔,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简介:时间、空间的运用本身就是在传播信息。

推荐理由:作者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书从跨文化传播的种种现象中,撷取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讲述人类的传播。时间会说话,甚至还无时无刻不控制着人们的传播。这种会说话的非言语性的客观存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对待它。钓鱼岛事件发生时,中国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半夜紧急约见日本驻华代办,“半夜”这个时间不是在说话吗?空间会说话。你在一个颇为典雅的房间或在一间嘈杂的小酒馆会见一位朋友,这个空间不是在说话吗?它是无声的传播,且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运用和含义。

如果你对这本小册子有兴趣,那就建议你进一步读他的专著《超越文化》。

《交流的无奈》,约翰·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

简介:这是一本讨论交流(即communication,一般翻译为“传播”)失败的书。因为人与人之间真正完全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该书成为从哲学和史学角度深入研究人类传播的代表作。

推荐理由:200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套传播学专著的译著,其中彼得斯的《交流的无奈》只有200多页,却是最难读的。然而,很多读进去的人都说,读这本书才能感觉到什么是读书。读书中反复思考、体会,就会发现很有味道,平常的传播现象被彼得斯说透了。这就是读书的理性效应。这本书的英文书名“Speaking into the Air”(向着天空说话),翻译为“交流的无奈”颇为妥当。

人们实现真正无碍的交流其实是困难的,因为分歧、误解时时存在于人的交流之中。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对符号意义的理解依赖每个人的大脑以及大脑里关于客体的参照系。交流的失败必然存在于人们生活中;也正因为交流的无奈,所以人们不断地交流着,为了克服这种无奈。我们永远处于这种交流的循环中,需要每个人对别人抱宽容的态度,因为别人不可能像自己那样来看自己。

《做新闻》,盖伊-塔奇曼,华夏出版社,2008

简介:新闻写作很容易,但向公众报告事实其实主要精力不在写作,而在于采访什么和如何架构新闻,以及如何连续保持新闻生产的持续性。这是一本全面阐述新闻生产过程的书。

推荐理由:该书很实在地叙说了传媒组织提供的新闻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情形颇为复杂和多样。当媒体以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安排每天的新闻时,这些新闻不可避免地基本肯定和认可现实,并且作为一种结构性资源,成为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境。新闻在资源和规则的运用上,无法排除权力的因素,其中一些人比众多的人具有更大的能力制造、设置并再生产新闻的意义,也就是建构社会现实。揭示新闻的生产过程,是《做新闻》所要说的秘密。该书的副标题是“关于现实建构的学问”,显然,它不是简单地告知,而是像解剖麻雀那样展示一篇篇短小新闻背后的故事。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这是一本提供思想和方法的书,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在这个真假新闻难辨的时代里。

推荐理由:当看到这本书时,眼睛为之一亮,因为当前人人可以是新闻发布者,专业记者掉进了全民记者的海洋里。但是,面对评论者和自媒体的众声喧哗、网站无休止的链接和添加,以致什么是真的,反倒是个问题了。与此同时,新闻更深度地被操控,因为传播技术的最大控制者永远是拥有最大的权力者。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却很难;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寻找真实、可靠的信息,却成为新闻消费者的目标。新时代,民众需要拥有辨别新闻的能力,这要成为一种全民的新闻素养。这本书为所有人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六步质疑法”来分辨新闻的真假,获得事实的真相。

责任编辑:陈晓丽

猜你喜欢

传播学理由文字
绝对理由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迟到理由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