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玉峰:留住光明的6微米

2015-05-30王家铃周素琴许叶圣邵竹林

健康人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梦姚氏排异

王家铃 周素琴 许叶圣 邵竹林

如果问,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很多人都难以回答。但在邵逸夫医院眼科的姚玉峰教授这里,答案却很精确——那就是6微米。

为什么是6微米?这要从姚教授从事20多年的角膜病研究说起。角膜病,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疾病,往往需要重新移植眼角膜才能让患者重见光明。而普通角膜移植手术的最大问题,则是新鲜眼角膜的稀缺和移植后发生排异反应。在经过20多年的专注研究后,姚玉峰教授独创了一种新的角膜移植技术——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技术。

在这项手术中,姚教授要在一片薄薄的角膜上,首先分离出6微米的后弹力层,然后再做角膜移植。而采用这一技术完成的角膜移植,就可以避免通常器官移植后存在的排异反应。姚教授是如此介绍他的这项成名技术的:“角膜移植后发生的排异反应,相当于把一棵树移植到一个新环境后,产生的水土不服。我的角膜移植手术,就是把树的“根”留下,即保留患者角膜最后一层6微米厚的后弹力膜,把已经产生病变的“树干”去除,让新移植的角膜完全变成身体的一部分,从而实现‘零排异。

经典案例

术前:高考在即几近失明

小梦(化名)在高三时,双眼视力不断下降,“近视”接近1000度。家人非常着急,带她去邵逸夫医院姚教授处就诊,最后被确诊为“双眼圆锥角膜”。这种先天性疾病,发展到最后可能就是失明。

手术:“姚氏钩”巧分角膜层

姚教授决定为小梦实施“姚氏角膜移植手术”,首先进行的就是角膜分层。手术前,姚教授对小梦和她的家人进行了一番形象的解说——把角膜分层,相当于把蛋壳和蛋衣完整地分离开来。蛋壳,也就是我们的眼角膜,只有500微米厚,而那层蛋衣,也就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弹力膜,厚度仅为6微米。那么,如此几不可见的厚度,怎样才能分离成功呢?姚教授在手术台上施展扬名已久的“姚氏钩”绝技——在角膜层上“钩”出一个小切口——这道“工序”堪称外科手术中的极致太浅,达不到真正的“根部”;太深,又会引起角膜穿孔,前功尽弃。

制作好“切口”后,姚教授向切口中注射一种具有张力的黏弹剂。在显微镜下,原本紧贴的弹力膜与角膜基质之间缓缓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弧度。至此,角膜的分层成功,随后就可把病变部分去除,把供体的角膜移植过来,使之牢牢地“长”在了那层6微米厚的弹力层上。

术后:清澈双眸,学子圆梦

术后经过两个月的修养,小梦的双眼视力均恢复到了1.0,目前已是杭州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最令人欣慰的是,移植手术后,小梦没有出现任何排斥反应。

医学数据

“姚式角膜移植手术”现在已经成功治疗近千例患者,在全国五六十家医院的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姚教授及其团队凭借这一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技术在国际学术界被正式命名为“姚氏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编入了美国眼科专科医师教科书,被2010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世界角膜病大会评价为推动角膜移植史发展的重要技术。他的照片出现在世界角膜移植的里程碑上,成为中国第一人。

然而越是医术蜚声,姚玉峰教授越是严谨务实。他一周3天门诊,2天手术,1天查房,从不懈怠。每天从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眼病患者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安排近20台手术。

去年,经商的张女士眼睛疼痛得睁不开,相继到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眼科医院看过,几万元医药费花下去却不见好转。有医生认为,这是角膜溃烂,眼球会烂掉,只能做角膜移植。张女士在青海碰巧遇到前来讲课的姚教授。姚教授给张女士做了检查后,直接告诉她:“你这个病,不用手术。”他给张女士开了一支33元钱的眼药膏,一天用3次。半信半疑的张女士照做了,一个星期后疼痛开始减轻,一个半月后视力从0.1恢复到了0.8。惊喜之余,张女士专程从老家打“飞的”来杭复诊,追着向姚教授道谢。

姚教授说,其实张女士得的是一种叫“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眼病,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细致的检查, “这个病容易被误诊,用药不对就会导致病情加重,其实只要诊断明确,治病不难”。

采访最后,记者向姚教授请教了现今网媒中关于一些“夜用手机致盲”等说法时,姚教授摇头说:“这样的说法尚没有确切的科学数据。但大部分的眼疾,一是先天遗传的眼部结构所致,二是长时间不科学用眼的疲劳所致。所以,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用眼习惯,永远是最需要注意的。”

说着,他将最近写的一篇关于眼科近视手术的文章打印出来交给记者,笑着说:“这篇科普文章虽然只有2000字不到,但我写了好两天,还是比较满意的。你们可以刊登给有需要的读者,也许能让大家对近视手术有个全面的了解。”

猜你喜欢

小梦姚氏排异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监测中的价值分析
小梦
小梦
小梦
当归四逆汤的妇科临床运用
洞见
河北唐山“姚氏”唢呐花吹传承人的现状与思考
江山小梦
徐涟老师善用“生麦芽”治疗妇科诸疾
远山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