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诗,让诗与生活对接

2015-05-30熊德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渭城情调诗情

熊德雅

不少语文老师埋怨诗歌难教,教师胸中千般情,学生听之索然无味。其实,让诗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起来,学会吟诵诗歌,不失为一条解决“诗歌难教”这一难题的好途径。

一、诗歌吟诵,要联系生活情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要“吟”,不同于散文小说之类的读。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千杯未醉……嗬……”并努力将头“拗过去”的描写,便是吟诵了。古人吟诗类似于唱腔的。现在用普通话吟诵的时候,先要让诗感动自己,把感情蓄之于心海,吟时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心海之水倒出来。

二、诗歌吟诵,需把握诗的情调

《黄楼鹤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文简称《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字。之,到,去之意。今日与友一别,朋友去扬州,也许另作他乡游,诗人重逢会有时?欢欣之中有惋惜。《送》诗“使安西”,使,出使,受朝廷派遣远出阳关,身不由己,朋友去而不知何时还,自然忧郁难舍了。情调不同,自然吟诵方法有别。

三、诗歌吟诵,需体悟诗歌意境

意境再现之程度如何,决定了吟诵诗歌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学生对诗的理解质量。意境再现不等同于意境分析,更注重让学生进入诗境。对于学生,大可不必过分看中意境分析。意境再现,可由三条途径来实现。

一是就课文词句展开合理的联想。如《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其中“黄鹤楼”,一个名词而已,尝试展开联想,则意味绵绵:朋友从黄鹤楼别去,别去之前定然与李白在此楼唱诗品酒,留恋于龟蛇二山之清秀,忘返于长江之滨的浩渺,陶醉于登楼把酒问天的诗情画意……真是不懂联想便不懂诗啊!

二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对接诗歌意境,在对接中体味。这一点是学生吟诵诗歌意境再现的桥梁。吟诵《送》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不妨让学生回忆小学毕业晚会不愿散去的情境、回忆亲人分别时的心境和眼泪、回忆好友离别相赠枫叶一片、留言一段的痴情……这些于诗歌意境有相通之处的回忆,有助于学生受到诗歌的感染。此曰“相似诱导”。读《黄》诗:今日游临黄鹤楼,黄鹤已去楼还在,却另有一番诗情在心头——长虹卧波,车流如织;汉正街上,灯红酒绿,廉价的牛仔裤,挂断街头。古之幽情,迥然不同。这对生活在长江之滨的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再谓之“对比诱导”。

“情境诱导”又是一法,即调动学生的文学积累。读诗时,联想读的小说、电视、电影情节、诗文等。如吟诵《黄》诗,再创“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讲了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筑而歌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借“风”借“水”写悲壮;讲了黛玉葬花借花言情;讲了倘若春和景明,江山如此多娇,朋友将行建功业,会如此抑郁难舍吗?此句借“渭城”,借“柳”写离愁。朱自清《背影》中送别之情境,那父亲的桔子与反复叮嘱不也是如此情境吗?

三是联系学生作文内容,也不失为一良法。如学生作文《雨中》写父亲病重、乘车而去。小雨绵绵,车影远去,泪眼婆娑,久站雨中不知归路,又是一种入境方法。

总之,诗要通过意境再现来体味诗情,通过诗的情调来琢磨吟诵之法。意境、诗情、吟诵,三壁合一,才可吟出诗歌的美来。长此以往,学生欣赏诗歌的品位也必有提高,诗歌“难教之叹”自不在言下了。 c

猜你喜欢

渭城情调诗情
渭城送别
渭城的雨
情调是生活之花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诗情
送别
别有情趣的夏天
丝绸情调
小资情调/省钱三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