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趣乐学

2015-05-30周彦伶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品德情境同学

周彦伶

【摘 要】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把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教学生活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要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 键 词】 思品与社会;激趣;教学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环境中实施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现行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教学方法简单守旧,严重影响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效果。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愿学、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真情感染,激趣乐学,激情传递

只有学生愿学、乐学,学习才会有收获。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在激发激情中可创设生活情境、结合身边的事例、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

记得在教学《珍惜粮食 拒绝浪费》的课题时,我让班上同学开展了一个主题队会——“光盘行动”。同学们课下积极主动地采用上网、观察、采访等形式收集资料,发现了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太多太多,从而引起了孩子们的重视和思考。孩子们用硬纸做成大树的形状,然后在枝干上贴着圆形白色的纸盘代表“光盘”。他们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顺口溜、古诗词、讲故事、倡议书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很自然地就懂得了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道理。通过以上活动,孩子们亲自动手、动脑,亲身参与,使他们自觉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去体会、去实践,相比于老师反复说教式的教育,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更乐意去学习。

二、以境触情,“情”“境”互激,升华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人的情感往往受情境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我在教学《做个有孝心 有公德的人》的课题时,我利用两则公益广告,以当时的情境感染学生。屏幕中出现了一个5、6岁的小男孩,两手端着一盆水,慢慢地走来,嘴里说到,“妈妈洗脚”。我问:同学们通过看、听这则公益广告,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同学在表扬这位小男孩;有的要像这位小男孩学习,回家也要帮妈妈洗脚,给老人们揉揉肩、捶捶背……有的同学检讨自己平时对老人不关心的行为;也有同学感受到了我们不仅要接受爱,也要回报爱……这样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影音、图片等来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

接着我又引入一段视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这是我在公交(下转69页)(上接67页)车上拍到的画面:一位老人,拄着柺仗,小心翼翼地上车,向车内摇摇晃晃地走来了。车上坐满了乘客,没有空位置,老人也在四处寻找……这时,我停下了画面。我问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在这辆车上,你会怎么做?孩子们高声回答:“我一定给老人让座!”“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我说:“假如你自己也是站着,没有位置,你这时还能帮助老人吗?”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安静下来了。这时班长举手,她说:“我会去劝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因为尊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会说服他们的……顿时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掌声。“你真是好样的!”我夸奖了她。接着我让同学们来看看车上的人是怎么做的呢?车子继续一路摇摇晃晃地前行着,老人似乎站不稳了……这时一位小伙子主动上前搀扶着老人去坐他的位置,老人连声谢谢,“你真好啊,小伙子。”“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不要客气!”是啊!敬老、爱老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让我们做个有孝心,有公德的人吧!孩子们看完这两则公益广告,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从我做起!”

通过刚才的教学过程来看,虽然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行为动机,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就会有正确的道德行为。作为教师,要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表演活动中养成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重视课外的延伸,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情况及时监督、反馈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及时交流,促成其道德行为的养成。

《品德与社会》承担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任。只要我们自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重视课外的延伸,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能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效。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便会成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切实有效的一门学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文娟. 品德课程中的资源整合[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 王玉平. 品德与社会[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品德情境同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