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的科研精神浅论

2015-05-30李钊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

李钊

摘 要: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文章主要分析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的科研精神。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科研精神

一、陈景润的生平经历

陈景润(1933年—1996年),福建福州人,当代著名数学家。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短期做中学教师后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他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著有《初等数论》等。

二、哥德巴赫猜想问题

“4=2+2,6=3+3,8=5+3,10=7+3,12=7+5,14=11+3……那么,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呢?”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最早提出的,所以被称作歌德巴赫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要证明它却非常困难,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难度很大,所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数学家的极大兴趣。

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4 + 9”,“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桐证明了“1 + 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三、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的科研精神

(一)科研路上不畏迫害打击。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1966年,正当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陈景润被诬为“资产阶级黑线人物”,“白专道路的典型”,他研究的“(1+1)”也被斥为“白痴”、“伪科学”。他成为专政对象,被剥夺了搞科研的权利,只能在数学所干体力劳动“劳动改造”。被安排住在锅炉烟囱旁一间仅六平方米的小屋里,桌子被抬走,电线被掐断。即使这样,痴迷数学研究的陈景润仍然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不停歇地演算、思考,向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二)忘我收集论证资料。为了收集论证资料,陈景润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一进图书馆就舍不得离开。一天,陈景润又到图书馆去了,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图书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了,就锁上图书馆的大门,下班回家了。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他拉开电灯的开关。又坐下来继续看书。当他看完书要赶回宿舍时,发现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他想起了党委书记,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三)不惧重病终有成就。为了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沿着极其艰难曲折的路不断攀登。他身患腹膜炎、肺结核等多种疾病,医生一次次给他开了病假条,可是他从早到晚不停笔,甚至连节假日也不停止工作。图书馆里,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个位子,即使他没有来,其他人也很少去坐它。人们已经深深了解他的习惯,一钻进资料堆中,就舍不得出来。每到下班时分,值班的同志都要细心地去搜寻一遍,以免重演把陈景润反锁进图书馆中过夜的事情。陈景润全部精力都用来攻克难题,采摘明珠,甚至一边走路还一边苦思,有一次竟一头撞到了大树上。有志者事竟成,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紙,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1966年5月,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公开发表,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紧接着,1973年陈景润又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被国际学术界推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彻底突破了(1+2)的关口。他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绝对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斯特闻讯后,立即将他们已送印刷所印刷的《筛法》收回,然后在书里添加了第l1章——“陈氏定理”。

四、结语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尽管陈景润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这也正是哥德巴赫与陈景润的科研精神的写照。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李小凝.“文革”中陈景润的坎坷人生路[J].档案时空,2004(01).

[2] 王泓淋.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猜你喜欢

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
“数学怪人”陈景润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的终极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与我的解答
哥德巴赫猜想与我的解答
数学迷——陈景润
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论哥德巴赫猜想
论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