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惯用语语义构成方式和文化价值

2015-05-30李阿洋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惯用语文化价值

李阿洋

摘 要:惯用语是汉语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熟语相比,又具有一些特别之处,最主要反映在其语义方面。惯用语的语义不是单纯地反映在字面义上,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使用意图,惯用语的字面语义会产生变异的情况,这些变异主要是由多种修辞手段构成的,主要方式有比喻、夸张、借代,还有谐音、映衬、婉曲等。另外,惯用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独有的一类熟语,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汉民族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在惯用语中也有所体现。惯用语的语义来源十分丰富,其体现出的文化价值也是无可比拟的。

关键词:惯用语;构成方式;文化价值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很有特色的一类熟语。何谓“惯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惯于使用;经常运用。”“惯”可以理解为“习惯”,即习以为常的。“用”则是“使用”的意思。从字面意思上看,惯用语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要比其他熟语高得多,而且,它短小精悍,结构固定,含义丰富,与其他熟语相比也有着独特之处。惯用语的语义不是局限在字面意思上的,会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产生变异,使其更贴合语境。

一、惯用语语义的构成方式

与一般短语相比,惯用语的语义不是其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它具有一定的抽象化,马国凡和高歌东在《惯用语》一书中曾有解释,“惯用语的整体性在于它的抽象化,也就是虚指。虚指的意义扩大了原词组各构成成分的意义,使惯用语具有更大的使用范围,脱离了一般而成为定型词组,有了‘语的特性。”[1]可见,惯用语的深层语义与表层语义是相离异的,不是等值的。这种超越常规的语义构成现象可以称之为一种语义变异。而惯用语语义变异是由多种修辞手段构成的,主要方式有比喻、夸张、借代,其他的还有谐音、映衬、婉曲等。

(一)比喻

比喻是惯用语语义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指利用事物之间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通过比喻而形成的惯用语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实际存在的情况来作喻,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实义性的直接基础之上的。例如:

夹生饭( 表层意义指没有熟透的饭,比喻做的不彻底的事情。)

顶梁柱(表层意义指支撑起房梁的柱子,比喻家庭或集体中起重要作用的骨干人物。)

上述这些惯用语都是通过比喻构成的,而且其喻体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像半生不熟的饭、支撑房梁的柱子,在日常生活中都存在。

另一种是以事实上不存在的情况作喻,这种方式是建立在虚义性的间接基础上。例如:

喝西北风(西北风指从西北方向刮来的风,这里比喻没有东西吃,饿着肚子。)

铁杆庄稼(比喻坚挺牢靠、不会倒闭的事业,也可以用来比喻可靠的生活经济来源。)

这些惯用语的喻体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西北风”是不能喝的,庄稼也不可能长成铁杆儿的,以这些不存在的事物作喻,也使得惯用语的语义别有一番情趣。

(二)借代

借代也是惯用语语义构成的一种常用手段,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被代替的叫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叫借体。运用借代构成的惯用语更能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如:

掏腰包(“腰包”指“钱包”,“掏腰包”即“掏钱包”的意思。“钱包”与“钱”有关,故用装钱的钱包代替钱,这里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是有相关性的。)

乌纱帽(“乌纱帽”指古代文官带的一种官帽,官帽与官职是相关的,故以此代替官职。)

(三)夸张

夸张指为达到某种效果故意对原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其作用是增强联想,烘托气氛,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惯用语中常见这种手法。例如:

吓破胆(现实当中胆子是不会被吓破的,“吓破胆”夸大了对象的心理状态,表层意义是“把胆子吓破了”,实际上是用夸张的手法形容非常害怕、害怕到了极致。)

笑掉牙(牙齿是不会被笑掉的。这里是用夸张修辞来突出内在的真实情况,说明事情可笑至极。)

(四)谐音

谐音指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代替本字的修辞格。汉语惯用语的语义也有通过谐音形成的。例如:

二百五(过去银子五百两是“一封”,二百五十两是“半封”,谐音“半疯”,用以讥称做事莽撞、傻里傻气的人,或指对某种知识技能未入门道、半通不通的人。)

(五)映衬

“映衬指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2]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惯用语的语义多是由反衬辞格构成的,即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笑面虎(“笑面”指带着笑容的脸,有亲切、友好之义。但老虎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冷酷、凶恶的。这里运用两者语义上的反差衬托出人外表善良内心狠毒的特征。“笑面虎”的意思即为“外表装得善良但心地凶狠的人”。)

狼外婆(指面善心恶的人,利用“狼”与“外婆”两个词的语义反差组合而成。)

(六)婉曲

婉曲指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借用一些与其相应的同义词或同义语句委婉曲折地暗示出来,也叫“婉转”、“婉言”。运用婉曲构成的惯用语能达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而且也能体现出内在的情感色彩。例如:

上西天(指离开人世。此惯用语避开了人们忌讳的“死”字,委婉地将意思表现出来。而且“上西天”多用于那些坏人,暗含嘲讽色彩,表达出说话者的愤恨之情。)

二、惯用语语义体现的文化价值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常敬宇先生在《汉语词汇文化》中指出:“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3]而汉语惯用语就是一种典型的汉民族文化词汇,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还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与价值观念。

(一)惯用语语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熟语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作为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的惯用语也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惯用语的表层意义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类分支文化,如饮食文化、制度文化、民间习俗等,在惯用语中都有体现。

司马迁《史记》中有“民人以食为天”之言,饮食看似寻常也有大智慧在里面,中国的饮食文化便别具一格,在惯用语中也有所展现。比如“喝喜酒”、“吃空茶”就反映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与“茶”文化。“喝喜酒”参加别人的婚礼,“吃空茶”则指女子接受夫家聘礼但有悔婚之意。这又就说明中国的“酒”、“茶”和婚俗之间的文化联系。豆腐是中国独创的一种食物,惯用语中也有许多与“豆腐”相关的词语,它们取豆腐的特性形成。豆腐易碎,因而用“豆腐渣”指那些质量不过关、容易受损的建筑工程;豆腐手感嫩而软,因此”刀子嘴,豆腐心“就引申出嘴巴坏心肠好的意思。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在惯用语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秋后算账”和“打屁股”,从表层意义看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刑罚制度。“打入冷宫”和古代宫廷制度有关,冷宫指古代安置失宠后妃的地方,现在则用来指安置无用物品的地方。“交白卷”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蕴含在惯用语中的民间习俗尤以婚俗居多。“牵红线”、“月下老”是为男女保媒拉纤,促成姻缘;“吃两家茶”原意为女子接受两家的聘礼(茶礼),这在古代是遭人唾骂的行为,但也反映出古代婚俗中吃茶这一礼节。“连理枝”、“比翼鸟”则形容夫妻恩爱和睦的婚姻生活。

(二)惯用语语义反映汉民族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民族因其独特的背景和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也就导致了民族心理的差异。语言是心理动态的一种反映,民族心理可以通过民族语言反映出来。

含蓄委婉是汉民族心理的一个方面,在语言表达上,汉民族一般不喜欢直奔主题,而是倾向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曲折表达,像中国古典文学侧重各种意象的使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等。而惯用语的语义具有双层性和变异性,多用抽象意义表达实义,通过各种辞格说明内涵。原本这本身就反映出曲折表意的特点,与汉民族“喜曲厌直”的心理特征相契合。

(三)惯用语语义体现汉民族的价值观念

“仁”、“义”、“道”、“节”贯穿于汉民族的发展史,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它引导人们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正直的道德观念,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价值观念也渗透在汉语惯用语中。前面提到贬义性是惯用语的语义特征之一,惯用语的贬义往往表现在人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讽刺与批判上。比如社会上存在一些不正之风,人们用“拍马屁”形容阿谀奉承,用“走后门”来指代托关系赢得某些好处,用“两面派”讽刺那些没有立场、处事圆滑的小人。对这些恶事物的批判从侧面上衬托出对“仁”、“义”、“道”、“节”的崇尚,体现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

汉语惯用语是现代汉语语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熟语的一种类型。与其他熟语相比,惯用语的语义独特,其构成方式和特征显示出汉语的博大精深,而它蕴含的文化价值也让我们了解汉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感受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感知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让我们透过语言来感悟文化。

参考文献:

[1] 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2.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5.

[3]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

猜你喜欢

惯用语文化价值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