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及矫正策略

2015-05-30袁先兵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矫正答题审题

袁先兵

一、常见问题分析

1.轻视文本阅读

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不少学生总是牢牢抓住老师教给的法宝——“答题技巧”,第一步答什么,怎么答,第二步答什么,怎么答等,把现代文阅读当做数学题般解答。这样的做法尽管能让学生拿到一定的分数,但是这种一味地以题解题、就题论题,会让学生陷入做题的死胡同,只重视答题技巧,而轻视文本的阅读,直接造成了缺乏思考、品析和感悟的过程,这是绝不是真正地阅读,也就绝不会真正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思维训练缺失

思维训练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最关键的要素,一定量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但是,在学生的现实学习中,思维训练却得不到保障,既有学生的原因,又有教师的原因。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部分学生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对学习兴趣索然,面对老师的问题或阅读理解习题,主观上不愿思考,不愿回答,即使是逼不得已,也是乱答一气,应付了事,反正最终老师会来公布正确答案的,其中当然也有老师的责任,即老师长期不当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这样的观点。

3.语文知识欠缺

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顺利地进行阅读并理解文字的能力,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转化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阅读能力需要相关语文知识储备作基础,否则欠缺相关语文知识,就只能“望题兴叹”了。如2012年南京中考卷第17题,要求所填的三空分别是描写动作的句子,描写神态的词语和描写心理活动的短语,对于相关语法知识(句子、短语、词语)的概念没有清楚的认识,就无法按要求答题,导致失分。

二、矫正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提升矫正效率

教学,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非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无需求快求全,追赶进度以确保教学进度的完成。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尽量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保障学生思维训练的时间。特别是在练习讲评课上,更不能为了节约时间,将进行矫正教学简单化地处理为告知或重复正确解答,看似节约了时间,实则满堂灌的教学,其效果并不理想。不如选择部分题目进行讲评,如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题目进行精细讲评,保证学生对重难点题目有所深入思考,加深理解,从而能保证练习讲评的效果。至于正确率较高的题目,可以简单提及甚至不讲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学习新的知识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在矫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应该编制矫正性习题,也可以带动学生一起编制,和学生一起研究矫正情况的反馈,使学生善于反思自己的学习,查漏补缺,完善自我知识体系,从而也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保障。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提升矫正的效率。

2.深入文本阅读,确保矫正质量

语文学科的阅读,其本质不是解题,而是阅读,教师在组织复习与矫正训练时,要坚持“真阅读”的理念,指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阅读品味中,就阅读题中的问题阐发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真情实感,而不能简单地依靠僵化的“答题公式”应对试题,当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体会人物形象及表达效果时,就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时候。

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角,让他们用自己的灵感去碰撞作者的灵感,用自己的智慧去超越作者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去敲击作者的心灵。这样,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他们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确保矫正质量。

3.故意突出错误,进行矫正补偿

错误往往能使人产生反感的刺激,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通常有预见性的认识,必要时,教师可以故意让学生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让学生栽栽跟头,或教师自己示范时故意出错,让学生在指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此错误类型的印象,再进行补偿练习,从而达到矫正的效果。

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少同学对前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的要求视而不见,导致无谓的丢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示范时故意出错,让学生指出问题的症结,从而产生深刻印象,再进行一两道类似题型的补偿练习,则可以加强矫正的效果。

4.讲解相关知识,扫清矫正障碍

阅读能力需要相关知识作保障,如2012年南京语文中考卷第17题“按要求:(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就必须对相关语法知识(句子、短语、词语)的概念有清晰的了解并掌握,再如第8题“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就必须掌握有关感官描写的知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作保障,此类题目则无从下手。因此,如果遇到在平时教学中没有讲到的知识,在阅读矫正时,先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牢牢掌握,以扫清矫正障碍。

5.加强审题训练,避免无谓失分

几乎每次考试,都会出现由于没有审题或审题不清导致无谓失分的现象。究其原因,通常是思想认识不足、惯性思维、审题不全面细致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加强审题训练,解决答题过程中不会审题问题,以避免无谓的失分。如2013年南京卷第15题:“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这个题干中哪些是关键词?一是“笔画“的角度,而是“结合”文章内容,这两点多大多数学生都能注意到,但却容易忽视另一个关键词“更”字,只有在将《张猛龙碑》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中解说,材能突出“更”字,全面回答。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研究分析阅读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的原因,并努力探索出有针对性的矫正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矫正答题审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三招”学会审题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