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古评作赏析

2015-05-30薛新洪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古人

薛新洪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字词教学而轻文本赏析的情况。这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就文本的教学而言,教师更是错失了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技法进行理解欣赏与借鉴的机会。我觉得,如果能巧妙地借助古人评论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赏析,就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赏析选材的典型性。

一个人的生平事迹越丰富,写其传记时,事件的取舍就越有讲究。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一生丰富多彩。司马迁写廉颇,在他众多的事件中,会选择哪些事件来写呢?

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后,可以借助清朝才女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的内容,李晚芳指出:“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件事呢?这两件事中体现出廉颇怎样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呢?在文中,作者写了廉颇的这样几句话:“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通过廉颇的言行,可看出廉颇的勇猛善战,战功卓著,也可看出他的自傲自负,而“负荆请罪”,又体现了他知错能改、直率坦诚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廉颇,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廉颇。所以,“谢如”(向蔺相如道歉)一事不得不写。而在“与赵王诀别”。我们可看到这样的话:“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一个臣子,敢对君王说“请立太子为王”,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他极可能冒犯龙颜,招来杀身之祸。但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廉颇敢这样说,目的是“以绝秦望”,是为了赵国着想,所以,赵王“许之”。这显示了廉颇对赵国的最大的忠诚。诚如李晚芳所言:“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不得不说,这样的评价是深刻的,抓住了廉颇这个人物精神品质中最核心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般不会考虑得那么深刻。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进一步研读了文本,体会了选材的典型性,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这种讨论,就抓住了文本“文”的特质。

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赏析描写人物的手法、理解人物形象。

人物传记塑造人物,主要依靠人物描写的一些手法。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呢?让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人物描写的手法之后,可以明确,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就如李晚芳的评论:“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作者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更通过那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塑造人物,要写“形”,更要写“神”。文中的描写,是紧紧扣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的。文章通过蔺相如的言行等,写出了其“智勇双全”。“勇”体现在“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显示了不怕死的勇气。“智”体现在“璧有瑕,请指示王”。一句话,就巧妙地将璧要回自己手中。“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中的“持”“却”“倚”,一气呵成,让秦王措手不及,瞬间就失去了抢夺和氏璧的时机。而秦王又惟恐蔺相如撞碎和氏璧,所以处处被动,主动权就到了蔺相如这边。洞悉对方心理,并抓住对方心理上的弱点,快速想出对策,可见其“智”。在“进缶叱左右”中,“勇”体现在“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智”体现在“前进”(上前进献)上,为“五步之内”以颈血溅之作准备。“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而蔺相如能引车避匿,是因为他明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就不是简简单单能用“宽容”来概括的了,而要看出其洞察力强、一心为国的特点与品质。就如李晚芳的评论:“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进行拓展延伸。就拿《廉颇蔺相如列传》来说,作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持肯定态度的。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则提出异议:“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学生们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这种引申,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深刻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再如,鲁迅先生对《史记》有一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是文学家,也是史学家。我们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了廉蔺形象及描写手法,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文,作者想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达怎样的观点?引导学生读了《史记》原文之后,学生们就会发现,此传为四人合传,除廉颇蔺相如,还写了赵奢、李牧,还提到了赵括。作者想传达的历史观点是贤才的命运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明代文学家钟惺《葛氏<史记>卷八一引》中的一段话:“以廉颇、蔺相如主名,中间赵奢、李牧周旋穿插,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共数人之传,只如一人。贤才关系国家,自文字章法中奇正错综而出,此史之识也。”

★作者单位:江苏前黄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将相和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