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哑高中生的心理和谐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2015-05-30王巍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

【摘要】目的: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方法帮助聋哑高三学生提高心理和谐水平。方法:根据随机选取和自愿参加的原则,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对12名聋哑高三学生(其中男生5名,女生7名)进行测评,并对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辅导前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各维度得分除社会态度外,其它均小于常模指标,其中自我状态得分和常模差距较大。团体辅导后,心理和谐各维度得分均有所提高,除了自我状态提高明显外其余各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团体心理辅导后心理和谐各维度除了社会态度外,得分仍然小于常模。结论:团体辅导可以提高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

【关键词】聋哑高中生  心理和谐  团体辅导  常模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青少年特殊群体心理和谐状况及改善对策研究》(HB13JY02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68-02

一、聋哑中学生在团体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心理和谐是指个体在处理自我、家庭、人际和社会问题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感受[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聋哑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真实体验受到了影响,阻碍他们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圈子缺乏和社会广泛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造成语言表达词汇匮乏,而他们内心情感丰富,通过聋哑手语也难以充分表达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心理常常会产生挫败感。此外,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往往容易造成敏感、脆弱、自卑、焦虑、孤僻、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2-3]。聋哑少年作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对于已经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积极营造其内部的心理和谐是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一种弥补,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往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以正常青少年为研究对象[4]。虽涉及残疾大学生、震后儿童、焦虑障碍少年的研究[5],但针对聋哑少年进行团体心理和谐干预的研究却鲜有发现。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聋哑少年进行心理干预,以期为特殊人群提高心理和谐探索新的途径。

二、聋哑学生团体干预后的结果和分析

经过团体干预后,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普遍低于常模,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干预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有一定的影响,心理和谐各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状态因子上效果显著,人际关系次之。但干预后的聋哑学生心理和谐各维度的得分仍然低于常模。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聋哑学生由于缺乏听觉刺激,言语交流障碍,生活范围狭窄,沟通和交流困难,与外界接触和信息传递减少,对生活、学习、个性特征等的感受和评价能力低于正常青少年,造成自我状态得分较低。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虽然聋哑学生都带有助听器,但并不能听得清晰,主要还是依靠说话者的口型和手语进行分辨,由于长期失听,说话的能力下降,发音困难,语言表达吃力,往往在叙说的过程中,由于他人不能理解说话内容,重复几遍后,常常会显得非常急躁。此外,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人对聋哑儿童持有偏见,甚至嘲笑、 轻视他们,造成其孤独和交际挫折,在心理痛苦时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使其心理长期处于压抑和苦闷状态,得不到释放,结果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形成抑郁和焦虑心理。

再其次,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一是对于聋哑孩子的降临家长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味觉得孩子可怜,心里感到亏欠孩子,为了弥补,家长常常极度地溺爱或者极端放任;二是部分聋生家长视他们是家庭的负担,还要无时无刻面对邻居、同事、亲戚形形色色的议论,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厌恶甚至遗弃等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大多数家长不会手语等与聋人必须和必要的交流手段,面对聋儿教育沟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想教育想管好却又无从下手。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聋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缺陷,往往当自己的要求(在他们看来是十分合理、十分基本的要求)得不到家长迅速和积极的回应、理解和满足的时候,就产生强烈的不满、怨恨、以及对抗情绪,常常以过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表现为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语言交流困难 ,有些家长力不从心,无法理解聋哑孩子,无法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了解。因此,造成家庭氛围的得分也较低。

令人欣喜地看到聋哑少年的社会态度高于常模。基于廊坊特殊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教师充满爱的关怀和呵护,使得聋哑学生的社会态度高于常模。由于失去听觉,聋哑学生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极强,形体语言丰富,有些学生擅长舞蹈和绘画,由于廊坊市特殊学校和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联系,廊坊电视台在节日晚会以及大型舞台表演常常邀请聋哑学生作为残疾人代表参加节目演出,在他们把自己特长发挥淋漓尽致的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此外,在团体心理干预过程中,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生活老师的富有爱心的全程协助,以及在每次活动中,相互传递爱的能量,构建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也对聋哑学生的社会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中,很多同学在做“我是谁”游戏活动中难以找到自身的优点,却能找到很多不如他人的缺点,对自我的评价较低,普遍存在自卑感。具体分析其原因:聋哑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造成交流和沟通困难,往往使他们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或者只愿意生活在聋哑人的很小的圈子里,非常不自信,他们表现得非常悲观、孤僻、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久而久之产生不合群现象,表现出紧张不安,不敢与他人沟通,对社会认知的恐惧和陌生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笔者针对聋哑学生的自卑心理,专门组织了一次“獨特的我”的团体心理辅导, 在“我是谁,优点轰炸”中,让其不断的吸取正能量,来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并且在每次活动中,不断强化他们的优点,对胆怯和自卑的学生以鼓励、肯定和支持,渐渐让其融入群体,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肯定。此外,本研究发现,团体干预后人际关系的提高程度仅次于自我状态。在团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其中以“人际交往”、“同舟共济”、“心心相印”为主题的团体活动紧紧围绕人际关系而设置,从团体初期到成熟期不断层层深入到彼此内心世界,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相互支撑的团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另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本身就对人际关系有作用,因此,团体心理干预对聋哑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未来研究方向

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干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程,需要坚持不懈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聋哑学生从心理障碍到心理和谐的转变过程。本研究由于受到人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干预时间较短,干预深度不够,对于聋哑学生没有充分深入到其内心世界,由于时间仓促,只是对自我状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虽然和团体心理辅导前相比有显著的提高,但并没有达到心理和谐的常模标准。虽然心理和谐各维度在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然低于常模指标。 因此,对聋哑学生进行团体心理干预还有很多长期未完成的工作。

此外,对于残疾人的教育理念尤为重要,这是特殊教育下对特殊儿童实现心理和谐最为重要的一环。卡尔·威特认为: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参考文献:

[1]白新文,任孝鹏,郑蕊,等.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574-578

[2]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28(4):60-62

[3]张玉山.某医科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状况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22(2):157

[4]吴九君,郑日昌,田宝伟.大学生心理和谐团体辅导干预研究[J].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12,20(10)1597-1599

[5]沈潘艳,朱小彧,辛勇,表达性团体辅导对震后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6):466-469

[6]齐金玲,李辉.残疾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效果研究[J].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11,19(3):317-318

作者简介:

王巍(1974.12-)女,汉族,河南焦作人,中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讲师,硕士,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
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大学生时间洞察力的短期干预研究
团体辅导对“90后”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