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之魂

2015-05-30陈丽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保护花儿传承

陈丽

【摘要】花儿的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之为西北之魂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长廊中的一朵奇葩。从明清开始至今演唱方式不断变化,演绎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将从花儿曲调、演唱风格、歌词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演唱处理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鉴赏剖析,以期让更多的人全面深入的了解花儿。

【关键词】花儿;发展;传承;保护

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潮流中,总会有一些象征那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艺术作品都会被时代这个大的浪潮所淹没。但是我所有说的这个艺术作品是经历了时代的冲刷,在当今依然没有褪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这就是河湟“花儿”。

一、了解河湟“花儿”

河湟“花儿”,是一种传唱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的民歌体裁,是回族、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热爱的山歌类型。河湟指的是湟水与黄河之间的广大地域,这里也是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以及交流中心。

河湟“花儿”一词,在1980年全国首届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上提出,至今已有25年历程。清晰地讲述讨论了“花儿”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讲述了“花儿”这一民歌与众多山歌的不同类型与系统归属,得到了爱好者与学术界肯定。

河湟“花儿”又名少年。产生于河湟地区,盛行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文学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在200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甘肃花儿名列其中。

在西北各个地方都流传着一种山歌,在歌中将女子称为花儿,所以这种山歌得名“花儿”,因为音乐特点、歌词寓意和流行的地区不同,花儿又被细分为几大体系:河湟体系、)洮岷体系、陇中体系等流派。

二、河湟“花儿”的特点

“花儿”大多都是描述爱情,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语言纯真,借景抒情,歌词曲调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听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在1980年前后,花儿的演唱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花儿歌舞剧也诞生在此时。

(一)艺术特点

河湟“花儿”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歌曲与河湟地区悠久的人文风情和各族人民长期的精神风貌、历史文化分不开。积极展现了各族人民对生活、爱情、艺术的向往和情感方式表达,具有演唱技术精湛、欣赏性强、人文特色鲜明等特点。

按流行地区不同分为“河州、湟源、川口、循化、互助、西宁令”;按照演唱民族划分为“撒拉、保安、东乡令等”;按照花儿的衬词不同又分为“白牡丹、尕马儿、花花尕妹、好花儿、溜溜山儿、杨柳儿姐水红花、咿呀咿令”等。由于地域划分清晰,演唱风格也有不同,但是表达的寓意和演唱技巧同样高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

(二)演唱形式

现在“花儿”已经从山歌发展成了河湟地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的文化产业。长期住在这里劳作的人们,不管是在劳动、放牧、外出,只要有闲时间,都会唱起好听悠扬的“花儿”。“花儿”的发源地在甘肃临夏,以为流行的地区不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和艺术风格,岷县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多为回族,他们常说不吃不喝也要唱花儿。在银川固原“花儿”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河州花儿,一种是山花儿。1.山花儿旋律平缓,多用的是羽调和角调调式,结尾多用上滑音,衬词与句子较少。演唱形式多采用自唱式和问答式2.河州花儿的演唱形式较为突出,还有一些变体产生相连,有时也会采用信天游或其它一般歌曲体裁。每首歌词多有四句组成,前两句使用比兴的手法,后两句点主题。字数上讲究单双交错,没有其它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宁夏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1980年左右,花儿的歌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最具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农历四月到六月间的“花儿会”。临夏花儿会是甘肃省最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一。它起源于民间传说。一年一度的花儿节有盛大的民间花儿会,花儿会期间,方圆百里,数十万群众朝山赴会,届时歌手云集,商贾纷至,人流如潮,歌场似海。最负盛名的有松鸣岩和莲花山花儿会。各地区举办时间也有所差异,松鸣岩“花儿”盛会在每年农历4月26至28(俗称四月八)。莲花山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会场上搭比赛歌台,唱词精美曲调悠扬者被披上红绸带作为奖赏。作为花儿爱好者,每年的花儿会就是最好的欣赏花儿的胜地了。

三、河湟“花儿”的现状与发展

甘肃临夏是河湟花儿的发源地和流传地,居住在这里的回、汉、东乡、保安、萨拉等各族人民,无论在田间地头、作坊劳动、山野放牧、社会实践,只要有空余时间,都会唱起熟悉的“花儿”曲调。

花儿的现状和发展与各个地方民间花儿组织的功劳是不可分割的,这里的花儿组织有花儿演艺团体和花儿文化的研究型组织。我们应该关注和支持花儿研究的组织和个人。在群众眼里花儿就是唱出来的,所以仅仅关注的是花儿演唱者,但是作为有西北之魂之称的河湟花儿,更多的应是一种文化现象。花儿与其它民间传统艺术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渗透了包括天时地利、风土人情、自然风景等各个方面,是西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深层次的研究,一定要加大对本艺术的深入的研究、探讨、继承和发扬。但是一切的研究终究离不开社会与经济的支持。

“花儿”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花儿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带动了爱好者的更大的兴趣,也把“花儿”带向了世界的舞台。盛开在中国西北高原的文化之花——“花儿”,从此得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与认知。甘肃省“花儿”研究理事会主席、兰州大学教授柯杨说:中国的不断开放与文化的进步,让世界的眼光开始更多地投向中国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间文化“花儿”的演唱形式,也在吸引着世界上更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了解,有更多的人开始走进“花儿”艺术。

参考文献

[1]肖常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鲁健.西北民歌与花儿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花儿论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4]朱仲禄.花儿与少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5]赵宗福.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J].北京:民间文化论坛,2007.

[6]薛正昌.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以青海花儿为例[J].兰州:西北民族研究,2011.

猜你喜欢

保护花儿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