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英雄为何必须是“孝子”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8期
关键词:秦琼老母孝子

在2015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了家风家教的意义,促进亲人相亲相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而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庭,向来以孝

重提家庭建设、家教家风,是我们中国社会基本细胞的重建工程。

中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对家庭的破坏。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家庭伦理的反抗成为时尚,但“娜拉出走后怎么办?”中国人缺乏一个超越的宗教,没有了家庭,我们就跟孤魂野鬼一样,没有了寄托。这种深沉的思念,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永远是弥漫在蜂拥回乡潮里的浓浓乡愁。

大家应熟知名将秦琼的故事。千年前的人物,何以在中国人的价值世界中成为“英雄”?他不是西方世界中标榜武功的亚历山大,中国人更愿意把一个捉刀厮杀的英雄,置于一个温情的家庭中,反观他的意义。

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庭,以孝道来维系。尽管今天的孝道不可能照搬古人,但子女今天对父母的姿态、心意,都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是英雄亦是孝子

唐初名将秦琼,字叔宝,不是一般的有名。他的老板李渊、李世民父子和同事魏征、李靖等人,按说在历史上的成就都要比他大得多,可是因为长期担任“门神”,站在千家万户门上“为人民服务”,老百姓却更知道秦琼。

评书家说得好,秦琼是“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六府”的英雄,“孝母赛专诸,交友似孟尝”的好汉。是不是历史的真实?无从考证。

新旧唐书,关于秦琼的记载,比较简略。按照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的推测,如此百战名将,介绍明显偏少,原因只能是“草昧之初,未立记注,事多湮没”。但是,关于秦琼的故事,在明末清初应该有极大流传。左良玉曾经在军中听著名说书人柳敬亭讲“秦叔宝见姑娘”(此“姑娘”是姑妈的意思),而当时文人袁于令整理的《隋史遗文》,更可谓是一部“秦叔宝传奇”,讲他如何从草莽英雄成长为一代名将。顺便说一句,清人褚人获写《隋唐演义》,即大量照抄此书不误。

一边是正史着墨不多,一边是传奇光彩夺目。老百姓当然记住了光彩夺目的传奇,所以“卖马”、“闹花灯”种种故事深入人心,而一个被传奇改造了的秦叔宝也活在了几百年来中国人的心里。

这个传奇里的英雄秦琼,值得中国老百姓喜欢的地方,至少有两点。

其一是勇武过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身负家传绝学“秦家锏”,还学了“罗家枪”,坐骑黄骠马能日行千里,小说里的“隋唐十八条好汉”,他排名第十六。其实,关于“勇武”这点,民间“说唐”各种版本还不如史籍来得生猛。《新唐书》的传中,秦叔宝自述“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而且记载他经常“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基本上是一位“战神”式人物。这一点,唐人笔记可以佐证,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秦琼所用枪“逾越常制”,攻打洛阳时,把枪顿入地下,城中十几个人一起拔都拔不出来。

老百姓喜欢秦琼,主要是第二点,品格高尚。《隋史遗文》之后,秦琼便成了古典完美男人的标准版,对老板忠、对老母孝、对朋友义,忠孝节义,传统道德,秦琼占全了。特别是“孝母”,构成了他最大的人格魅力。

秦琼的价值维度

实际上,史传记载,秦母早逝。秦琼刚出道,在隋将来护儿手下当小兵的时候,秦母就去世了,来护儿派人去吊孝,有人问来护儿,别的士兵居丧,您没有过问,为什么单单为秦母吊孝呢?来护儿的回答很经典,他说:“是子才而武,志节完整,岂久处卑贱耶?”但是,在《隋史遗文》开启的秦琼传奇里,秦母“被高寿”了。这个情节设置相当高明,因为它在秦琼人生选择的各种关口,给出了一个价值维度。

第三回书里,齐州朋友推荐秦琼当捕盗都头。秦琼觉得生逢乱世,“一身不属官为贵”。“有几亩薄田,几树梨枣,尽可以供养老母,抚育妻儿。村酒雏鸡,尽可与知己谈笑”是他的生活理想。但是老母指示,“一进公门,身子便有些牵系,不敢胡为。倘然捕盗立得些功,做得些事出来也好”。秦琼听母亲这么说,“也不敢言语”,第二天就报到上班去了。这是秦琼的孝顺之处,即使不是很愿意做的事情,老母说话毕竟有道理,且老娘的道理管儿子的道理,还是得听。这个故事,在较晚出的《说岳全传》里,以“岳母刺字”的形式再次出现,人物变成了岳飞,核心价值观没有变化。

潞州落难,几文钱难倒英雄汉,秦琼尝尽世态炎凉,一度英雄气短,恨不能“就在这树林中寻一个没结果的事”。可是“思想家中有老母,只得又回来,脚步移徙艰难,一步一叹”,继续受小人物的窝囊气。什么意思?自己委屈、羞辱、没前途、没指望,想自杀、想一了百了,不行。因为还要供养母亲,尽一个子女的本分。

幽州帅府认亲,不仅大难不死,还有了锦绣前程,秦琼却是“思母之心,无时不有”。一旦可以离开,便日夜兼程,黄骠马“一夜天明走了一千三百里路”。到家时,老母生病,听到儿子回家,“老人家哭不出眼泪来,张着大口只是喊,将秦琼膀背上下乱捏”。此情此景,让人垂泪。唐人孟郊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子之情,千丝万缕其实都在心里。

第三十二回书是秦琼故事的一大关目,由头便是秦母六十大寿,山西、河北诸路英雄朋友到山东为秦母贺寿,秦母非常高兴。这是中国人传统中“扬名显亲”意识的文学体现,在传统价值评判的框架内凸显了秦琼的孝子本色。

何为中国人的孝道

秦琼的“孝道”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恰在于这是一种人生的真实。我们看很多英雄传奇,许多主人公是“无父无母”的,不是没有,而是不写。《三国》里的刘关张,《水浒》里的鲁智深、武松,都没写到他们的父母,李逵刚想把老母接到山寨,老母就被老虎吃了。

现代英雄传奇也是如此。金庸笔下的大侠,萧峰、张无忌、杨过、令狐冲都不用考虑父母的生活状况,可以一心一意闯江湖谈恋爱,古龙写的楚留香、陆小凤更不用说了,跟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没两样。这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一种能激起共鸣的生活背景。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现代人看来当然有点教条,包括秦琼的具体行为,也会有其时代性,但“父母在”应该成为子女考虑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则古今没什么不同。

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里,孝是最根本的东西。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向子游解释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明确把“礼敬”放到比物质(“能养”)更高的层面上,这对当代中国人还是有启示的。物質层面上的养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达、产品的丰富、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如何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人格上的尊重,也许问题会越来越多。

所以,秦琼因为高堂在家,所行所思处处考虑老母的生活和感受,尽可能让她老有所养、精神愉悦,这是让人在今天感同身受、感慨万千的原因。说到底,“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在子女一方,所谓“礼敬”,更应视为子女本人的精神品格。

虽然不能确定,明代的民间艺人和知识阶层为什么选择秦琼这个人物来进行新的创作,但是我始终记得来护儿说过,秦琼“志节完整”。这是一个很崇高的道德评价。

唐人笔记里有这么一条记载:段成式《酉阳杂俎》里说,“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秦叔宝封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这匹马不仅技艺非凡,而且情深义重,让人隐隐感到那位英雄主人的风范,并为之倾倒。

(海外网2015.2.23  东郭栽树/文)

猜你喜欢

秦琼老母孝子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清早,我妈“炸毛”了
秦琼捕快形象研究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家有老母
讨厌过生日
孝子
11 Digestive Tract
秦琼:由战神到门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