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纾解方式研究

2015-05-30叶海燕

教育与职业(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辅导员

[摘要]为研究我国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并构建其纾解压力的加工过程,文章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来自8所不同层次高校的24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11万字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工作压力、婚姻情感压力、学生安全压力和日常烦扰压力;辅导员纾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包括自我帮助、他人帮助、专业帮助和帮助他人;辅导员纾解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问题觉察、认知评价、求助方式选择和效果评估4个阶段。高校应从服务内容、服务者、服务机构三个角度,构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压力 纾解方式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叶海燕(1975- ),女,天津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西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含引进人才计划)基金项目“我国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求助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122818,项目负责人:叶海燕)和西南大学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SWU1509171,项目负责人:叶海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56-02

压力是指个人和环境之间的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被个人评价为疲劳的,或超越了他或她的心理资源,并危及他或她的健康。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Compas和Howell等人研究发现,压力与内在心理问题相关(可解释11%的变异)要大于外在心理问题的相关(可解释5%的变异),这表明了压力与各种心理症状之间存在普遍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是我國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已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必须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那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有哪些类型?他们如何纾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其内部加工过程如何?我国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例如,有研究认为辅导员主要存在任务繁重、角色冲突、前途不明等心理压力,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压力方面,对辅导员所面对的其他压力较少涉及。对于辅导员如何应对心理压力,已有的研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如树立职业信念、健康人格塑造、提高角色调适能力、重视情绪管理等,但关于辅导员纾解心理压力的具体方式的研究极少,辅导员纾解压力的心理内部机制也尚未有研究涉及。因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以及心理内部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理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某省四种不同层次(部属重点、省属重点、省属一般、民办高校)高校的24名辅导员作为访谈对象。受访对象中男女各半,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1~12年,所学专业、婚姻状况、所在学院类型尽可能呈分散型,以扩大变异量。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受访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工具是自编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以所要研究的“心理压力”“纾解方式”“求助对象”作为主题维度。

2.资料收集。访谈由研究者本人进行,根据需要对每个受访者进行1~2次访谈,每次时间约0.5~1小时。研究者在访谈中自备录音笔,并征求受访者同意,对所有访谈进行了录音,整理后录音稿约11万字。

3.资料分析。首先,就辅导员的压力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者事先对访谈资料通读3遍,对访谈资料有个整体把握,然后从资料中摘录出符合条件的分析条目。条目为受访者表述的句子,研究者不对受访者的原话进行任何加工。因此,本研究以句子为分析单元,对同一个访谈受访者和不同受访者所讲述的意思相同或重复的句子,仅选择1个进入分析,按照初始项目所反映的压力问题和事件的类型对所有项目进行归类,最终形成辅导员心理压力的类型。其次,就辅导员纾解心理压力的方式进行分析。根据扎根理论,资料分析的主要思路就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再根据资料和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别及属性。这种方法被称为“不断比较的方法”,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对资料进行细致地编码;抽象成更高层次的概念类属;确立核心概念。最后,对辅导员纾解心理压力的内部加工过程进行构建。将在资料分析中所掌握的概念、概念类别、类别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别之间的合理关系以命题的形式一层层地描述出来,形成扎根理论中的“理论”,即辅导员纾解心理压力的内部加工模型。

二、研究结果

(一)心理压力类型

本研究以句子为分析单元。每名受访者都有摘录出来的符合条件的句子,共有475个句子。对同一个访谈受访者和不同受访者所讲述的意思相同或重复的句子,仅选择1个进入分析,共获得48个项目。按照初始项目所反映的压力问题和事件的类型对48个项目进行归类,共得到4种心理压力类型:工作压力、婚姻情感压力、学生安全压力和日常烦扰压力。具体而言,工作压力包括工作不适应(工作缺乏经验,担心工作不出色)、工作失误、工作超负荷(工作内容繁杂,工作任务叠加,对辅导员要求越来越高,会议过多,坐班时间长)、个人发展受限(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转岗困难,没有和上层领导交流的机会)、角色冲突(身兼数职,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工作缺乏认同(缺乏领导的欣赏和鼓励,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不高)、职业倦怠(工作缺乏激情,有想法没办法,工作效率低下)、收入偏低、工作人际压力(人际圈子小,人际关系敏感,和领导难以配合)9个方面;婚姻情感压力包括情感压力、家庭压力两个方面;学生安全压力单独成项;日常烦恼包括身心管理问题、负面评价(别人对自己负面评价,不自信,害怕做决定)等。

(二)压力纾解方式及内部加工模型

通过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本研究抽取辅导员的4种纾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分别命名为“自我帮助”“他人帮助”“专业帮助”“帮助他人”,并以这四种方式为核心概念,建构纾解心理压力的内部加工模型。这个加工过程由一系列先后相继的反应构成,完整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1.心理问题觉察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产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平衡状态的觉察,即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压力或心理困扰。这个觉察主要是指对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感受,包括问题性质和程度两个方面。个体对心理问题的觉察往往是自发性的,但也可能没有觉察,因为他已经习惯于某种程度的心理压力或行为模式,不觉得那是问题,也没有解决的愿望。但是,当个体一旦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是心理或精神问题,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2.认知评价阶段。这个阶段包括4个部分,即求助观念、自我效能感、求助资源评估和求助目标。在这个阶段,个体会对自己的求助观念和求助目标进行分析,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和求助资源进行深入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个体开始对纾解方式进行选择,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

3.纾解方式选择阶段。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对纾解心理压力的方式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既可能是矛盾的,即只能接受其中一种,如只能接受自我帮助或帮助他人,而不愿接受他人帮助;也可能是阶段性的,即先进行自我帮助,自助解决不了再求助他人,如果还解决不了就寻求专业帮助;还可能是渗透的,既积极进行自我帮助又寻求他人或专业帮助;也可以是选择性的,即有些问题自己解决,有些问题寻求他人帮助,还有些问题寻求专业帮助。

4.纾解效果评估阶段。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对纾解效果进行评估。如果通过纾解心理压力得以解决,个体就维护或促进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如果纾解心理压力的方式是无效的,那么就又回到心理问题觉察阶段,并通过认知评价选择新的纾解方式。

江光荣、夏勉认为求助行为是一个外在的行为表现,在此之前,个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内部决策过程。本研究认为个体从觉察到心理问题的存在到心理压力的最终纾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4个阶段,即问题觉察、认知评估、求助方式选择和效果评估。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才能真正得以纾解。

三、结论与建议

在本研究中,通过深度访谈,得出了我国高校辅导员的4种心理压力类型,并抽取出辅导员纾解心理压力的4种方式和内部加工模型。为了更好地纾解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并提高其心理素质,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心理压力类型及纾解方式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首先,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本研究中高校辅导员的4种心理压力类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压力;第二,学生安全问题对辅导员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压力;第三,婚姻情感压力在大龄未婚女辅导员中普遍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应主要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

其次,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梯队。本研究发现,辅导员纾解心理压力的方式有4种,按照使用频率分为“自我帮助”“他人帮助”“专业帮助”和“帮助他人”。因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构成应包括辅导员自身、他人(非专业人士)、心理专业人士。要完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心理健康系列培训,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第二,积极发挥“他人帮助”的作用。这里的“他人”既包括辅导员的亲人朋友,也包括辅导员同行。建议高校多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開展辅导员心理服务,为辅导员相互提供心理支持搭建平台。第三,由于辅导员表现出有专业心理帮助的需要但无求助行动的“求助缺口”。因此,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专家队伍也是必要的。

最后,拓展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帮助他人”是本研究首次提出的一种特殊的压力纾解方式。它所揭示的是个体通过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或解除内心痛苦来间接帮助自己。“帮助他人”可能成为一种契机,既让自己充满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又可以间接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激励,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成长。这也为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助人自助”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高校应该建设辅导员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议高校将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拓展,提供面向辅导员的教师心理咨询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在不增加学校编制的情况下解决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问题,也可以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与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教育研究,2008(5).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6).

[4]吴文珊.高校青年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

[5]赵美森.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6]周源源.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分析及其调适[J].江苏高教,2010(4).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通过图片看内心
AIDS/HIV阳性患者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