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苏轼人格意识与文化精神的对比

2015-05-30刘珂妤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

摘 要:韩愈与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本文主要针对韩愈和苏轼的人格意识与文化精神进行对比。

关键词:韩愈苏轼;人格意识;文化精神

一、“ 孜孜以求”与“行藏在我”的处世意识

(一)韩愈的处世意识

韩愈是一个目的十分明确、自信心非常强的人。他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学习孔孟以来的儒学传统,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名的大儒。他曾经十分自信地说: “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周孔”,他个人认为“所读皆圣人作品,杨墨释老之学无所不记于心”,他所学习的都是圣贤留下来的,所留下来的作品是根据圣贤的意思来进行创作的,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圣贤人格的人。韩愈的一辈子都把圣贤人格作为自己修生养性的标杆和目标,如何实现并实现这个目标,他也非常的自信,他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宏图大志,对于怎么样实现这个志向,他孜孜以求,坚持不懈,曾近长时间被困在场屋中也没有丝毫的怠慢。身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从来不说自己办不到的话、从来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二)苏轼的处世意识

苏轼小的时候就受到儒学的影响,在长大的时候就以东汉范滂为自己的楷模,并且在年幼的时候就立下报效国家的志向。他一直向一些名人学习比如屈原、诸葛亮、周瑜、孙权这些功业都十分卓越的历史名人,希望自己能和这些人一样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报复。他自己的主见是人虽然有生有死,但但是早有生之年一定要有所作为。这种知天命尽人事的人身理念帮助他矢志不渝的报效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学习陶渊明并且以陶渊明为偶像,但是自始至终也没有像陶那样不问世事,躬耕田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官场的四十年间以身作则,完场了救世济民的理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儒家心系天下的精神。比如在杭州上任期间的筑堤修坝,密州上任的时候的治蝗救灾,在徐州上任的时候筑堤抗洪,整肃军纪他的每一项工作都表现的兢兢业业没有丝毫的懈怠。

二、刚正执着与君子固穷的养真意识

(一)韩愈的君子人格和文化个性

纵观韩愈一生他一向立身刚正,在朝廷的时候坚持将人民的请求放在第一位,敢于真面跟皇上进谏,将一个臣子的本分做到了完美。贞元十九年由于韩愈直面进谏上书了一篇《御史台上记天旱人饥状》,被奸臣所害,最后被发配到了连州。所以后世有人在《韩文公墓铭》中说明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都是因为国事,为了人民他不在意自己的处境一心只为人民着想,所以始终坚持自己的为人准则,直言进谏从来也不忌讳什么,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他的为人准则的。他的节操和品行尤其被后人所敬仰,他在为官期间深入虎穴不顾自身的安全,抚慰镇州王廷,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州之围。穆宗长庆二年,镇州发生兵乱,他临危受命杀田弘正,平息了一场刀兵。书生事业,如此止矣!”由此可以看出,韩愈的为人和品行得到了人们的敬仰。

(二)苏轼的君子人格和文化个性

苏轼与圣贤人格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苏轼也是一个刚正不屈的人,品格端正禁得起诱惑。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从来不苟且,也不随波逐流。他虽然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如何报销皇恩、报答神宗对他的知遇之恩,虽然如此他也从来没有委屈自己而是去跟从别人的步伐,苏轼在朝的时候敢于直面进谏,刚正不阿,其文化个性与韩愈也是十分相似的。但是与韩愈在为官时处境艰难,心怀忧戚还是有点不一样的,苏轼在为官期间不论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处变不惊,安土忘怀,泰然处之,充分体现了“君子固穷”的传统高尚人格。苏轼的惠州之贬,虽然也不乏忧戚谨慎,但是在其考察惠州三年期间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发现其心态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一如既往的和平,不以死生为怀的高尚情怀,展现出他个人极高的生命智慧。

三、结语

韩愈与苏轼在被贬的时候表现是有一定差异的,分别证明了古代知识分子在生存时表现出来不同的生存智慧。韩愈在潮州被贬之后唯唯诺诺,俯首是瞻想要通过艰难厄境的磨砺,来获得皇上的同情心,进行自保。韩愈在最后也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获得了皇上的同情心,最后回到了京城之中,这的确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表现,是一种生存的技巧,是高潮智慧的表现。但是他的这种生存智慧,与传统士大夫的“君子固穷”人格有一定的出入,以致在后人看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人生污点。但是苏轼却使用了与韩愈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他以陶潜为榜样,学习其君子固穷的高尚情怀,并且找到解脱的精神良药,为后人所敬仰。

参考文献

[1] 杨子怡.进取·逍遥·审美——论苏轼人格意识之调适[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 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J].文学评论,2002(02).

[3] 陈詠红.韩愈、苏轼岭南行政方式比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作者简介:刘珂妤,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浅述中国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
《史记·刺客列传》刺客形象分析
探究文化如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承载侗族口承文化的范本
自强不息——龚贤山水画精神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