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5-05-28张志朋郝小龙姚东鑫张志豪

新校园·上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志朋 郝小龙 姚东鑫 张志豪

摘 要:志愿者服务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健康人格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力图推进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精神

一、引言

志愿服务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不以追求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贡献时间、精力和知识,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无偿性、自愿性与利他性是志愿服务的本质特点。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西方有学者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后500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是社区志愿者和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我们对现如今的大学生志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每当有志愿者活动的时候,总有很多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大多数志愿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尽快地适应自己所要执行的任务,并且礼貌待人,给市民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志愿者服务不仅服务了大众,给市民群众们带来较多的便利,同时也能够帮助青年志愿者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融入社会,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志愿者年级特征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参加志愿服务的愿望。然而,不同特征的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有着年级特征。低年级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较多,次数也明显比高年级的要多。所以高校在组织服务队伍时,依据不同年级而由不同的服务意向和专业技能特长的学生组成团体。学生干部是校园活动中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更是学校育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开展了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为一身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的舞台,也在学校创建了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因此,在志愿服务的教育和管理中,应该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其积累社会经验,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2.志愿服务的内容

现阶段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开展的范围较狭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缺乏真正有意义的大活动,有一些志愿者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而且在活动的形式、类型方面都很有限。因而,高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参与的愿望,改革志愿服务活动的就近原则和形式主义倾向,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长短项目齐头并进、不同领域项目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并推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菜单,为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该走出去,走进农村,走进偏远、贫穷地区,开展长期扶贫、重点服务、建立重点项目等志愿服务形式。此外,还应该走阵地化、基地化的道路,保持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化、经常化,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3.权益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出于自愿。但在志愿服务中的各项权利的保障还应该由相关部门负责。如提供相关的物质保障、相关服务的证明以及路费、伙食费补贴等。只有权益得到保障,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加积极地参加志愿者活动。目前的大学生志愿者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多由学校社团及各种学生会组织,所以无法取得必要的权益保障。

4.经费支持

由于绝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有限,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需要自己处理路费和伙食费,这使得有些貧困家庭的学生即使有想帮助别人的念头,也会力不从心,所以应该加大对志愿者活动的经费支持。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策

1.正确引导,培养积极的志愿服务精神

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志愿活动对志愿者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不容忽视。重视志愿精神教育中“体验”的功能,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依照“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积极展开,引导受帮扶的同学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把活动的参与者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志愿服务”的体验,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竞争能力都有所帮助。

2.规范建设,探索制度正规化建设

促使志愿行动的组织工作更加正规化势在必行。应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化建设,提高网络平台的利用效率,探索志愿服务形式的多样性及开发措施。完善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考评、奖励机制,可以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在志愿者组织中推行标准制度,制定更完备的自愿服务标准手册,以服务标准为准绳,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总结志愿者的行为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志愿者自觉改进服务技巧,提高服务质量。

3.科学培育,扩充志愿培训的新模式

随着服务外延扩大、内涵加深,对志愿者服务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爱心互助层面,而是提升为更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对志愿者的服务知识和技能要求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效果是由其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共同决定的,提高服务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目前,与活动内容配套的短期培训在广度深度上有待提高,除培训学习外,对外交流访问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强化理念的有益方式。同时,还应继续注意结合专业安排志愿者的工作,让志愿者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成绩。

4.加强保障,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扶持

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从志愿服务近百年的历史看,拥有雄厚的资金是开展这项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中国大学生志愿扶贫接力计划西部支教团获得国内知名企业的赞助,从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的工作看,很多高校支持志愿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学校支持。为减轻志愿活动发展给学校财政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今后应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并积极寻求与基金组织的合作。

5.搭建桥梁,与社会民间志愿组织加强合作交流

高校志愿者组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有效的行动力,并在各自的学校里积极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然而,由于自身的资源有限,再加上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配合,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高校志愿者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急需有外在的力量对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和帮助。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爱心撒满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且还能提供最贴近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

鼓励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合作,还可以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志愿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同时,高校要通过培训,在高校校园里传播公益理念,提升公益社团骨干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感恩理念、服务社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掌握社会发展工作技巧的大学生,从而促进高校志愿组织的发展,繁荣高校志愿服务事业,进而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俞慧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

[3]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4]周红杏.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志愿行为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项目编号14BSH232)。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