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语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2015-05-28张博

新校园·上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摘 要: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现象,是隐喻研究中的重要一支。受隐喻学整体研究的认知转向影响,单纯从语言结构层面研究语法隐喻的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认知和隐喻的密切关系,从认知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德语语法隐喻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词汇和句子语法层次的隐喻化现象。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原型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隐喻被认为只是一种运用在诗歌中的修辞手段。Lakoff(莱考夫)与Johnson(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开始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方向转入认知语言学方向。他们提出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把熟悉和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于抽象的概念范畴而形成的隐喻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现象,也是隐喻研究中的重要一支。这一概念是由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韩礼德)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导论》(1985)中首先提出的,并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本文主要论述概念语法隐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时常被人质疑缺乏对认知领域的关注。受隐喻学整体研究的认知转向影响,单纯从语言结构层面研究语法隐喻的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王寅(2005)认为,从人类识解经验的机制这一方面来考察就不难发现,韩礼德的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识解观有极大的通约性和兼容性:两者都承认人类识解经验的灵活性、创造性,同样关注语言、思维和现实的关系。由于认知和隐喻的密切关系,从认知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国内外的概念隐喻研究及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较为完善,但从认知角度对语法隐喻现象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国内德语界语法隐喻的研究基本为空白。本文将重点分析德语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词汇和句子语法层次的隐喻化现象。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一般情况下,人们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物,即适合表达。同一语言过程可以有不同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这种适合表达外,还可能由于交际者不同的交际目的,使用其他表达方式,即隐喻表达。Halliday(1985)明确区分了这两个概念,将合乎自然地典型表达称作一致式(Kongruenz),其他表达称作隐喻式(Metaphorizit?t)。

语言的一大功能是表现人类活动经历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胡壮麟1996)。Halliday & Matthiessen的及物性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经历分为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概念语法隐喻则被定义为及物系统中各种过程以及词汇语法层次之间的转移(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近年来,随着语用范式转向和认知范式转向,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跳出了表面的结构,肯定了隐喻的深层内涵。从认识论层面讲,这种转换体现了人类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认知过程,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句法学意义上的转换。从语用层面讲,是交际者为了一定的交际意图,为了表达超过字面意思之外的意义或是抒发某种情感而换一种说法。范文芳(2007)在总结国外学者语法隐喻观的基础上,指出应将语法隐喻视为语义复合体。当出现语法隐喻现象时,会伴随两种语法域范畴的语义结合,是体现在词汇语法层次上的表达复合语义选择结果的一个形式兼意义的变体。

但是,从系统功能层面无法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会在交际中产生这种语法的转移,因为以是否“典型”、是否“合乎自然”为标准,是与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息息相关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中的主观性,这就需要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

三、从认知角度看概念语法隐喻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划分的理论,为语法隐喻从认知语义学视角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理论现实依据,有利于揭示语法隐喻的本质。原型是一类范畴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参照点。Lakoff(1987)和Taylor(2002)的语言范畴理论为进一步讨论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判断标准提供了新的可能。一致式与隐喻式并行存在,說明两者之间肯定有内在的联系——一种认知机制促使一致式向隐喻式转化。一致式是隐喻式的认知参照点,也就是认知原型,一致式的表达形式更具体,更熟悉,更接近对事物的描述。隐喻式是在一致式的基础上,通过语义范畴的扩展而产生的相对抽象和含有主观色彩的表达形式。按照原型理论的基本范式,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体现了一种范畴原型与边缘的关系。

说话者使用的常规表达就是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也是该语法结构范畴内的原型用法,是较典型、较常见的。当常规表达无法满足交际意图时,说话者可以选择将已有的语法表达进行改变,比如将语法结构从一个语法域转移到另一个语法域进行使用,通过对这种语法结构的转域使用,即通过语法隐喻,来实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隐喻式就是该语法结构范畴内的边缘用法,具有较高的主观化程度。

四、德语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1.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的隐喻化

Halliday(1985)认为,通过借助及物性系统,语言可以反映人类各种活动过程、过程的参与者以及与过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这里的一致式,是指通过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的动态,用形容词体描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说明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而隐喻式现象就是打破常规语法结构, 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用名词体现特征等等方式,实现不同语法域之间的转移,形成概念语法隐喻现象。

请看以下例句:

1a) Wir erreichen den Gipfel an dem fünften Tag.

1b) Der fünfte Tag sieht uns auf dem Gipfel.

在上面这一例子中,1a)表现了一个物质过程,是一致式表达,即人们通常会采用的方式,与之相对的1a)是语法隐喻。该句的隐喻程度较复杂,1a)中的物质过程转化为1b)中的心理过程,与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本来是物质过程,被隐喻化为心理过程。1a)为概念语法隐喻表达,在活动过程、参与者、环境因素三个步骤的选择上与1a)都不相同。1a)的物质过程变成了1b)的心理过程;wir变为uns,由爬山这一动作的施为者变成了眼睛看到的现象;Der fünfte Tag则由时间状语转換成一个感知者。Der fünfte Tag 具有双重语义特性,它既体现参与,同时又体现环境因素,是将源语法域中的环境因素隐喻化为目标语法域中参与者的结果。一致式表达客观描述了一个物质过程及结果,而隐喻式除了表达这层事实义之外,还用拟人的修辞传达了一种主观情感,让人更加感受到说话者终于登顶的喜悦之情。一致式的表达形式更具体、更常用,一致式是该语法结构的认知原型,理解隐喻式要以一致式作为认知参照点。通过这一例子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法与认知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可以很好地解释语法隐喻现象的机制和语用功能。

2.词汇语法层次的隐喻化

在词汇语法层次上也有概念隐喻化现象,本文将主要列举德语中的名词化、动词化现象。名词化是概念语法隐喻的常见形式,是指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为动词)、事物特性(一致式为形容词)、逻辑关系(一致式为连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句中的过程或修饰成分,而是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体现的参与者(朱永生,2006)。例如:

2a) Der Fahrer fuhr mit dem Bus sehr schnell den Berg hinunter, so dass die Bremsen versagten.

2b) Die schnelle Bergabfahrt des Fahrers verursachte Bremsversagen.

2a) 这个句子由两个小句组成,客观描述了两个过程,分别由动词fuhr和versagten提现驾驶和失灵的物质过程,其中三个参与者分别由名词der Fahrer, Bus和Bremsen,环境因素由sehr schnell来表示速度极快,连词so dass体现了因果关系的逻辑意义并引出结果。该句的表达与客观事实相符,属于常规的一致性表达。在这一源语法域的部分蕴涵投射到2b)中的目标语法域,使之赋予新的意义。2b)是2a)的语法隐喻表达。一致式中的三个参与者和环境因素都变成了名词词组die Bergabfahrt中的修饰成分,so dass体现的逻辑意义变成了过程本身,由动词verursachten体现,而原本的过程却通过名词化的使用变成了参与者。按照一致式的要求,过程应由动词体现。而在隐喻式中,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在2b)这一隐喻式中,讲话者把过程当作事物来看待,达到说话者意图强调原因的效果。该句中隐喻式也是在一致式的基础上,通过语义范畴的扩展而产生的相对抽象和含有主观色彩的表达形式。

3.句子语法层次的隐喻化

被动态也可以看作语法隐喻现象。例如:

3a) Der Hausarzt untersuchte den Patienten.

3b) Der Patient wurde untersucht.

在上述例子中,3a)主动态描述了客观事实,即“医生诊断病人”这一事件,属于一致式表达。3b)的被动态是通过动作链的转移实现了隐喻化的表达。在主动态中,句子动作由家庭医生发起,将能量通过动词转移到病人身上,强调一个直线的过程。在被动态一句中,若不加括号内的补充,则句子强调一种病人已经被治疗的状态,是静止的。在源语法域中,全部蕴涵是“医生诊断病人”,而投射到目标语法域的只有部分蕴涵“诊断病人”,隐喻式中还结合了目标域的新义素“已经被诊断的状态”。可以看出,隐喻式的表达结合了两个语法域中的部分语义,具有较高的主观性,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weil,也有客观描述转移到主观认识的隐喻用法。如:

4a) Er ist nach Hause gegangen, weil er Kopfweh hatte.

4b) Er ist nach Hause gegang en, weil er hatte Kopfweh.

乍一看,似乎两个句子是同义句。其实不然,通过预设分析中的否定测试,分别否定上述两个句子,可以看出两者语义的区别(Keller 1995)。4a)是说明“他犯了头疼”是“他已经回家了”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是weil的事实义用法,也是weil的原型用法。与之不同,4b)中的“他犯了头疼”不是“他已经回家了”的原因,而只是一种预设,不论前一句命题“他已经回家了”的真假,预设都是成立的。4b)在表达因果关系之外,还包含了说话人根据自己的判断而作出一种主观推测,即“我推测他已经回家了,因为我知道他犯了头疼”。因此隐喻式表达4b)中,伴随着语法域的转移,句子层面的隐喻式也是根据一致式演变而来的,weil在这里同时具备表示因果和表示推测的双重语义。

五、小结

本文虽然沿用了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分类和重要概念,但并未将重点放在句子的功能成分方面,而是结合了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中的相关内容,对德语中概念语法隐喻的几种常见形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一致式用法和隐喻式用法的特点。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语法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词汇语法层面上的转移;由于隐喻的本质决定了语法隐喻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从认知角度研究语法隐喻是可行的;按照原型理论的基本范式,一种认知机制促使一致式向隐喻式转化,它们之间体现了一种范畴原型与边缘的关系;与一致式相比,隐喻式表达的主观化程度较高,且结合源语法域和目标语法域的双重语义形成了体现说话者主观性的语义复合体。

参考文献:

[1]范文芳.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J].外语教学,2007(4):12-15.

[2]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88-94.

[3]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Press, 1985.

[5]Halliday, M.A.K. & C.M.LM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Press, 2004.

[6]Keller, Rudi Zeichentheorie. Zu einer Theorie semiotischen Wissens[M]. Tübingen/Basel: Francke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ek, 1995.

作者简介:张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语言学中元语言功能分析电影《美人计》的字幕翻译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翻译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汉乐府诗《将进酒》英译文之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研究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爸爸去哪儿》中的儿童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