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电磁环境测试天线研制

2015-05-28姜传飞朱宜生

装备环境工程 2015年3期
关键词:偶极子增益电磁

姜传飞,朱宜生

(中船重工第723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1)

近几十年来,各种电子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电磁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强电磁场、高功率电磁波的应用越来越广[1],各种强电磁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加强对强电磁场的研究,对强电磁环境进行精确测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目前对强电磁环境的测量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方法[1]。文中的主要内容就是研制一种可用于强电磁环境测试的天线。根据GJB 1389A的要求,频率范围初定为12~18 GHz,为进行强电磁场的现场测试提供技术手段,最后以实测结果来确定工作范围。具体步骤为:首先根据测试频率范围确定天线的设计方案,然后采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对天线进行仿真设计,优化各部分结构尺寸,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制作。最后进行实测,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天线的原理以及结构

1.1 设计原理

作为测量强电磁环境的天线,其主要思想是尽可能减小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在空间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减小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如减小天线的口径[3])就可减小其接收功率,使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尽量衰减。根据公式:AF=E/V[4]可知,天线的天线系数越大,在强电磁场环境下得到的信号越小。12~18 GHz的短偶极子天线原理如图1所示,为了减小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天线的振子长度减小到0,此时天线口径最小,可最大限度衰减环境的场强。天线采用和同轴线类似的结构,前端为了和电缆连接,采用N型连接头形式,后面为同轴结构,内部采用聚四氟乙烯作为绝缘支撑及定位部件。在天线顶端开缝,采用对称激励的方式,是采用了裂缝激励对称振子天线的原理。如果没有裂缝和短路器,在同轴线内流动的电流就不会流到外表面去,因此振子也不会受到激励。

天线顶端的缝使天线的激励方式对称,在同轴线外导体的外表面上会出现电流,但这个电流在缝隙的两边数值相等,方向相反,不会发生交叉极化辐射。振子两臂的电流仍然相等,不会破坏对称性,也可以增加振子与同轴线外表面的去耦作用,故这种天线可以在宽频带内工作,并且都能保证对称激励[5]。

1.2 与其他天线相比较的优缺点

强电磁环境测试天线采用上面短偶极子的结构具有频带宽、口径小等优点。

单极子天线也可以通过缩短天线长度来减小天线效率,从而可以使接收到的信号衰减。随着天线杆长度的减小,特别是在λ/4以下时,则会使天线阻抗减小,效率降低。根据公可知,理论上单极子天线的天线系数也可以达到符合要求的程度[6]。随着天线杆长度的减小,天线的输入阻抗会减小,输入的电抗会变大,导致谐振曲线很尖锐,天线频带会变窄,无法像上面设计的短偶极子天线可以达到很宽的频带。

喇叭天线是一种宽带天线,完全可以满足宽频带的需求,但是喇叭天线的口径比较大。根据公式D=可知,喇叭天线的方向性比短偶极子天线的好,天线系数也会比短偶极子天线小,而且结构较复杂,所以还是短偶极子天线比较适合。为了进一步证明短偶极子天线更适合作为测试强电磁环境的天线,在同样条件下对这几种天线进行测试,并比较测试结果。

2 基于HFSS的仿真设计

根据HFSS仿真确定总体结构,优化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尺寸,包括外导体内径、内导体直径、缝长及缝宽[8]。然后进行具体结构的设计,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仿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天线增益与外导体内径(6.5~8 mm)、内导体直径(2.5~4.5 mm)、缝宽(0.7~2 mm)、缝长在中频1/4波长附近变化的关系,确定最优化的尺寸组合,得到较小的增益。

短偶极子天线增益的理论值如图3a所示。由图3a可知,短偶极子天线的增益在12~18 GHz频段内的理论增益G为-12~5 dB。上面的增益是没有考虑失配影响时的结果,根据公式G0=G1+G2可以求得广义增益G0,其中G1是仿真值,G2是反射损耗引起的增益变化。可以根据仿真得到的反射率来计算G2,进而得出广义增益G0。反射损耗增益的具体计算方法为G2=10 lg(1-η2)[10],其中η为反射率。采用该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天线的广义增益,如图3b所示。

由图3b可知,短偶极子天线的增益在12~18 GHz频段内的广义增益G0为-22~2 dB。假设环境电场强度为10 kV/m,根据公式AF=-29.75+20 lg fMHz-G0可知,理论计算得到的天线系数AF在53~75 dB/m范围内。根据公式AF=U+E,得仪器接收的电压U为27~5 dBV,也就是1.78~22.39 V,加上30 dB衰减器,则得到的电压为50.1~794.3 mV,基本在仪器的安全接收范围内。

3 参考天线法校准天线

根据CISPR16-1-4,参考天线法可以用于两个不同的天线情形下,其中一个天线是已经校准过的标准天线,另一个是待校准天线[11]。

3.1 校准原理

在50欧姆测试系统中,天线系数AF与天线增益G的关系式如式(1):

式中:G为天线增益。

此公式需满足远场条件,即两天线之间的距离大于2D2/λ[13],D为天线的最大尺度,单位为m。由于频率范围为12~18 GHz,所以距离1 m为天线的远场。

天线增益采用参考天线法进行测量。参考天线法适用于发射天线已校准的情况,其接收与发射的功率关系式如式(2)[14]:

式中:PR为接收天线的接收功率,W;PT为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W;GT为发射天线的增益,dB;GR为接收天线的增益,dB;d为两天线水平距离,m。

根据式(2),得接收天线的增益为:

在接收和发射系统阻抗相同的情况下,功率测量可由电压测量代替,因此可得到式(4):

式中:UR为天线接收电压,dBμV;UT为天线发射电压,dBμV。

由于发射天线为自制喇叭天线且已校准,天线系数已知,所以发射天线的增益为:

由式(5)可得接收天线的天线系数:

3.2 试验布置

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两天线之间的传输系数,即S21。通过式(6)可以计算得到天线系数。试验布置如图4所示。

图4 实验布置Fig.4 Experiment layout

其中S21=UR-UT,由此得到式(7):

式中:fm单位为GHz;AF单位为dB/m。

天线校准步骤为:

1)将两个天线高度调节到1.2 m,距离移动到1 m。天线水平布置,两天线正对。天线距离和高度与标称值的偏差在2 cm之内,地面铺设好吸波材料。

2)将接收天线与矢量网络分析仪相接,测得环境噪声并保存数据图像。

3)将电缆与天线连接好,网络分析仪1端口与发射天线相连,2端口与待测接收天线相连,测得场衰减,计算得到天线系数。

4 实际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在开阔场中搭建测试系统。测试仪器为矢量网络分析仪E5071C,发射天线使用2#12~18 GHz自制喇叭天线,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两个端口分别连接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测量传输系数S21。测试频段为12~18 GHz,在测试之前要先校准直通,将电缆的影响去除掉。

短偶极子天线的实际测试得到的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12~18 GHz频段的实测天线系数与理论天线系数Fig.6 The measured and the theoretical AF in 12~18 GHz band

由图6可知,天线的实测天线系数AF为53~70 dB/m,结果较好。图6中曲线有很多小范围的波动,可能是由于暗室地面和墙面的反射引起的。整体趋势也与理论仿真结果有较大差异,在12~15 GHz频段,理论值比实测值大5 dB左右,15 GHz以上时天线系数相差不大。由于高频时制作误差对天线的影响会变大,所以两者间的差别可能是制作以及测试误差引起的。由于电缆耦合得到的信号基本都在-80 dB以下,对天线接收的影响较小,所以测得的数据是可信的。假设环境电场强度为10 kV/m[15],根据公式AF=U+E,得仪器接收的电压U为10~28 dBV,也就是3.2~25.1 V。如果加上30 dB衰减器,则得到的电压为100~794.3 mV,这个值在接收机的测量范围内。

根据以上实测结果可知,文中研制的天线的最佳天线系数大概在60~70 dB/m范围内,最佳的工作频率范围如图7所示。

图7 天线的最佳工作频段内的实测天线系数Fig.7 The measured AF of antenna in the best working frequency band

由图7可知,天线的最佳工作频段为13~17 GHz,在此范围内的天线系数AF为58~70 dB/m。根据GJB 1389A中的规定,在11~18 GHz范围内的待测场强最大值为2800 V/m。根据公式AF=U+E,仪器接收到的电压U为-1.1~10.9 dBV,也就是118.9~130.9 dBμV,即得到的电压为0.9~3.5 V。接收机的测量范围在150 dBμV左右,这个值在接收机的测量范围内。在对GJB 1389中规定的场强进行测量时,完全满足要求,可以通过圆周多点测量法来确定所要测场强的方向图等信息。

5 结语

文中给出了一种测试强电磁环境的天线,采用HFSS软件进行天线的仿真设计并且与实际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未能够统一。同时与喇叭天线与单极子天线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优缺点,最终确定短偶极子天线为最适合的天线,基本满足了GJB 1389中的测量要求。接下来需要对某些尺寸进行改进,期望提高其性能。

[1] 周恒.偶极天线用于高功率微波功率测量的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26—43 ZHOU Heng.Dipole Antenna Used to Study High-power Microwave Power Measurement[D].Changsha: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2007:26—43.

[2] 李名杰,刘进.电子装备面临的强电磁脉冲环境分析[J].装备环境工程,2012,9(2):69—73.LI Ming-jie,LIU Jin.Analysising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are Faced with the Stro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Environment[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2,9(2):69—73.

[3]KRAUS J.D,MARHEFKA R J.天线[M].章文勋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KRAUS J D,MARHEFKA R J.Antenna[M].ZHANG Wenxun,Translation.Beijing: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2006.

[4] 曲长云,蒋全兴,吕仁清.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8 QU Chang-yun,JIANG Quan-xing,LYV Ren-qing.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and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M].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1988.

[5]THOMAS A Milligan.现代天线设计[M].第二版.郭玉春,方加云,张光生,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THOMAS A Milligan.Modern Antenna Design[M].Second Edition.GUO Yu-chun,FANG Jia-yun,ZHANG Guangsheng,et al.Translation.Beijing: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2012.

[6] IEC 61000-4-20:2010,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Emission and Immunity Testing in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TEM)Waveguides[S].

[7] 毛钧杰.微波技术与天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MAO Jun-jie.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

[8] 孙荣平,成本茂,郭龙.复杂电磁环境下机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仿真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2,9(2):57—60 SUN Rong-ping,CHENG Ben-mao,GUO Long.Under Complicate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Airborne Electronic Equipment Emc Simulation Research[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2,9(2):57—60

[9] 李明洋.HFSS天线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9—11.LI Ming-yang.HFSS Antenna Design[M].Beijing: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2012:9—11.

[10]JOHN Wiley,SONS Inc.Antenna Theory Analisis and Design[M].Second Edition.USA:Constantine a Balani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5.

[11]CISPR16-1-4—2010,无线电干扰与抗干扰测量仪器和方法的规范.第1-4部分:无线电干扰与抗干扰测量仪器-辐射干扰测试用天线和测试场地[S].CISPR16-1-4—2010,Specification for Radio Disturbance and Immunity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Part 1-4:Radio Disturbance and Immunity Measuring Apparatus-Antennas and Test Sites for Radiated Disturbance Measurements[S].

[12]PAUL C R.电磁兼容导论[M].第2版.闻映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PAUL C R.Introduction to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M].2nd Edition.WEN Ying-hong Translation.Beijing: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2007.

[13]王英翔,涂奔,郑柳刚.天线测量校准方法[J].中国无线电,2009(8):1—4.WANG Ying-xiang,TU Ben,ZHENG Liu-gang.The Method of Antenna Measurement Calibration[J].China Radio,2009(8):1—4.

[14]GJB-J5410—2005,电磁兼容测量天线的天线系数校准规范[S].GJB-J5410—2005,Specification for Calibration of Antennas Used for EMC Measurements[S].

[15]GJB1389A—2005,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S].GJB1389A—2005,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Requirements for Systems[S].

猜你喜欢

偶极子增益电磁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低副瓣三次模压缩偶极子天线的设计
基于增益调度与光滑切换的倾转旋翼机最优控制
基于DDS的正交偶极子声波测井仪快检装置研究
“充能,发射!”走近高能电磁轨道炮
千姿百态说电磁 历久弥新话感应——遵循“三步法”,搞定电磁感应综合题
基于单片机的程控增益放大器设计
基于Multisim10和AD603的程控增益放大器仿真研究
基于ADS的偶极子天线性能参数仿真分析
某型高速导弹气动噪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