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下惠事迹考述

2015-05-28周晓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考证事迹

摘  要:柳下惠名为展获,字禽,一字季,谥号为惠,是恪守道德规范的典范,被尊称为“和圣”,其“三黜而不去”“坐怀不乱”等事迹被广为传颂。由于记载柳下惠的古籍较少,一些史实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讹变,例如“坐怀不乱”的故事。要想更加明确柳下惠的事迹,就要从《国语》《左传》等古籍中寻找证据,从“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等事迹看柳下惠擅长辞令、正直等品质,考证“坐怀不乱”典故的源流发展,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柳下惠。

关键词:柳下惠  事迹  坐怀不乱  考证

柳下惠名为展获,字禽,一字季,谥号为惠,又因食邑柳下,因此被称为柳下惠。《论語》中关于柳下惠的记载共有三处,分別是《卫灵公》:“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贤,而不與立也”;《微子》:“柳下惠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从中能看出柳下惠的贤能及儒家对柳下惠的推崇。

一、柳下惠事迹略考

柳下惠的事迹多记载于《左传》《国语》《孟子》《列女传》等古籍中,今天能读到的有“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岑鼎”“三黜而不去”“坐怀不乱”等事迹。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在《春秋左传集解·僖公二十六年》[1]的记载为: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卽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在《国语·鲁语上》[2]的记载为: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智矣。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问,非智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筴。

这两处记载体现了柳下惠擅长词令、不畏权臣、敢于直言不讳的品质。齐孝公来伐,展禽以辞教,避免了一场战争。且柳下惠能直面臧文仲说出“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已乱,乱在前矣”,其实是对其执政行为的斥责。《国语》中关于“海鸟爰居”的记载更进一步烘托了柳下惠的这种品质。并且,柳下惠熟悉商周礼制,列举黄帝、舜、文王、武王等的贤德以警当朝,这也是柳下惠被儒家所推崇的原因之一。

“岑鼎”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3],从中可见柳下惠为人正直、守信的君子之道: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

刘向《新序·节士》[4]评论道:“柳下惠可谓守信矣,非独存已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信之于人,重矣,犹舆之輗軏也。故孔子曰:‘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此之谓也。”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柳下惠的赞许。《战国策·燕三》[5]髙诱注:“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茍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

柳下惠在鲁国做官,虽遭遇三黜三复,其为人正直、守信、不畏权臣的品质使其扬名古今,成为仁义的典范。马骕在《绎史》[6]中评论道:“鲁国之无治也,世卿枋政而公室不张,臧孙蔽贤而展禽伏处于下位。属有疆场之事,则谈言可以却强敌,要信足以孚邻国。亦唯柳下惠是问:彼肉食者安往乎?故惠之三黜,不足以损。惠之圣而鲁不用惠,非惠之不幸,是鲁之不幸也。呜呼!”

二、“坐怀不乱”源流考证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世人最为称道,也流传最广的故事。直到今天“坐怀不乱”仍用来形容男子作风正派。但是这个故事在古籍中记载不多,仅《荀子》《吕氏春秋》等几部古籍有记载,并且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毛亨注《诗经·小雅·巷伯》[7]写道:

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

《吕氏春秋》《孔子集语》与之记载相差无几。《荀子·大略》[8]中也有相关记载:“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荀子》的记载只是说“后门者”,至于此人的性别并没有说明,而“同衣”是说穿同一件衣服还是衣服相同,也并没有明确说明。王念孙在《读书杂志·荀子·大略》[9]中对这句话进行了考释:

杨注曰:“后门者,君之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卢云案:柳下惠一条,不当蒙上文。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盖即《毛诗巷伯诂训传》所云:“妪不逮门之女,而国人不称其乱也。”非一日之闻,言素行为人所信。又《钟山札记》引《吕氏春秋·长利篇》云:“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高诱注:‘后门,日夕门已闭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云:‘暮而后门。”

王念孙引用杨倞、高诱等注,指出“后门者”是守后门且地位卑贱的人,此人的性别并未说明。且“同衣”之义有异议,是穿同一件衣服还是衣服相同?子夏认为,柳下惠素来衣衫破弊,与地位卑贱的“后门者”相差无几,而不是与守后门者穿同一件衣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事发之时越远,人们越难看清真相。元朝胡炳文撰《纯正蒙求·卷上·鲁人闭门颜叔秉烛》[10]记载为:“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鲁有独处室者,邻有厘妇。夜暴风雨,室坏趋而托之。鲁人闭门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纳。妇人曰:‘下惠煦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下恵者,未有似于此也。”到了元末明初,陶宗仪撰《南村辍耕録·不乱附妾》[11]记载为:“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懐至晓不为乱。”到此时,经过时代的过滤和人为的增添,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进一步发展:“后门者”变为受冻女子,“同衣”也变为柳下惠以己衣覆其身。后世所流传的版本与《南村辍耕録》的记载大致相同。“坐怀不乱”的故事越发展越具有戏剧性,越能体现柳下惠的贤德,也体现出世人对于贤德的尊崇。虽然现代流传的版本已不是当时柳下惠的现实经历,但它同样能警醒世人。我们应秉着辩证的态度,从“坐怀不乱”这一故事中学习柳下惠的贤能。

历来对于柳下惠多是正面评价,赞扬他的正直、贤德,如《孟子·公孙丑上》[12]:“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万章下》“孟子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此后人尊称其为“和圣”。《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孝子慈幼,允德禀义,约货去怨,盖柳下惠之行也。”

三、结语

柳下惠被称为“和圣”,其贤德值得后人学习。由于记载柳下惠的古籍较少,今人在考证时遇到诸多困难,例如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当今流传的版本并不是柳下惠完全真实的经历,而是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杜撰而来。因此,在研究时要有审慎的态度,阅读更多善本书籍,不断丰富对柳下惠的研究。

注释: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刘向:《新序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5]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马骕:《绎史》,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7]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9]王念孙:《读书杂志》,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10]胡炳文:《纯正蒙求》,四库全书本。

[1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2]邓秉元:《孟子章句讲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晓璇  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猜你喜欢

考证事迹
由“事迹”把握“精神风貌”
由“事迹”把握“精神风貌”
试谈广播剧中先进典型人物的创作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与时俱进
蒲松龄与喻成龙交往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