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疑”处着眼,优化教学过程

2015-05-25曾金海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质疑教法学法

曾金海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式教学,就是从问题开始,到解答问题结束,用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学法 教法 质疑 学习兴趣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46

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有知,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探究的知识产生怀疑。 “怀疑”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起点,是内在的学习动力,而课堂教学是鼓励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疑”处着眼,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设“疑”引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和探讨。创设好奇的问题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来到一个村庄,猪八戒化来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分得这个西瓜的1 / 4。”猪八戒听了极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且俺肚子大,要吃1 / 6,至少也要吃1 / 5。’聪明的孙悟听了,立即切了西瓜的1 / 6给猪八戒。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创设情境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盎然地深入学习。

二、激“疑”启迪

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这样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用12分钟,那么用同样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4段,要几分钟?”题目出示后,立即有学生回答“12分钟”。这时我表示赞同,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对同学和我的这个评价进行质疑。开始时学生不敢说,经我再三鼓励,有个学生鼓足勇气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你和同学的见解,我认为应该是18分钟。”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他立即回答了自己的想法,我听完后肯定了这个答案是对的,并对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大加赞赏。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对问题能进行自主探索,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释“疑”突破

释“疑”在课堂教学中,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了解现象背后的真相,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适当的指导,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突破思考问题的瓶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不同的分母减法”一课时,教师出示算式1 / 3+1 / 2让学生计算,学生知道不同分母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于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同的分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这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弗达”的“愤悱”状态,然后教师将代表1 / 3和1 / 2的两张阴影纸片放在一起,问:“阴影部分是圆形的几分之几?”通过问题,让学生发现不同分母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使学生真正获得所学知识。

四、质“疑”完善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过:“知识是什么?是学习如何问。”问题的争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积极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多问多思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在讲授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后,一个学生突然提问:“两个数相除,除不尽时商会有无限不循环小数吗?”对于教材中未涉及的内容,教师首先要表扬学生敢于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除法算式进行验证,结果学生发现商只出现除尽和循环小数两种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引导学生看除得的余数,发现余数是0,刚好除尽,如果除不尽,在除若干次后,余数就会重复出现,这样商的数字也会重复出现,就得到循环小数。这样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埋下伏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责编 蓝 天)

猜你喜欢

质疑教法学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