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砚上盘龙

2015-05-25

中国收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盘龙波浪艺术

把石砚和龙结合在一起,是汉代制砚艺人匠心独具的艺术杰作。这种把龙与石砚巧妙结合的设计构造,达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度和谐,在作为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外,还是充满艺术魅力的陈设用品。目前我国发现的汉代盘龙石砚很少,且均出自于较大型的东汉墓葬中。这种盘龙石砚是墓主人生前的实用品,有的还刻有铭文,而死后则作为心爱之物随葬。

图1所示盘龙石砚,通高12厘米,直径14.5厘米,1993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市区西南郊三里桥村东汉墓中。其表面呈紫灰色,石质坚硬,细腻光亮。砚体呈圆形,由砚盖、砚身两部分组成。砚盖正面镂雕而成的立体双龙相互盘绕,龙身在砚盖上蜿蜒盘曲,趾爪俱全,龙身阴刻龙鳞,双龙的周围饰菱形纹饰。砚座底部为平底,座下有等距离浮雕的三兽为足,以承接砚体。三兽均两耳直立,怒目圆睁,两爪按扶膝部作奋力撑托状。

图2所示盘龙石砚,通高19厘米,直径20.5厘米,1955年出土于河北沧县四庄村一东汉墓中。此砚青石,圆形,分砚盖与砚身。盖同样雕成立体双龙盘绕,两条龙的口部吻在一起,中腰盘转,四足匍匐,龙身阴刻龙鳞,盖四周斜面和立面也阴刻直线和斜线纹。砚身上部平坦,侧阴刻斜线,下面三足鼎立。

图3所示盘龙石砚,通体高12.8厘米,砚面直径32厘米,1978年出土于河南濮阳市南乐县宋耿村东汉墓中。此盘龙砚为棕褐色,石质坚硬,细腻光亮。砚体略呈扁圆形,由砚盖、砚身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上用高浮雕手法雕出相互攀缠的六条飞龙,六个龙头共戏一珠于砚盖正中,巧妙组成了一个宝珠样盖钮,钮上阴刻一个隶书“君”字。趾爪俱全的六条龙在砚盖上蜿蜒盘曲,依次散开,错落有致。砚盖边沿饰以圆圈和波浪纹各一周,砚盖外侧亦刻一周波浪纹。砚面光亮平滑,并有明显墨迹,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砚面与砚盖相扣合处又阴刻有一周隶书“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之研直二千”,共计42字。砚座底部为下弧形,座下有等距离浮雕的三兽为足,以承接砚体。三兽均两耳直立,怒目圆睁,两爪按扶膝部作奋力撑托状。砚座外侧又有一周莲花装饰与砚盖上的波浪纹相互衬托,使六条飞龙仿佛姿肆畅游于波浪汹涌的江海之上。

此盘龙砚的砚盖象征天穹,砚座象征大地,其纹饰波浪、莲花和水兽等象征着水域。此砚形制较大,气势恢宏,加之制砚艺人的巧妙构思和简洁娴熟的雕刻技艺,使它充分展示了汉代艺术的勃勃生机。蜿蜒盘曲的龙身、龙尾,强健粗壮的肢爪,起伏不定的滚滚波浪,还有那粗犷有力的简洁刀法与雄浑质朴的整体形象,无一不表现出一种力量与气势、一种动感与速度。这种力量、速度与气势之美,正是汉代艺术的本质所在。

砚的最早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发展为具备文房特殊功能的砚。至战国秦汉时期,制砚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汉时期多见圆饼形砚,到了东汉时期,在圆饼形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带有高浮雕动物盖的三足石砚。尤其是东汉造型独特的三足盘龙石砚,其制作之精美、艺术水准之高,堪称砚史上的巅峰之作。当时的制砚艺人用巧妙构思和简洁娴熟的雕刻技艺,使它充分展示了汉代石雕艺术的勃勃生机。

龙是中国古人意识中最具影响力的神异动物,虽然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但它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最崇拜的一种神物。从古至今,无论天上、地下、帝王阶层、文人阶层,直到广大的民间,到处都有龙的影子和龙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龙文化,致使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并把龙作为民族的象征。

早期的龙是由各种图腾组合而形成的,而各地的龙也有其地方特点。秦统一六国后,进入两汉时期,全国政权统一,象征王权的龙的形象也趋于规范。神秘的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盘龙砚上的龙与汉画像石上的龙、帛画上的龙都大体一样,由此奠定了神秘的龙的基础,而汉代盘龙砚则给龙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如今的人们早已摒弃了对龙的盲目崇拜,但依然把它当作民间喜庆的吉祥物,同时也赋予了它立志进取、振兴中华的新含义。

猜你喜欢

盘龙波浪艺术
波浪谷和波浪岩
家乡的盘龙山
每个伤口,都有它的原创(外一首)
小鱼和波浪的故事
遥远的盘龙塘
孤独的人
从语义空缺角度分析网络玄幻小说《盘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