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站立架在偏瘫患者重心控制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5-05-24徐建忠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步行偏瘫

徐建忠 彭 辰

动态站立架在偏瘫患者重心控制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徐建忠 彭 辰

偏瘫;动态站立架;重心控制训练

研究[1]表明,人体在完成各种动作,尤其是站立和行走过程中必须运用主动控制重心的能力,因此重心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BALANCE-TRAINER瘫痪站立架对偏瘫患者进行重心控制训练,观察动态站立架在偏瘫患者重心控制训练中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7月本院康复科首次发生脑卒中患者65例,男33例,女32例,年龄35~68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49.0±8.1)岁,平均病程(39.1± 21.7)天;脑出血13例,脑梗死20例;下肢Brunstrom分期[2]Ⅲ期15例,Ⅳ期13例,Ⅴ期5例。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5±10.4)岁,平均病程(44.4±20.5)天;脑出血16例,脑梗死16例;下肢Brunstrom分期Ⅲ期17例,Ⅳ期9例,Ⅴ期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3];②首次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③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④既往无精神病史,无智力障碍;⑤病程4~12周;⑥无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等,心功能良好;⑦经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定无认知功能障碍;⑧无严重的视力和听力障碍;⑨无单侧忽略、偏盲和严重的深感觉及皮质感觉障碍;⑩在开始本次康复训练前至少有一次跌倒史;患者下肢Brunstrom分期Ⅲ期以上。

2 方法

2.1 康复训练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一般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1h,训练周期为8周,每周5次。除动态站立架训练外,其他训练项目两组均相同。

观察组应用BALANCE-TRAINER瘫痪站立架进行重心控制训练:第1~2周采用虚拟反馈“采摘苹果”的模式进行主动重心转移和运动终末端的维持训练,首次在无阻力条件下患者以时钟12、3、6、9点钟四个方向设定采摘物,嘱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提示主动倾斜重心以到达指定目标物体,并设定在目标物上停留2s为有效采摘时间。多次训练患者熟悉此模式后,增加1、2、4、5、7、8、10、11点各方向的目标物体,以患者薄弱方向为主要参考方向,并缩小目标物面积,提升停留时间至3~5s,增加阻力档位为2档。第3~6周利用虚拟反馈“轨迹运行”的模式进行重心轨迹控制训练,首次区域图案设定为长方形,患者以重心的移动控制一小球,要求小球按电脑给出的运动轨迹进行移动且不能越出区域图案的边界。多次训练后将区域图案设定为难度更大的圆形、三角形、圆环等等,并缩小区域面积,调节阻力档位为3档。第7~8周利用虚拟技术将患者重心移动与电脑鼠标相连接,嘱咐患者利用自己重心的移动来控制电脑的鼠标进行指定的电脑操作,例如打开文件夹、运行程序、关闭系统等等,此时阻力档位调节为4档。

训练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疲劳情况,要求患者每次训练时间不少于20min,年龄较大或者体力较差的患者分两次完成训练。

2.2 观察指标 选择独立安静的环境以避免环境对患者的影响。两组训练前后采用:①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4]:共12项,包括姿势维持和姿势变换两个部分,在卧位、坐位、站立位三种体位下评定,每个项目得分0~3分,总分36分;②Berg平衡量表(BBS)[5]:包括14个项目,包括由坐到站、独立站立、无靠背独立坐,双足着地、从站立位坐下、转移、无支持闭眼站立、双足并拢无支持站立、站立位上肢前伸并向前移动、站立位从地上捡物、站立位转身向后看、转身360度、无支持站立时将一只脚放在台阶或凳子上、双足前后站立、单足站立,每个项目得分0~4分,总分56分;③10m最大步行速度(MWS)[6]:量取12m长距离,让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走完(可借助辅助具),记录最后10m步行速度,每次测量2次取平均值,以m/min为单位;④统计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6个月内跌倒次数,以跌倒次数<1次为有效。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跌倒次数问卷调查评估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CT、BBS、MWS采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 表示,两组间均值经正态性分析(P>0.05)和方差齐性分析(P>0.05)后适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α=0.05。

3 结果

两组治疗前PASS、BBS、MWS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姿势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10m最大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3。治疗后跌倒次数观察组0次23例,1次5例,2次5例;对照组0次12例,1次11例,2次9例。观察组跌倒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姿势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姿势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3 32训练前10.00±2.60 9.78±2.31训练后29.45±4.16*△24.69±2.34*

表2 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3 32训练前16.97±2.78 17.09±2.63训练后38.79±3.35*△33.94±3.03*

表3 两组10m最大步行速度比较(±s)

表3 两组10m最大步行速度比较(±s)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3 32训练前(m/min)2.80±1.76 2.91±1.67训练后(m/min)21.41±3.30*△10.64±1.65*

4 讨论

站立和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生活能力,而要想获得稳定的站立和高效的步行能力,患者前后左右转移时的重心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7]。偏瘫患者重心控制能力下降的原因:偏瘫后身体摆动幅度大,使重心偏离支撑面,双下肢重心对称性受到破坏,患肢负重能力下降,增加了健肢的负担又加大重心转移的难度[8],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跌倒甚至跌伤的情况,为了保持身体平衡,患者自然地将重心偏向健侧,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性的重心偏移。研究发现,当重心移动导致支撑面减少时,踝的稳定性就差,躯干骨盆和髋膝的代偿就多[9]。因此,在患肢负重稳定的前提下,踝关节、髋关节、骨盆运动的控制皆是重心控制训练的关键因素。提升患侧下肢的站立能力是提升重心控制能力的基础,

BALANCE-TRAINER瘫痪站立架融合了生物反馈技术、虚拟游戏技术和运动控制理论。本研究中瘫痪站立架左右前后的倾斜角度达到15度,使得患者在整个移动重心的过程中尤其是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得到充分的刺激,对患者的胫前肌、胫后肌、小腿三头肌、趾屈肌、臀大肌、竖脊肌等的离心控制能力进行训练。较之常规的重心控制训练,本实验通过站立架固定在训练开始前即建立患者的对称性姿势[10],在患者非对称性姿势下进行非常规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训练后BBS、MWS提升,跌倒次数下降,说明动态站立架对偏瘫患者重心控制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MWS数据的显著差异说明重心控制对于步行的稳定性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而PASS数据的提升表明训练中患者的躯干肌或者腰背肌的力量随之改善。

本组结果显示,动态站立架的应用对提高偏瘫患者重心控制能力较常规康复手段更有针对性和成效性,可促进患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康复信心,对整体康复的推进起到促进作用。

[1]邹任玲,胡秀枋,徐秀林,等.重心轨迹运动平衡训练和测试的实现及初步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2):137-140.

[2]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8-449.

[3]李奎,付奕,李鑫,等.稳定极限训练的踝关节策略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及步态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2):113-115.

[4]伍少玲,燕铁斌,马超,等.三种量表评定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分析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1):39-41.

[5]王玉龙.康复评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4-116.

[6]施加加,孙莹,李周.神经松动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1):20-22.

[7]Lubetzky-Vilnai A,Kartin D.The effect of bal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performance in individuals post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of Newrology Physical Therapy,2010,34(3):127-137.

[8]Lam T.Treadmill-based locomotor training with leg weights to enhance functional ambulation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a pilot study[J].JNeurol Phys Ther,2009,33(3):129-135.

[9]肖乐,贝玉章,谢小华,等.站立位重心侧前移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61-1063.

[10]Glen Gillen,Ann Burkhardt.脑卒中康复基于功能的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28.

(收稿:2014-12-03 修回:2015-01-08)

浙江省桐乡市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桐乡314500)

徐建忠,Tel:13806714126;E-mail:txwxxjz@163.com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步行偏瘫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步行回家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篮球裁判员水平提高途径探析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