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初探

2015-05-22乔燕妮

智富时代 2015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途径高校

乔燕妮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注重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本文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为着眼点,从加大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等几方面探讨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途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继承我国传统美德,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深刻的意义。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重视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将培养人的重任窄化为“以职业为本位”,以社会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把学生当“工具”来“制造”,当“产品”来“销售”。忘记了其“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培养者使命。由于这种产业化、市场化、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免造成过分重视专业化课程设置的市场导向性,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局面。这就使“重技能,轻人文”,“重科技,轻素质”的现象愈加明显,功利主义思维日益泛滥,许多学生内心迷茫精神空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只看自认为实用的书,并出现了价值观趋向利益化,社会责任感淡薄、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公德意识差等现象。

(二)人文课程设置流于形式,未能与时俱进

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较少,多为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等,一本教材沿用很多年,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授课教师多以文学院系的教师为主,很多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力不存心,照本宣科,只注重课本文化知识的讲授,而没有对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深入引导和讲解,形成了“就古文谈古文、就经典谈经典”的怪圈。在校不少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将传统文化定义为短期无用的知识,参加此类课程纯粹是为了蒙混过关,好修学分。加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一般为课堂或讲座,缺少课外活动,传统文化很难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三)大学生关注“立竿见影”,忽视历史传承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观念日渐式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收获。事实上,在校大学生无论做什么都喜欢先问“有用”还是“无用”,所谓“有用”是指,“耗时少,见效快”的有作用。如在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面试和找工作有用吗?”等诸如此类对于知识的有用性的认识过于狭隘和短视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讲,很难在阅读古典上花大量时间。加之,很多历史剧一味迎合受众,将历史情节,传统礼仪,现实环境等随意杜撰,许多经典名著被精简为“导读”等。很多学生通过观看此类节目和书目,对传统文化有了肤浅错误的理解,据调查,当下很多大学生在微博,微信,人人等多种平台中,大多关注娱乐新闻,影星动态,很少有人主动关注历史名人等。这就出现,很多学生能对明星、八卦等了如指掌,却不知道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分不清基本的朝代顺序的现象。

二、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比重,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

高校课程结构被人为划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学生重视专业课,对公共课不求甚解,抱有“求通过,捞学分”的心态,因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必要平台,对课程结构进行根本调整,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整个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中,增设单独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其列入教学大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同时淡化专业课与公共课泾渭分明的现状,让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二)探索传统文化内容的时代精神,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古人的成果,而是要与时代接轨,在继承中发展。首先,高校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普遍性的原则和精神,并给予新的诠释和时代精神,使之与现代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其次,高校应加大投入,打造一支功底深厚、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检查、监督和考核,以便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走上正轨。再次,在具体课程讲授方面,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同时加入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元素的渗透,避免由于学术气浓重、课程艰深枯燥而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遇到传统文化节日,可组织一系列民俗宣传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让偏爱洋节的学生真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领略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增强大学生的自学意识,把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在日常的生活中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具有求知欲强,辨别力差,易跟风等特点,身处一个功利主义、或者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部分国家利用此点,向学生进行文化侵略,宣扬暴力、色情文化,使其对此类“自由”心驰神往,进而对传统文化唾之以鼻。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学能力、持之以恒、博览群书、通过自身的努力,奠定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正视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并能从自我做起,在校组织开展关于宣传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优化校园环境,搭建多种平台,把所学内容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逐步培养自己文雅、谦逊、感恩、孝道、正义、责任等优良传统美德。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精神,蕴涵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忧民、以德化人及和谐中庸等思想,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乃永.高等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新探[J].陕西教育,2009(10).

[2]谭小宝.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

[3]张俊超,奇岩.高校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刍议[J].绥化学院学报,2012(12).

[4]赵晓慧.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0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途径高校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