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的写作寻求一个支点

2015-05-15梁云堂李秀香张鸿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支点杠杆文章

梁云堂 李秀香 张鸿艳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论述就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对二者统筹兼顾,既要夯实字词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笔者认为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是觅得撬动写作这块“顽石”的“杠杆”,而把阅读中获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直接运用于教师的写作指导和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就是为“杠杆”立好一个支点,从而就能撬动写作教学这块“顽石”,理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一、在单元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同题材文章阅读跟进——觅得杠杆

在语文教学中以单元为整体宏观设计阅读教学:先整合字词;再以点带面细读一两篇文章;以教材为例子,抓准某一读写训练点深入研究课文,总结阅读方法,把课文作为写作的首选范文,积累写作素材;最后提供若干篇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不断感悟、深化读写训练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的时刻给学生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是一个强大的杠杆,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

例如:在学习《心声》这一课时,抓住心理描写这个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来带动典型的心理描写的文章的阅读。学生阅读大量的关于心理描写的文章,学生摘录了很多心理描写的语句,例如下面这段文字:“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摘录后学生这样分析: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一段内心独白,刻画出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内心的绝望、动摇以及最终战胜软弱、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可见内心独白的方法是刻画人物心理最直接、最常用、最好用的方法之一。

学生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扩大了阅读面,积累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对读写结合训练点有了初步认识,为后面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旧带新,在同类文章回顾中,提炼阅读方法,总结写作技巧——立好支点

把以前学过的《最后一课》《背影》《羚羊木雕》《阿长与山海经》等课文再次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勾画出描写人物心理的语句并归纳心理描写的作用: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通过 “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突出了“小弗朗士”的懊悔、自责的心情。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通过想象,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了“我”难过的心情。

《孤独之旅》中这样写道:“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的萤火虫,有时,他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运用环境描写,用夜景的美好、和谐反衬出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心情。

《阿长与山海经》中,当长妈妈给“我”拿回了山海经的时候:“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震惊的心情。

三、归纳整理心理描写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撬动“顽石”

学生之所以畏惧写作,是因为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不重视写作,尤其轻视写作的指导,更不愿把课堂时间用于写作训练。因此看别人文章就如同镜花雪月,纵有奇词妙句也不能在自己的笔尖流淌。

通过上述阅读的积累,在经过对“心理描写”这一读写结合训练点的阅读训练,学生总结出多种心理描写的技巧,如“内心独白”“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的暗示”“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前文巧妙的铺垫”等,他们试着把这些方法用到自己的作文或作文片段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习作,如一名同学描写考试之后的心理:

月考结束了,当语文老师抱着考试卷走进了教室,“啪”的一声,试卷摔在讲桌上。那声音似乎是按键,一下子把我内心的加速键给砸中了,我的心“砰砰砰”狂舞不止,似乎就要冲出我的胸膛,两股也战战:“这次不知考得如何?我曾经向老师保证过要上110分的,要是上不了可怎么办啊?语文老师会不会生气啊?”

“说时迟,那时快”,课代表已经一个箭步跃到我的面前了,诡秘地笑着,我知道“完了”!

他娴熟地撮起试卷一边,手腕灵活一转,“啪”!试卷扣在了桌子上。我不敢翻开卷子看分数,更不敢抬头看语文老师,我似乎感觉到语文老师正恶狠狠地瞪着我,我仿佛看到了老师那双充满凶声恶煞的眼神犹如激光向我扫来。我咽了口唾沫,决定面对这现实。

我捏起了试卷的一角,慢慢翻开“2-1-1”“112”!我还没从大悲转移到大喜中来,我做到了,紧张的心情就像“骏马跑千里,银燕入云霄”一下子飞到了九霄云外。

我放松了心情,似乎嗅到了窗外飘来的丁香花的味道,偷偷地朝窗外一瞥,树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白云也把天空擦得如此澄净、透明,我立刻神清气爽起来。

从这篇习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所运用的心理描写恰到好处。应该说学生充分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第二手材料就是写作的“杠杆”,充分理解消化阅读课文中描写方法技巧就是写作的“支点”。正如叶老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对于教师来说,只要用心去思考,找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把“杠杆”和“支点”运用好,那么何愁写作这块“顽石”不被撬起呢?

猜你喜欢

支点杠杆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