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

2015-05-11郑婷婷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社会责任孔子

【关键词】演儒家,孔子,社会责任,时代特征,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56-06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基于课标,人教版教材安排了“追求礼乐的一生”“开创儒家思想”“古代大教育家”“对后世的影响”等四目内容,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又突出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及其地位与影响。

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在高一年级通过必修教材《百家争鸣》(浙江省高一年级统一使用人民版必修教材,高二年级统一使用人教版选修教材)一课,已经初步了解了孔子的基本主张,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又考虑到选修课在设置旨趣、任务功能等方面所独有的特点,将本课的主题定位为“追梦的君子”:“梦”指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一些价值理念)——重建遵从周礼、秩序井然、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追”着重呈现孔子人生最后二十多年的执著努力;“君子”一词则是对孔子一生之言与行的诠释——其言其行,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标杆,影响各阶层,烛照数千年。限于课时,笔者在本课中试图精选若干能较好体现孔子精神风貌的言和行,引导学生理解体现孔子理想的思想主张,了解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通过展示孔子逐梦、践梦的艰难历程,使学生感受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方法。为达成该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具体设计为“身逢乱世—君子筑梦”“身不逢时—君子追梦”和“身逢其时—君子守梦”这三个既层层递进、又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

在“身逢乱世——君子筑梦”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材料的呈现与解读,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使之得以体会孔子基本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乱世”(更为准确的说法或许应当是“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的时代密切相关,进而理解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体悟孔子试图通过恢复礼乐,改变天下大乱局面、重建社会秩序的“救世”理想。

在“身不逢时——君子追梦”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讲述孔子短暂从政、周游列国过程中的典型故事,进一步展现孔子为实现救世理想而执著努力的懿行与嘉言,帮助学生体会孔子不管身处怎样的境遇,始终在坚定追逐其恢复礼乐社会的人生梦想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在“身逢其时——君子守梦”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孔子从事教育、编订“六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出发,通过解读材料和师生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视野,理解正是因为孔子的执著守梦,才使中华民族三代文明的结晶和自身的思想主张得以薪火相传,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完成“孔子年谱”、研读经典史料、品赏孔子故事、问题讨论与多层次交流等途径,引导学生既基于特定的“历史现场”,又瞰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感受并尊崇孔子为实现其救世梦想执著一生的精神,知道孔子在中华民族及人类精神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孔子为实现其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重建礼乐社会所作的执著努力。

难点:理解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及其形成原因。

【导入】

材料1:不同的孔子形象:“神化的孔子”“洋化的孔子”和“丑化的孔子”。

师:“神化的孔子”“洋化的孔子”和“丑化的孔子”可能会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时候?

教师概括并过渡:知道出现在什么时候当然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特定历史时代的面貌。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它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事实: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孔子形象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留待学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后再作讨论。本节课,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先来了解一下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的言与行,再想想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选历史人物,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一般标准和方法。本课以对孔子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开始就思考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以“三个孔子”为导入,意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探究兴趣,进而把他们引向蕴藏在“定论”背后的基本依据:人物的历史活动及其评价标准。

【新课】

第一环节:身逢乱世——君子筑“梦”

材料2:孔子年谱部分(说明:年谱中括号内的内容在完成填空后再展示)。

学生活动1:请以事件为中心,帮助老师完成这份孔子年谱(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为历史人物编制年谱,是学习历史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份年谱中括号内的内容都是依据教材选取,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并阅读教材,知道并初步掌握编制年谱的方法。此外,年谱内容中也隐含着孔子所处时代的信息,可以为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做好铺垫。

材料3:

材料4:(见下页图1)

问题1:依据材料3、4,并结合教材,说说孔子生活的时代有怎样的特点?

师:孔子生活的时代总的来说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大变革的时代。此外,这个时代各国争霸不止,导致“战伐不断、生灵涂炭”。这样的时代,人际关系紧张,“礼崩乐坏”。

学生活动2: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理由?(要求:先小组内交流,再推荐代表发表见解)

师:不同个性的人由于对时代理解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实际上,乱世常常可以给有创造力的人更多选择和脱颖而出的机会。乱世可以出英雄,也可以出隐士……

设计意图: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点之一。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进而深度挖掘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必须挖掘孔子所处的时代环境。上述设计意在利用学生的个性体验作为现实与历史间的桥梁,让他们临近历史现场,感同身受地去观察进而理解遥远的春秋社会,为更好地理解孔子作好铺垫。同时,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们的不同选择,为烘托下文中孔子选择“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奠定了基础。

过渡:那么身逢乱世的孔子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在孔子看来,社会的动荡源于周礼的被破坏,他于是希望通过恢复礼乐制度让社会恢复到原来的安定状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身逢乱世——君子筑梦。

材料5: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齐景公问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故事1:孔子评论鲁卿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是可忍也”,这样的事能容忍,“孰不可忍也”,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故事2:鲁国发生内乱后,孔子为避乱来到齐国。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回答道:君主、臣子、父亲、儿子都必须尽自己所在地位的责任,要有做君主、臣子、父亲、儿子的样子,不能越礼,都必须各司其职。

材料6: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师:孔子收徒讲学,有两个学生向他询问:“什么是‘仁’?”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关爱他人。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问题2:从孔子的这些言论中,你们能体会到孔子“梦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师:孔子“梦想”中的“礼”是一种规章制度和等级秩序,他认为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典范;而“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指爱人,包含仁爱、关怀等美德。

师:如何处理仁和礼两者的关系?如果只有礼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这两者都是孔子不希望出现的。他希望恰当地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为此晚年的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何为中庸呢?孔子曾经在鲁桓公庙中看到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叫“欹器”(见图2),并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概括出如下特点:

材料7: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论语》)

学生活动3:请学生三人用道具演示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三种状态,体会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要求:请学生在课前用一次性杯子制作好“欹器”,也可选用视频材料动态地展示“欹器”的三种状态)

师:中庸即在对立两极中求得适度或适中,凡事掌握分寸,恰到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简述孔子言行,讲解相关小故事和让学生现场演示欹器三种状态的教学活动,意在帮助学生在高一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蕴含在孔子主要思想观点“仁”“礼”和“中庸”深处的政治理想:恢复礼乐制度,重建社会秩序。

过渡:心怀梦想的孔子时刻都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他51岁时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孔子受到鲁国君主的器重,开始从政。

第二环节:身不逢时——君子追“梦”

材料8: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史记》)

师:孔子担任地方长官(中都宰),由于治理有方,职务得以逐步提升,政治舞台也越来越大,最后升任为鲁国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并辅助国君处理政事。在此期间孔子采取了一个维护礼制的政治措施,即隳(huì)三都。可惜隳(huì)三都失败,孔子的政治生涯也因此结束。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梦想,55岁的孔子仍希望会有君主采纳其主张,在一群弟子的追随下,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历程。

材料9:这是一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图(见图3)。14年里孔子一行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这段漫漫历程中,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是挫折、嘲讽、甚至生命的危险。其中许多故事耐人寻味。

故事3:郑国蒙羞

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狗”。孔子笑笑说:“是啊,是啊!”

材料10: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语)

学生活动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认同孔子是“丧家狗”这一观点吗?理由?(要求:小组交流并推荐代表发言)

师:这是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将“争霸”作为首要目标的时代。因此,孔子的思想并不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君主们大都采取了虚与委蛇甚至是极为冷淡的态度,这最终决定了他的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从这个角度讲,怀有超越时代思想主张的孔子确实是“丧家之狗”。

故事4:在陈绝粮

孔子一行人从陈国逃往蔡国时,由于逃得匆忙,半路上断了粮。随从弟子都饿得病倒了,不能起来行走,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辍。面对困境,率直的子路与孔子有了如下这样一段对话: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

师:孔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与行告诉学生何为君子。

设计意图:通过选取孔子从政、周游列国中的典型事例,试图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一是进一步展现孔子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根本原因;二是展示孔子面临困境始终不放弃追逐恢复礼乐梦想的努力,体会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环节:身逢其时——君子守“梦

师:14年的风雨兼程,仍没有一国君主愿意采纳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追逐梦想的努力再次失败,68岁的他倦鸟知返,回到鲁国,把主要精力投注在两件事上:编撰文化典籍以及收徒讲学。

问题3:请依据教材“古代大教育家”一目,说说孔子的办学方式、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分别是什么?

(办学方式:私学;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教育目标:成人、成君子;教学内容:六艺和六经。)

问题4:晚年的孔子是否放弃了他的梦想?依据?

师:晚年的孔子并没有放弃,仍然坚守梦想。他编订的文化典籍中蕴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更是努力地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心怀仁义且懂礼的君子,让他们实现其未了的心愿。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正是因为有“六经”传世,中华民族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结晶和孔子自身的思想主张才薪火相传,深刻影响了孔子身后数千年的中国文明进程,进而影响到亚洲和整个世界。

师:73岁的孔子坚守着梦想离世,然而直到入土那一刻,他的梦仍然只是梦。也许,老人家晚年一句:“我老了啊,再也梦不见周公了呀”,既表明了他的遗憾,也表明了他至死不渝的坚守……

那么,如果君子不再守梦呢?如果孔子在当时能够得志呢?也许春秋的舞台上会多了一个管仲、范蠡之类的人物,然而却少了一个孔子,少了一个影响后世千秋万代的孔子。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基于对孔子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和收徒讲学这两大活动的了解,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重大价值:“君子不器”!晚年的孔子仍在坚守并践行自己的梦想。而正因为他的坚守和执著才造就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才使中华民族早期的一些价值观念得以保存并润泽后世。至此,孔子“筑梦”“追梦”和“守梦”的一生得以较为完整地体现。

材料11: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钱穆《孔子传》)

问题5:结合材料和教材“对后世的影响”一目,说说你们如何理解钱穆先生的这句话?

师: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他通过编撰文化典籍保留了已积累了数千年的文明成果,并使之得以延续。同时,孔子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儒家学派。此外,他的教育思想也影响深远。总之,孔子站立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中点上,承前启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对孔子的这段评价,蕴含着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即他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设计“如何理解钱穆先生的这句话”这样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标杆型的人物,进而思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学生活动5:我们为什么说孔子既是“身不逢时”又是“身逢其时”的呢?(要求:同桌交流并自由发言)

师:从孔子的思想超越其所处时代因而无法为“当世”所用角度看,他确实是“身不逢时”。实际上,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曾面临这样的困境,不过,这并不会降低他们的思想价值。但从孔子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他又是身逢其时的。他“有幸”继承了极为珍贵的“传统文化”,“集其大成”;又基于这种文化而自觉地应对“当代”的挑战,成功地“开其新统”。孔子深刻地影响了身后的中华文明,直到今天!

设计意图:通过基于问题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到当下,将孔子放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从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体悟孔子之梦的价值和孔子“筑梦”“追梦”和“守梦”一生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此对本课教学主题“追梦的君子”作最后的“点睛”。

材料12:世界上的杰出人物可以分为三种伟大:一种是帝王、领袖的伟大;一种是精神、理智的伟大;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心目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如果以帕斯卡尔的观点作为评价标准,孔子的伟大属于哪一类?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孔子形象。显而易见,每个人心中的孔子不完全相同。同样,孔子的伟大可以属于其中一种,也可以兼具几种。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但大家都有了新的观察历史人物的角度,有了新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这对我们学习其他历史人物,将是有益的。关于孔子,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大家在课后去思考:

问题7:这样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追梦君子的一生,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结设计有三重目的:一是打开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视野,使其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又一个标准和方法;二是呼应导入,让学生再次审视心目中的孔子,进而体味本节课涉及的基本史实与解读角度;三是试图引导学生在与孔子进行了一场对话后,进一步感受他的社会理想和担当精神,再将这场对话所蕴含的价值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烛照自身的精神世界。而对于孔子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因为这样开放性的师生问答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简介】郑婷婷,女,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桐乡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社会责任孔子
全媒体时代报纸新闻写作的困境及优化路径探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