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苏轼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2015-05-11苟大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开拓行云流水革新

苟大霞

内容摘要:苏轼是一位全能文人: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词与南宋辛弃疾开豪放一派。苏轼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政治诗,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歌颂祖国山河壮丽多姿的景物山水诗,以景寄理、意在言外的理趣诗,具有陶(渊明)诗风格的和陶诗。苏轼的词,“新天下耳目”,大胆开拓、革新,使词体发展到苏轼为之一变:从婉约而豪放,从题材狭窄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散文文思开阔,笔力奔放,语言流畅。尤长议论文,析理透辟,雄辩滔滔,博采史实,笔锋锐利。

关键词: 苏轼 全能文人 “新天下耳目” 行云流水 开拓 革新

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磊。

这是“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写的一首小诗,说明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轼,一生之中遭遇过多次毁谤和打击!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却成了一位全能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成就在北宋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还工书画,他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书法造诣甚深,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苏轼是一个全能作家,他以自己多领域的艺术创作实践,丰富了文学艺术宝库,为北宋文坛增添了光彩。

本文主要从诗、词、散文三个艺术领域论述苏轼的文学成就。

一.诗歌:丰富多彩

苏轼诗歌约二千七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广泛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时代风貌。东坡诗既具有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就其诗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政治诗

这一类诗,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揭示出日益严酷的赋役盘剥是造成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宋代租税徭役名目繁多,剥削惨重,有时加上天灾,农民更是苦不堪言。嘉祐四年苏轼出川舟行牛口,看到农民的苦况,便写了《夜泊牛口》:

日落红雾升,系舟宿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

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

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

这首诗写牛口农民蔬菜代粮,哪里还谈得上喝酒吃肉,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破烂的茅屋哪里经得起朔风吹刮,四壁破烂透风。这就是广大百姓的生活写照。

苏轼除写了很多同情民生疾苦的诗歌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也非常关心。他为朝廷军队收复失地而高兴,当擒获吐蕃首领时,他写诗称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闻捷》)

苏轼多年任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尽力为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在杭州,修了“苏堤”;在密州,抗虫灾;在徐州,战斗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基于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民本思想,苏轼的政治诗内容充实,题材多样,贯穿着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格调浑厚健朗,平易自然,通俗易懂。

(二)讽喻诗

苏轼诗多讽喻,有不便直言者,托事以讽。用讽喻的形式来针砭现实,抒写愤郁,表达政见。比如《荔枝叹》借有关荔枝的故事来讽喻现实,诗中说:汉唐统治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不顾百姓死活,强迫百姓进贡鲜荔枝,而今又献茶贡花,贻害人民。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官僚的谴责之情。

苏轼少有壮志,才华横溢,却屡遭贬斥。而一些酒囊饭袋,不学无术者,却能扶摇直上,安于朝廷。于是,他写了《洗儿》一诗:

人皆有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寥寥四句,充满了诗人的满腔悲愤,揭露了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像他这样的一代文豪却一生潦倒,坎坷不平;而那些愚鲁之徒,却无灾无难,青云直上。

讽喻新法的诗,有的托物寓意,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如《和述古冬日牡丹》: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第一联说牡丹的妖艳反常,第二联说化工为了争新逞能,连寒冬也不让牡丹休息。化工暗喻执政大臣,讥喻他们繁法扰民,使百姓不得安宁。这些诗或者针砭时弊,或者讽喻新法,都有一定现实意义。

(三)景物诗

多才多艺的苏轼,几乎是每三年一调任,遍游天下,虽然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斥,但由于他的达观精神,乐于山水,每到一地,观赏风光,巡游村野,加上他敏捷的诗思,知识的广博,语言的精湛,因而写了很多景物诗佳作,给后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东坡以他那高雅的风度,多彩的文笔描绘各地风物名胜,湖光山色,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如:《入峡》、《巫山》、《出峡》写蜀中山川雄奇壮观,《凤翔八观》写陕西文物遗迹,《游金山寺》写镇江多彩的夜景,《望海楼晚景》写奔涌壮观的钱塘江潮,《登州海市》写蓬莱虚幻迷离的海市蜃楼……这些景物诗山水诗把壮丽山川的千姿百态描形绘神地刻画出来。《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写西湖在晴雨两种不同的天气中所表现的旖旎风姿,尤为动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中写了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美景,“山色空濛”的奇幻雨景,还把千百年来作为美的化身的西施比拟西湖景色的妖艳动人,用人比物,堪称奇喻,自苏轼比喻之后,人们便把西湖称叫“西子湖”。自苏轼写作此诗之后,西湖显得更加有灵气,成为天下第一美湖。

苏轼的山水景物诗洋溢着泥土芳香和农家生活气息的风物画,表达了诗人对清新朴厚的农村风光的深厚感情。如《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在诗人笔下,农村风光不仅自然秀美,环境清新,而且周围的一切是那么富有情趣,东风知诗人欲山行,立即叫雨停下,人有情,物亦有情;景物逗人喜爱,野桃含笑,溪柳自摇,沙白水清,洋溢着昂扬生机;农家自乐,煮芹烧笋,慰劳耕作人。一幅清新典雅富于情趣的江南农村风俗画。

苏轼写过不少题画诗,或题咏山水风物画。如《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翠绿,桃花初放,江水渐暖,蒌蒿满地,芦芽破土,群鸭戏水,河豚肥壮,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这是诗人为僧人惠崇画的“春江鸭戏图”题的一首诗,既点明画面景物,又跳出画面进行联想、想象。该诗描绘了三个画面:地面景(第一句),江上景(第二句),岸边景(第三句);跳出画外进行想象、联想,产生三种感觉:桃花——水之“暖”,鸭戏水——鸭之“知”,蒌蒿、芦芽——河豚“欲上”(市),盎然春意,富于情趣,既是题画诗的佳作,也是景物诗的上品。

(四)理趣诗

所谓理趣诗,就是在对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中,融入哲思理趣,将景、情、理浑然一体,以景寄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即意在言外。苏轼这一类诗最有名的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说,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方面的性质。看庐山,横看和侧看,远看和近看,高处看和低处看,各有不同的形状、景色、感受。身在庐山,往往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全貌;常在庐山,往往熟视无睹,感觉不到庐山的雄奇、秀美,正如人们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启示人们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要善于“出乎其外”,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去观察、分析。《慈湖夹阻风》五首之二云: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该诗也颇含理趣:告诉人们身处逆境,有时会感到前途渺茫,找不到出路,但只要能坚持下去,就会越过困境看到希望,表述了“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人生哲理。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此及彼,即事明理,正是这类诗的特点。

(五)和陶诗

苏轼自言“独好渊明之诗”,他的一些诗还具有陶潜诗的质朴而绮丽、清瘦而丰腴、清新淡雅、托意高远的特色。不仅如此,还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在苏诗中别具一格。

和陶诗每题在用韵和句数上与陶诗相同,在风格上相似。在内容上不受陶诗的限制,仅是用陶诗原韵、仿渊明诗风,以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诗和陶诗的内容是现实的、广泛的、充实的,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唱和之作,而是体现诗人真情实感的肺腑之音。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取材广泛,诗思敏捷,笔锋爽利,无论体情写物,还是阐释哲理,都能意度高远,气韵清新,洞见幽微。苏诗兼备各体,不论古体,七言歌行,还是七律七绝,都写得精美明快,奇趣横生,不少成为广为传诵的名篇。

二.词作:“新天下耳目”

词,自隋唐民间曲子词始,历中唐,到晚唐温庭筠奠定了词体这一文学形式,南唐李后主使词眼界大开,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间,词至北宋柳永为之一变,婉约派词达成熟之境,再至苏轼,词又为之一变,开豪放一派词风。

苏轼对文学开拓与革新精神也带到了词的领域。苏轼之前的词多系风花雪月、男女情爱之抒发,而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志,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胸怀浩气,超乎尘外,新天下耳目。主要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苏轼一生坎坷,经历非凡,阅历广泛,情感丰富,从而扩大了词的视野,丰富了词的内容,使词不再局限于狭窄之题材,许多社会现象,政治问题也进入了苏词的领域。形式:苏词不受声律的限制,使词成为一种可以脱离乐曲的抒情诗。

苏轼“新天下耳目”的词作,首先表现在开豪放一派的作品。豪放词一般都具有阳刚之美而又纵放不羁,所谓“气象恢宏”,登高望远,壮志豪情之特点。东坡之豪放词,有抒发壮志豪情的,有激励友人建功立业的,有倾泻悲壮情怀的,有送别和写友谊的,有写农家生活的,也有写闲适生活的。尽管题材不同,但都有一种恢宏豪迈、驰骋不羁、英气勃发的气象。特别是广为传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1082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两次游黄州附近赤壁(赤壁矶),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这一首词。这是一篇气壮山河,气概万端的传世佳作,以“大江东去”开篇,气势宏伟,作者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慨叹“千古风流人物”的一去不返,诗人站在时代的顶峰雄视千古,思绪万千。通篇充满了作者的美妙理想同可悲现实的矛盾。作者本希望像“千古风流人物”和三国的“多少豪杰”那样建立功名,特别是希望像“公瑾当年”那样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但是,可悲的现实使他希望破灭,忧愁忧思,“早生华发”,一事无成,反落得个贬官黄州。于是他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全词状景写人,怀古伤今,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气势磅礴,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遂成“千古绝唱”,成豪放派词的代表作。故宋人俞文豹说:“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概括了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的不同。

苏轼在词的领域里,独辟蹊径,开创了以豪放为主调的多样风格,在词史上是一次重大的革新。苏词中除“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旷放型的“新品种”外,还有很多则是传统式的“婉约”词。我们在强调苏轼的豪放词的同时,对他婉约风格的词作也不可忽视。

婉约风格,可说是词的正宗。苏轼是在继承词的正宗词风的前提下予以创新的,故苏词中也不少婉约词。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恋情词、悼亡词、咏物词及其他一些词中。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内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的婉约风格是明显的,描写了一位青年的伤春失恋情怀,婉曲地寄托诗人不为朝廷理解的复杂痛苦心情。

苏词中有三十多首咏物词,其风格亦属婉约派,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咏鸿的《卜算子》:词中以鸿寄托高远的人生志向,借孤鸿栖息荒冷沙州、幽人独来独往的情态描写,抒发他身处逆境的痛苦与寂寞和他始终坚持政治理想、决不改变心志的高风亮节。此词从风格上看,明显属于婉约词风。

苏轼对婉约词的思想创新、开豪放一派词风及多种风格词的创作,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散文:如行云流水

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散文的明显特点是文思开阔,笔力奔放,形态变化多姿,行文放纵自如,文思、语言似行云流水。

苏轼长于议论文,析理透辟,雄辩滔滔,博采史实,笔锋锐利。如《贾谊》、《留侯论》、《范增论》及表现他早期政治改革主张的《进策》二十五篇宏文巨制,针对现实,言之有物,论辩力强。

苏轼的记叙文也富有独创性,广为传诵、脍炙人口。东坡记叙文能做到诗情画意和妙理融为一体,极富艺术魅力。如《石钟山记》,写深夜泛舟绝壁下,景色如画,冷气逼人,水石相激,发出犹撞击钟鼓的声音,悦耳动听。在这绘声绘色的描写中,体现了遇事要实地考察的道理。前后《赤壁赋》中在描绘月光水色、清风荡舟的景色中,解脱精神矛盾,表明“物与我皆无尽”的深邃哲理。在苏轼的记叙性散文中,往往把记叙、描绘、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达到情境理的和谐统一。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很大,除他的诗、词、散文造诣极深外,他还对北宋古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权威性的促进作用。他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苏轼评传》 曾枣庄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2、《中国历代著名作家评传》 吕慧娟等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3、《唐宋词史》杨海明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作者单位:贵州省都匀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开拓行云流水革新
唯 一
复旧运转
澳大利亚革新专利制度会否走向“末路”?
巧妙过渡 行云流水
少年
史量才对中国报业发展的继承与开拓
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答
语文教学中学生快速习作能力的培养研究
千金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