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的魅力与辉煌

2015-05-11毛勇强麦哲伦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

毛勇强 麦哲伦

如梦如幻的序曲

泱泱华夏,奇迹迭出,尤其在盛产奇迹的时代。

然而,谁能料到广东茂名市能够首开全国先河,气势非凡地搞起了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改变了农村绵延了数千载的贫困落后面貌,让几百万农民踏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

茂名古属高凉郡,素有“南蛮地域”之称,历史上是要犯充军和放逐贬官的地方。几千年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统治,给这里涂上了一抹浓重的冷色:山穷水恶,祸患连绵,盗贼蜂起,兵匪横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史籍记述这一方地域,总少不了这一类令人触目惊心的字眼。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使这一方“南蛮地域”农业生产长期裹足不前,农村十分落后,农民的日子十分艰难。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比较缓慢,农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农业总产值仅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可怜巴巴的122元……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方“南蛮地域”突然魔幻般的一个华丽转身,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林牧副渔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粮食、水果、蔬菜和肉类四个单项产值和农业总产值跃居广东省首位,不但囊括五项全省第一,而且骐骥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龙眼、荔枝生产基地、全国最大蚕桑、黄红麻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速生经济林基地和全球最大罗非鱼养殖加工基地……

这些“最大基地”大到什么程度?以水果为例,全市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2.05万亩发展到422.9万亩,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176万亩,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和全国的四分之一,比号称世界第二荔枝生产大国的印度还大一倍以上。《羊城晚报》一位副总编为领略茫茫荔海流蜜飘香的韵味,荔红时节亲自驾着吉普车游览电白县霞洞镇荔枝园。车子像一条小鱼在荔海中穿梭遨游,转了整整两个小时还看不到边,他不禁额手兴叹:“荔海茫茫,何处是岸?”

然而,这位副总编所看到的仅仅是茂名几百万亩水果那汪洋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海湾,更加感人肺腑和撼人心魄的情景他远未能领略:昔日民不聊生的这一方“南蛮地域”已经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彻底终结了绵延数千载的贫困落后的历史,如梦如幻地奏响了一曲辉煌的时代交响乐,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日子越过越甜!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个历史上的“南蛮地域”出现这魔幻般的巨变?

这魔幻般的巨变发端于一个充满魅力的梦想……

第一乐章 梦的升腾

农业一向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产出低的特点。据经济学家按常规投资理论估算,茂名农业要达到目前的“三高”程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各方面投资林林总总,至少要300个亿以上,初始阶段的投入也要以亿元为单位计算。

当时,茂名有这么雄厚的财力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三高”农业启动之前的1984年,茂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3.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57元。这就意味着即使全民不吃不喝,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上班不办事,全部进入“冬眠”,将地方财政收入倾囊投放“三高”农业开发,也是杯水车薪,连零头都够不着!

地方财力如此微薄,国家财政又不可能为开发一个地区的农业划拨如此巨额专款,加上当时茂名十分闭塞,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引进外资更是困难重重:有哪一位投资者愿意把钱扔到投资环境如此恶劣和回报如此渺茫的贫困山区搞农业开发,让自己的资金“打水漂”?

资金需求,天文数字般的资金需求成为茂名发展“三高”农业必须首先飞越而又难以飞越的一道“天堑”!

翅膀沉甸甸,“天堑”渺茫茫。茂名能飞越吗?怎么飞越?

曾有人笑曰:“这纯属痴人说梦!”

好在茂名的党政领导干部中有一批这样可爱的“痴人”。他们念念不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痴迷于发展农村经济和造福广大农民,连做梦也常常想着农业的“三高”,因为他们怀揣着一本沉甸甸的政治和经济“大账”:

茂名是全国著名石油化工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740多万人口中有610多万农民,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农村,以农为业,大都栖身于破旧泥砖屋和茅草棚,日子十分艰难……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三农”问题不抓紧解决,茂名的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就得不到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致富奔康就是一枕黄粱。而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使农业摆脱低产、低质、低效的“三低”状态,转上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轨道。唯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广大农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农村面貌才能焕然一新,从而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这既是经济大事,又是政治大事!

“三高”农业这个梦想一直萦绕在茂名党政领导干部一班“痴人”们的心头。他们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一股“痴劲”,踏遍茂名的山山水水,走访广大农民,锲而不舍苦苦求索。终于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处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了飞越“天堑”的一个绝妙办法——

茂名地处广东西翼偏南部,属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均降雨量1509-1794毫米,日照时间长达1859-2119小时,适宜于各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痴人”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农民有种植香蕉的传统,而且种蕉成本不高,难度不大,病虫害比较少,种植不到一年就可收获,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此外,茂名气候温和,可以利用冬天休闲农田种一批蔬菜,供应白雪皑皑的北方市场,三两个月就有资金回笼。“痴人”们火眼金睛,瞅准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毅然做出决策:大力发展香蕉生产,改变一年只种两造水稻的传统习惯,变一年两造为一年三造,利用冬天休闲农田种一批蔬菜——以种蕉和种菜为“龙头”,牵动“三高”农业飞越“天堑”!

时任高州县委书记的黄春藻和县长周仲伟两位“痴人”一马当先,积极带领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誓让农业“三高”梦想成真。他们针对全县人均只有0.5亩耕地,人多山多田少这一县情,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一方面,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发展“三高”农业积累资金;另一面,发动群众利用村前村后、山边河边和田头地角,大种当地的名优特产香蕉,同时利用冬天休闲农田,广种颇受北方消费者青睐的青瓜、辣椒和茄子等各种蔬菜,对家庭困难较大的农户则从种苗和肥料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顿时,全县种蕉种菜热浪滚滚,高潮迭起,当年就种植香蕉21.4万亩和北运蔬菜30.4万亩!

科学决策,点石成金。种植香蕉和蔬菜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县里仅仅投入100万元扶持资金,第二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就猛增到3.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3元。三年后,起步较早种蕉较多的曹江和长坡两镇,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小楼房就在绿树掩映中拔地而起,人称“香蕉楼”——靠种香蕉赚钱盖起来的中国式“小洋楼”。

农民尝到了甜头,纷纷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三高”农业以星火燎原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最初利用村前村后、山边河边和田头地角种蕉种菜,转向开山劈岭,大规模种植荔枝、龙眼和芒果等亚热带优质水果,许多地方还创造性地搞起“立体开发”:山下种蕉,山上种果,山脚挖塘养鱼,塘边养猪养鸭,编织起一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物链,逐步形成高产、高质、高效的农村经济新架构。

高州县自力更生飞越“天堑”的经验被推广到全市。农业“三高”美梦弥漫全市广大农村,醉入农民群众心田,“三高”农业,喜讯频传。昔日的“南蛮地域”,破天荒地出现一道道让人心醉神迷的乡村楼群美景,如诗如画,亦幻亦真:继高州曹江和长坡两镇农民率先建起一幢幢“香蕉楼”之后,五花八门的“蔬菜楼”、“荔枝楼”、“龙眼楼”、“柑橙楼”、“芒果楼”和“花星鱼楼”等各式各样的楼房遍地开花,雨后春笋般在全市各地农村涌现,人们总称为农业“三高楼”。

翅膀沉甸甸,起飞轻盈盈。全市以小投入开创大局面,总共只投入几百万元扶持资金,就牵动了“三高”农业飞越“天堑”,将农业“三高”的梦境清晰地显影在广袤农村,奏响如梦如幻的时代交响乐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梦的变奏

1988年,茂名农民兴高采烈地迎来了又一个果菜丰收年。

不料市场风云突变:香蕉从一元多钱一斤,狂跌至一元三四斤也卖不出去,番茄、菜椒堆在田头地角烂掉。有的菜农气愤地将大量熟透的番茄倒在公路上,车辆驶过碾得“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更加让人痛心的是,有一个县的领导从外地引进一批优质荔枝果苗,好心分发给当地农民种植。几年之后,果树虽然长得郁郁葱葱,但可能“水土不服”,既不开花也不挂果。群众的心血白费了,怨声载道,一气之下有的果农忍痛把辛辛苦苦种的果树砍掉!

“三高”农业的梦想遭到血与泪的洗礼和无情“惩罚”……

“痴人们”震惊了!震惊之余是躬身反思和幡然醒悟,深切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有其独特的运作规律,违背运作规律,必然要付出代价,尝到苦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平坦笔直的高速公路,前无古人的“三高”农业更难免风雨泥泞,荆棘满途……全市上下痛下决心,主动迎向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在搏击风浪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学会按市场经济规律领导经济建设。市委和市政府的主职领导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思想认识出现了新的飞跃:“三高”农业腾飞不能仅靠“翅膀”,还必须装上强有力的“推进器”,而最强有力的“推进器”则莫过于科技和市场;不把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掌握市场运作规律上来,抓紧装上强有力的“推进器”,“三高”农业即使起飞了,也飞不高飞不远,随时会有摔得粉身碎骨的危险!

市委、市政府领导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在全市开设了两个大课堂:一是组织全市科以上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尤其关于市场经济方面的论述,还把我国经济学界顶尖级的专家厉以宁和马洪请来茂名讲学,虚心聆听他们的教诲;二是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延揽优秀科技人才,加强全市科技队伍建设,与省农科院联手创办茂名农科综合示范基地,掀起群众性的学科技用科技热潮,普及推广农科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以种植荔枝闻名全国的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农民,自发成立荔枝研究会,家家户户参与研究。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对荔枝种植和管理难题开展攻关,解决了荔枝“大小年”等许多技术问题,确保荔枝年年稳产高产,成为广东农民业余科研队伍一面旗帜。

为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的调控:一方面,修订全市农业发展规划,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各县区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种植结构,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另一方面,狠抓商品流通环节,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植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营销队伍,为“三高”农产品进入市场铺设“黄金通道”。短短的几年时间,各种等级公路应运而生,纵横交错,编织起沟通全市城乡的交通运输网络;国营、民营销售队伍闪亮登场,比翼齐飞,活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第一个农民合股经营的果菜北运公司诞生在化州同庆镇,为搞活流通渠道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该公司的带动下,该镇涌现了合股经营的果菜北运公司38个,从事物流专业的人员达3000多名。这些公司设立了500多个收购站(点),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2省(区)上百个大中城市,搞活了流通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科学决策,回天有术。血与泪的洗礼和无情的“惩罚”不仅没有把茂名“三高”农业梦想击碎,反而助推它跃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装上科技与市场两个强有力“推进器”的茂名“三高”农业更加气势不凡,如虎添翼。每当果熟菜丰时节,一支支满载果菜的“绿色流通大军”浩浩荡荡地北上南下,东进西出,远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乃至万里之外的欧美市场,每年赚回数以亿计的“银两”。

生机即商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洼地效应”,各地投资者纷至沓来,掀起滚滚的投资热浪。世界银行欣然贷款1420万美元支持茂名发展果业生产加工;港商杨永德先生豪掷1.5个亿,开发高州西部山区,大手笔兴办了种植面积2.14万亩、号称亚洲首屈一指的荔枝、龙眼大果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港商全资农业企业;深圳一位老板毅然承包化州北部6万亩荒山,创办全球最大的连片优质龙眼、荔枝产业化基地;化州本土一位农村青年不甘人后,千方百计融资创办一个连片种植优质龙眼的大果园,规模比深圳那位老板创办的产业化基地更宏伟、更壮观……

风雨过后见彩虹。茂名农业“三高”的美梦,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风采,变奏出一曲气贯长虹的梦幻交响乐章。

放眼今日茂名农村,到处可见果海菜海,茫茫苍苍,绿波荡漾。目前,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422.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37.37万亩。不但粮食生产稳坐广东第一市宝座,而且成为全国水果生产第一市,属下信宜、高州、化州和电白四个原来的省级扶贫县全部甩掉贫困帽子,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2000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莅临高州农村视察,对“三高”农业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欣然在全国著名的荔乡根子镇红荔阁旁手植一棵优质荔枝树“白糖罂”,定名为“中华红”。

第三乐章 梦的华彩

20世纪80年代,茂名“三高”农业刚刚兴起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个俗称“念活山海经”的全市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两个茂名”的构想,即以山地资源为依托,建设“山上茂名”;以海洋资源为依托,建设“水上茂名”。这个构想立足实际,放眼未来,指挥茂名“三高”农业奏响了一曲更加绚丽多姿的华彩乐章。

茂名依山傍海,一半“挂”在山上、一半“泡”在水里,酷似一幅硕大无朋的山水画。全市11459平方公里陆地,坐落于粤桂边陲云开大山和其支脉的茫茫群山之中,是谓“挂”在山上;茂名濒临南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名副其实地“泡”在水里。从发展“三高”农业的角度思考,“念活山海经”即大手笔画好这幅硕大无朋的山水画,写好这篇洋洋洒洒的山水文章。

“三高”农业的迅速崛起,以果菜种植为“龙头”的山地资源开发充当先锋,一路高歌猛进,完成原计划的105.7%;在市政府“双百工程”推动下,畜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创办了100个畜牧专业村,培育了100个畜牧专业户,带动全市六畜兴旺,蒸蒸日上,打造出养罗非鱼、鳄鱼、土鳖、金龟和山地养鸡等一个个特色品牌,砌就了农业“三高”一道道旖旎景观。

“山上茂名”的建设堪称惟妙惟肖,名扬全省全国。

“水上茂名”的建设则是后来居上,更加美轮美奂:

海洋捕捞异军突起。“科技兴港”方针的实施,使茂名捕捞船队“鸟枪换炮”,增添大批装备了先进导航仪器和探鱼设备的大中型渔船,拥有强大的远洋捕捞能力。仅电白县博贺渔港大中型渔船由过去的3873艘,增加到4616艘,增加马力150874匹,作业范围扩大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乃至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捕捞量连续多年高居全省首位,成为广东省首屈一指的大渔港。

滩涂养殖方兴未艾。茂名220多公里迂回海岸,凡能进行海水养殖的滩涂已全部被开发,养殖基地遍布沿海各地,养殖种类以虾、蚝和鲳鱼等优质名贵品种为主,面积达1.82万公顷,年产量55.3万吨,产值29.7亿元。电白县电城镇大岗岭两条海望带环抱着的万亩虾蚝养殖场,产品远销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大型滩涂连片养殖基地。

淡水养殖如火如荼。通过对荒滩荒水的开发、低产鱼塘的改造、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淡水养殖在内陆江河湖泊遍地开花,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面积达2.45万公顷,产量21.5万吨,产值15.6亿元,成为茂名“三高”农业的又一支柱产业。尤其罗非鱼的引进养殖,从零起步,开发了养殖水面30多万亩,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六分之一和世界的十二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加工基地。

农副产品加工气势如虹。在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同时,市政府实施 “领雁工程”,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推动农副产品加工向纵深挺进。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精心培育“领头雁”,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全市涌现出309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38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三高”农业一浪逐一浪,滚滚向前发展。

“山上茂名”与“水上茂名”的建设,以可上九天揽月和可下五洋可捉鳖的豪迈气概,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奏响了茂名“三高”农业梦幻交响乐瑰丽多姿的华彩乐章。

第四乐章 梦的辉煌

一晃三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不过是极为短暂的一瞬。

然而,就在这个极为短暂的历史瞬间,茂名“三农”却跨越了几千年历史,创造出旷世奇迹,将那让人心驰神往的农业“三高”梦想,真切感人地显影在南粤这片荒凉贫困数千年的农村大地,奏响梦幻交响乐气壮山河的辉煌乐章。

科学的统计对这一旷世奇迹做出了最确切和最有力的诠释: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空前的357.5亿元,比“三高”农业启动前的3.37亿元增加了354.13亿元,增长105.08倍,翻了6翻多;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704元,比当年的357元增加10347元,增长了28.98倍,翻了近5番;全市120多万农户彻底告别泥砖屋和茅草棚,住上砖瓦房,其中半数以上住上了楼房。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实在匪夷所思,以至有人怀疑统计数字可能掺着“水分”。

可以十分肯定,经过严格“烘干处理”的这些统计数字,绝不含丝毫水分!尽管如此,人们不妨撇开统计数字,深入茂名各地农村走一走,实地看看那些形象具体的、可触可感的、没有水分也不可能掺入丁点儿水分的鉄一般的事实。

化州市官桥镇名教村至今保留着一幢颇具欧陆韵味的三层小洋楼,那是民国期间一位县教育局长兴建的豪宅。多少年来,这幢小洋楼鹤立鸡群,居高临下地鸟瞰着全村几十户农民低矮破旧的泥砖屋和茅草棚,何其威风也!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周边那些泥砖屋和茅草棚已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勤劳致富盖起来的一幢幢三四层楼房,其中一幢竟然比昔日那位教育局长的豪宅高出一大截,显得更雄伟、更气派、更壮观!这两栋楼房一新一旧,一高一矮,比肩而立,各自默默无语印证着历史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相形之下,昔日那位教育局长的豪宅显得如此寒酸,不禁令人油然而生“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感慨!

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沧桑巨变更让人惊讶不已,感慨万千。这个村970户,3800多人,改革开放前穷得叮当响,青年后生讨媳妇比登天还难,成为有名的“光棍村”。“三高”农业崛起后,家家户户种荔枝,迅速踏上“黄金路”。1999年,仅荔枝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就高达6540元,集体经济收入连续5年突破150万元,家家户户盖新楼迁新居,全村实现了人居楼房化和室内现代化,各种时髦家电一应俱全,成为粤西地区“首富村”。村民何衍富起来以后,竟然突发奇想买回一台名牌电脑,饶有兴味地学习上网卖荔枝!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村委会投资数百万搞“五改三化”:改村道、改栏舍、改旧厕、改排污、改饮水卫生和人居环境;大搞净化、绿化和美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1999年,广东省环保局派员深入柏桥村逐项检查严格考核,确认该村为全省“第一生态文明示范村”。

化州市合江镇西垌村的变迁则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思绪难平。过去该村村民抱怨山村偏僻闭塞,脱贫无路,致富无门,穷得有时连粥水也喝不上。自从做起“三高”农业梦,村民的脑瓜顿时灵光起来,发现周边山坑野生的花星鱼有保健壮阳的功效。于是千方百计地变野生为饲养,家家户户养花星鱼,大量繁殖销往城市和珠三角地区。短短几年间,三十多户村民全部脱贫致富,“争先恐后”地拆旧屋盖新楼,添置各种时髦的家电,还大力改善居住环境,绿化美化村场,俨然“农村中的城市”和“城市化的农村”。美中不足的是,昔日那些破旧的泥砖屋和茅草棚被拆除得太彻底太干净了,竟然没有保留一间半间作为对娃娃辈进行今昔对比教育的“直观教材”,成为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农业“三高”梦想成真,使茂名多少村庄像官桥名教、根子柏桥和合江西垌那样,终结绵延数千载贫困落后的历史,踏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变成了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日茂名农村流行一句俗话:“寒酸的地主,潇洒的农民。”那意思是说,昔日这一方“南蛮地域”的地主土豪,一天能吃三餐干饭,一年能添两套新衣,一生能盖一幢房子,就算威风八面,风光无限。然而,今日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正大踏步向着小康迈进,大多数农家谁在乎一天吃三餐干饭?谁满足一年添两套新衣?谁留恋那普通砖瓦房?盖新楼还要琢磨盖几层!过去,人们趋之若鹜的手表、单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老四件”已是“湿淋淋碎”,没人再当一回事了,彩电、手机、音响和摩托车这“新四件”也不算稀奇,连汽车也成为农民的新宠,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辉煌的时代创造时代的辉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论衣食住行和娱乐消闲等方面的消费档次,昔日粤西一带的地主、土豪踩着今日农民的脚印走,恐怕也要踉踉跄跄一路栽筋斗!

尤其不能忽略一个重大事实:茂名有11459万平方公里国土和700多万人口,这幅员比世界上不少小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和这么低的起点上让几百万农民摆脱千年贫困落后状况,踏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这样的奇迹古今中外未见先例,而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却能创造出来!这鉄铮铮的事实让人们兴奋不已:幸好有了“三高”农业梦,要是连梦都没有,哪会有今天的辉煌?进而心头一亮:原来梦想不仅是激动人心的奋斗目标,又是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更是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实现的光辉理想!由此而联想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目标的伟大中国梦,是一个更加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更加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也是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实现的更加光辉灿烂的理想,人人应该为伟大中国梦早日梦想成真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思想认识的升华,使人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发展“三高”农业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在为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农业“三高”梦与伟大中国梦血脉相通,骨肉相连!茂名人民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致力保持“三高”农业持续发展的态势,实现年年有进步,步步上台阶。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破天荒达到35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破万元大关,达到10704元,分别比“三高”农业起飞前增加354.13亿元和10347元,增长105.08倍和28.98倍,年均增长3.6倍和0.96倍。如此高的持续增长速度和增长幅度不仅国内少有,国外也属罕见!

难怪西藏自治区一位地级市的妇联主席来茂名参观考察,看到这里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如梦如幻的美景,不无感慨地说:

“呀拉索,我真想辞官来这里当农民!”

责任编辑/彭中玉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
耕牛和农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张北“未来农业”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科学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