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回顾与展望——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2015-05-11

金融与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票据债券商业银行

■ 刘 健

资金业务是商业银行除传统存贷款业务以外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是现代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一般说来,资金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市场交易、债券投资与交易、票据业务、理财业务等。我国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在债券市场上开展一、二级市场的投资与交易业务,赚取投资收益和价差收益。近年来,资金业务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不仅产品日益丰富,创新层出不穷,而且逐步形成了全球多地交易中心24小时无缝对接,资金业务的利润贡献度不断提高。

一、20世纪80年代,资金业务开始起步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制度安排上采取了结构单一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实行统一的资金调拨,中国人民银行兼具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双重职能。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人民银行甚至被短暂并入财政部,成为后者主管货币发行和存贷款事务的若干司局。此时的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实际意义的金融体系(李扬,2008),自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金业务。

1978年以后,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恢复或重建,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金融市场开始发育,以国债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同业拆借市场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加之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同业拆借曾一度出现混乱。

(一)国债、票据市场业务开始起步,但行政计划色彩鲜明

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1982年,为了推动支付清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倡导推行“三票一卡”(即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卡),中国票据市场开始启动。从此,以国债和票据业务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开始起步。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具有较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比如,国债发行的初始阶段,采用的是行政摊派的发行方式,而且发行之后不能流通。票据业务在初始阶段也仅限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十个城市工商银行系统之间的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而且不得流通转让①1986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央行首次开办再贴现业务用于支持商业汇票业务,但商业汇票业务依然不得流通转让。。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债券、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交易需求逐渐增加,二级流通市场逐步建立,国债和票据才开始在银行柜台进行交易①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公布《证券柜台交易暂行规定》明确了经认定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可以在经批准的金融机构办理柜台交易;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银行结算制度,取消了银行签发汇票必须确定收款人和兑付行的限制,允许一次背书转让、试办银行本票等。。

(二)同业拆借开始起步,但不够规范

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始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的行际差、地区差和时间差进行同业拆借。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可以相互拆借,同业拆借市场开始发展起来,并在广州、武汉、上海等大中城市成立了资金市场、融资公司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 从此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业务快速发展。如中国银行积极开展资金的横向拆借,1987年全年共拆入资金2795笔,累计金额达328.6亿元。同年,建设银行已建立起26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短期资金市场,资金融通组织累计拆借资金总额255亿元②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88)。。

但在市场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其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拆借经常作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因此,出现了沿海开放地区大量从内陆地区拆入资金以弥补本地资金不足的现象,拆借期限普遍较长(谢多,2001)。同时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加之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金融机构违反有关资金拆借的规定,用拆借资金搞固定资产投资,导致拆借资金到期无法收回,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因此,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整顿,撤销了各地的融资公司,对融资中介机构进行了整顿,商业银行间的同业拆借业务大幅降低。

二、20世纪90年代,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市场不断深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相继成立;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相继成立,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金融开放度不断提高,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同时,相关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债券投资及外汇市场等业务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以同业拆借为代表的货币市场业务在探索中快速前进

同业拆借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货币市场业务的核心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业拆借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虽然中间也出现过短暂混乱,但很快恢复正常,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开始对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新一轮改革,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并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利率,同业拆借业务由之前的疯狂增长逐步回归正轨。四大行存放、拆放同业规模由1997年的1.96万亿元降至1999年的不足8000亿元,同业存、拆放规模由1997年的1.9万亿降至1999年的0.98亿元(图 1)。

图1 四大行1994~1999年存拆放同业及同业存拆放规模(亿元)

(二)债券市场业务稳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债券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债券品种结构不断丰富,债券交易日益活跃。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极大促进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和债券交易业务的发展。比如中国银行总行1996年购买了55亿元的政策性金融券,同时承购包销了100多亿元的国债,而且从1998年9月开始作为承销团成员之一,参与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历次招标,并在1998年按期完成了210亿元凭证式国债的发行任务,购买了政策性金融债65亿元、记账式国债532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产结构,增强了全行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

(三)票据市场业务逐步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票据市场不断发展,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完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正式颁布,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开办再贴现暂行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这极大地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商业银行票据市场业务也快速发展①票据业务包括票据承兑业务和票据融资业务。承兑业务属于票据发行(一级)市场业务;票据融资业务属于票据交易(二级)市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谋取经营利润而从事的以商业票据为交易工具的货币市场投融资业务,其交易种类包括票据贴现、票据转贴现买卖、票据买入返售、票据卖出回购、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等(工商银行2003年年报)。基于此,在此重点分析票据融资业务。,1994年,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发生额分别为470亿元和49亿元,到1999年,贴现和再贴现发生额则分别达到2499亿元和1057亿元。

表1 1994~1999年我国票据交易情况(亿元)

(四)以结售汇为代表的外汇市场业务发展迅速

1994年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以此为契机,商业银行的外汇市场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首先是结售汇业务快速增长。以建设银行为例,1994年其结售汇总额为69.3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2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60.0%。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1999年其结售汇业务量有所下降,但结售汇金总额也达到224亿美元(图2)。

图2 部分商业银行1994~1999年结售汇总额(亿美元)

其次,外汇交易日益活跃,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以建设银行为例,1995年共完成各类外汇资金交易1.2万笔,总量达556.2亿美元,到1999年,其外汇资金交易笔数和交易额分别达3.07万笔和149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7.4%和32.0%。

三、21世纪以来,资金业务全面快速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及金融创新的加速,商业银行本外币资金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资金业务日益丰富,创新层出不穷,而且逐步形成了全球多地交易中心24小时无缝对接,资金业务的营业收入及占比不断提高。

(一)货币市场交易日益活跃

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商业银行短期资金的融通及流动性管理提供了重要场所,因此,货币市场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同业业务近年来迅猛发展,16家上市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由2006年的1.4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10.5万亿元,增长了6.3倍,同业负债规模由2006年的2.5万亿元增至2013年的14.2万亿元,增长了4.3倍(图3)。

图3 四大行2006~2013年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规模(亿元)

(二)债券市场业务稳步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债券投资和债券交易业务在商业银行资金业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债券投资和债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四大行2006年债券投资余额7.97万亿元,2012年则达到12.01万亿元,较2006年增长51%。同时,债券投资利息收入也不断增加。如工商银行2003年债券投资利息收入246.28亿元,2012年则达到1381.59亿元,增长了4.6倍。建行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则从2005年的501亿元,增至2012年的1004 亿元(图 4)。

图4 四大行2005~2012年债券投资规模(亿元)

(三)票据市场业务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票据市场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票据市场业务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其中,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于2000年11月9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专营票据业务,成为国内首家专业化票据营业部(工商银行2003年年报)。其票据营业部成立13年来,交易量逐年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124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8714亿元,累计实现票据交易量近10万亿元。与此同时,该部交易客户也逐年递增,2010~2012年交易客户数分别达到309户、453户和929户,年复合增长率73%。

(四)全球外汇交易日益频繁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海外分行陆续设立,国有大型银行先后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成立资金交易中心,形成了全球24小时资金交易无缝对接,全球资金交易日益频繁。不仅传统的结售汇业务屡创新高,而且外汇资金交易也日益频繁。

(五)贵金属业务风生水起

近年来,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业务迅速兴起,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白银及相关挂钩产品也毫不逊色,甚至有超过黄金的势头。比如建设银行2008年黄金交易量462.8吨,2010年则达1135.8吨,年均增长率达61.1%。而2011~2012年建设银行贵金属交易量分别达9752吨和3.21万吨,其中银、铂等新产品增长迅猛。农业银行的黄金交易则从2007年的41.5吨增至2011年的1067吨,但白银交易自2010年以来增长猛增,而且远超黄金交易量,2013年农业银行自营及代理黄金交易量1067吨,同比增长60.1%,而白银交易则高达12433.9吨,同比增长317.8%。

(六)理财业务方兴未艾

自2004年商业银行开始获批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保持了快速扩张的态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相应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42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存续44525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0.24万亿元。

四、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创新的加速,居民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这将为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但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利差收窄,短期面临盈利增速下滑压力,长期面临转型挑战。同时,银行业监管趋严,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同时实现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将成为商业银行资金业务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诸多复杂挑战,资金业务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资金业务的创新将层出不穷,并将带来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高潮。但同时,应注意加强风险管控,积极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走势,抓住市场机遇,积极主动进行交易,不断做大做强资金业务,从而更好地应对盈利增速下滑和转型挑战,不断提高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

[1]胡晋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货币市场,2008,(12).

[2]李扬.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J].财贸经济,2008,(11).

[3]刘颖,孙月秋.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货币市场,2008,(12).

[4]谢多.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

[5]王朝弟.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变迁的机理和规范路径[J].金融监管研究,2013,(4).

[6]中国金融年鉴(历年).

猜你喜欢

票据债券商业银行
2020年9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2020 年 7 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020年2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2016年1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投资人持有债券面额统计
2015年8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