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那个年代》的创作感受

2015-05-09王立林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背景色绢本创作

王立林

摘  要:本论文通过对自己创作过程的体验,阐明了矿物色在中国工笔重彩画中的独特作用,对矿物色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进而说明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关键词:背景色;矿物色;创作;绢本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1

得知作品《那个年代》获奖的消息,心里颇为激动。于是就有了想要写一篇有关创作方面感受的想法,真诚的与同行们交流一下思想。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每天看的节目除了动画片以外,便是一些当时流行的有关战争题材的影视剧。记得有一天几个穿军装的来到爷爷家,后来没过多久三叔就去了部队,也就是从那时起三叔就成了我的偶像。就这样在三叔的熏陶下我梦想着成为军人,也许这便是我之所以喜欢创作军事题材作品的缘由吧。 《那个年代》这幅作品尽管尺寸不大,但在用材方面也是很考究的。绢本、矿物色具备稳定不变色的特点。下面我就绘画材料结合具体的创作过程,为大家讲解我的

创作过程:

第一阶段,首先是根据画稿的大小,确定木框的尺寸,而后把绢绷在大小适当的框子上。绷绢时要注重横竖的纹理。尽量做到横竖纹理垂直。因为我平时我所用的绢本身是生绢,所以要把它做熟才可作画。这就涉及到刷胶矾液的方法。提到胶矾液,曾今有好多学生问过我,胶和矾的比例大约是多少。依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比例问题。比较合理的做法应当是,依据材质的不同,来确定胶与矾的比例。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比例来,我目前所用的绢与之相匹配的胶矾浓度比大约是胶三矾二。如果实在没有把握,可以用手指蘸取一点尝一下,微涩发甜的感觉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那么胶矾处理方法就先讲到此处。下一步,把绷好的绢框大约与白墙壁呈60度角放稳,从上到下平涂一遍浓度比例适当的胶矾液。待晾干后就可以透稿了。

透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

1.根据创作对象所穿着的服饰的颜色来确定墨线的浓度,如作品《那个年代》人物所穿军装为灰色,故衣服的墨线要偏重。

2.面部肉色的为淡墨,而眉毛、上眼睑、唇裂线则为偏重色。

3.人物的头发为重墨。

总之在用线方面,一幅好的工笔画的创作要时刻注意线条的质感和韧性,有起有收,韵味要足。

接下来,待线稿透完后,墨线晾干。在线稿的后边刷一层同样浓度的胶矾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固定墨线,防止其跑墨。

第二阶段。我要介绍在此阶段里最重要的一步,它便是在人物面部的背面平涂蛤粉。首先取适量蛤粉,放入干净的乳钵中。而后,把温水化来的适量的明胶液也放入盛有蛤粉的乳钵中,顺时针研墨两到三分钟,再放入适量温水,继续研磨两到三分钟。然后用保鲜膜把乳钵包起来放在盛有热水的暖瓶上蒸三十分钟左右[重要步骤]。经过此过程,蛤粉与明胶液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等大约调制成酸奶状浓度,此时便可使用。

第三阶段,画出人物的重色部位。如:头发。我在作品《那个年代》所使用的重色颜料是偏黄的颜色。这是因为此种石色是一种黄铜矿研磨而成。

画头发应注意几点:

1.头发与人物面部衔接的地方要虚化,此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头发与面部能够很好的结合。

2.上色的过程中,头发的边缘要虚化。如作品《那个年代》人物的两条辫子的边缘要虚化,这样做是为了突出以线造型的传统观念,实现线本身的价值。此种做法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画论里笔与墨之间的关系。

第四阶段,为人物的服饰与背景赋色。人物服饰的颜色为灰色,这里我采用了传统的画法,正反两面平涂。对于灰色的理解在我调和的颜色中,有花青、有墨、有赭石、有藤黄、有曙红 ,还有蓝云母。除了平涂,我还对衣纹进行了少量的纷染。我之所以把人物的服饰和背景色划分为同一阶段,是因为他们属于同一色阶。背景色我也使用了灰色,但此种灰色在纯度上比衣服要弱,我采用了白云母加黑云母的混合色来平涂背景色。可是,由于人物的围脖是白颜色。因此,考虑到颜色的构成关系,故用喷嘴在背景上做了一层形似雪山一样的白色。这样既有对比又整体统一。

第五阶段,为人物面部的肤色上色,此一阶段是本次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是平涂一到两边的三绿,待其晾干后,再平涂一至两遍赭石加墨。此操作的过程一定要做到薄。这里提到了赭石,不得不谈一下它的制作方法。在所有石色里,赭石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颜料。赭石的特殊性在于,研磨时必须用手。便是把装有赭石的瓷性小盘放在装有热水的暖瓶上用手顺时针进行研磨,直到石色完全与胶液充分的融合,待颜色呈橘黄色便可使用,此时其上层是朱膘,我们画人物的面部就用上层。赭石调制好以后,用毛笔蘸适量放入小盘与淡墨混合,平涂人物面部1-2次。就女性五官来讲,除了上下嘴唇较特殊外,其余部位基本上是赭石加淡墨纷罩染即可,我在作品《那个年代》中,上嘴唇是采用署红加淡墨分罩染,而下嘴唇是采用朱膘来完成的;至于面部结构如颧骨,笔者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平面化,只是进行了微小的纷染,几乎看不出来,这样既突出了五官的地位,又与西方因素拉开一定的距离,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性。

第五阶段,人物围巾的表现,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中国画传统的堆高法,这一表现手法在敦煌壁画、法海寺壁画、永乐宫壁画中都有用到。为了在装裱时不影响堆高效果,我把画作先脱一层皮纸,而后裱在平整的木板上,这样我就可以大胆地进行堆高的质感表现了,当然堆高的材料很重要,我一般采用洁白的大理石粉和白云母混合在一起进行操作,这样堆出来的颜色亮而不贼,显得格外的美观。

参考文献:

[1]禹称  吕子扬  《材料与技法——国画》  辽宁美术出版社

[2]牛克诚 《色彩的中国绘画》  湖南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背景色绢本创作
在水一方2
《与·游》
冉茂列
提香:背景色也能“说话”
《一墙之隔》创作谈
吉祥法螺-11 45×68cm 绢本重彩 2018年
不同背景色对IPS E.max双层瓷结构颜色的影响
创作随笔
背景色对不同配色方案树脂比色结果的影响
简洁色彩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