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对交际中语码转换应用的分析

2015-05-09李清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论

摘  要:语码转换指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在不同场合或在一次交谈中,操双语者轮换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语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在日常交际中被大量应用。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对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应用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在言语交际中,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选择使用何种语言时对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语境进行顺应的结果,从而使交际更加得当,更加通畅。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论;语言实现;社会规约;心理动机

作者简介:李清(1989.1.23-),性别:女,籍贯:河北省承德市,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1

一、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

在语言顺应论这一概念中,Vers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语言选择性的过程。而选择何种语言是依据不同的语境而做出的某种顺应。因此成功的交际是一个选择与顺应的过程。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进行选择,就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得人类能够动态地使用语言。

二、顺应模式下对交际中语码转换应用的分析

随着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与英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也越来越常见。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探究语码转换在交际中的作用与效果。

(一)顺应语言现实需要语码转换

语言现实指“语言结构和语言成分以及语言结构和语言成分的特征”。当交际者因为语言因素而使用了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这种现象就称之为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语码转换可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更加顺畅,更有利于言语交际者相互理解,以便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而且还可以减少误解。例如下面这则新闻:“AC米兰主席加利亚尼19日与自家前锋巴洛特利的经纪人拉伊奥拉主要就巴神的去留问题进行了20分钟的会谈。”AC米兰全名被称为“Milan Cricket and Football SERIE A ”(米兰板球--足球协会),简称“AC Milan”。而在汉语中,对于“AC Milan”这个英文简称,没有相应的中文缩写形式。因此,交际者为了顺应词汇空缺这一语言现实,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忠实,准确地传达了该词的意思,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

(二)顺应社会规约需要语码转换

在交际的和过程中,选择何种语言受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以及社区的特定交际规则制约。作为特定社会的人,交际者的语言行为就不可能超越社会规约的限制。通过使用语码转换,交际者可以避免由于不同的社会规约所引起的言语不当行为。

外来词汇负载的情感成份有时相对较少,因此可以避免一些尴尬及言语表达上的不得体。如在办公室两同事说:

A: 前天晚上的电影怎么样,好看吗?

B: Great! 而且女主角非常的hot。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说女人性感,而且还是在公共场所,实际上是有悖伦理的。直接说会引起尴尬,所以交际者使用了语码转换,用英文单词“hot” 代替了中文中令人尴尬的“性感”一词,既传达了信息,又避免了因违背社会规约而引起的不快。

(三)顺应心理动机需要语码转换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心理动机的制约,反过来,不同的社会心理又通过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反映出来。”通过使用语码转换,交际者可以实现营造幽默氛围,缩短心理距离,缓解紧张情绪等心理动机。

(1)营造幽默

郭德纲相声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希望大家健健康康,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嗨嗨皮皮的”。这里“嗨嗨皮皮”是根据英文单词 “happy” 得来的,郭德纲依据汉语的叠字用法,把英语融入进去,这一语码转换使得该语言表达诙谐,风趣,达到了营造幽默气氛的效果。语码转换应用到相声中去,可谓是一种绝妙的语言策略。

(2)缩短心理距离,缓解紧张情绪

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着心理距离。这个心理距离会根据语码转换而改变。 根据不同需求,心理距离会因为语码转换或增大,亦或缩小。如医生在手术台这种庄严的场合上,应使用正式的,严肃的普通话。但下了手术台,到病房与病人交谈时,隐患关系可以转换为平等的朋友关系,换了一种身份。于是放弃了严肃、正式普通话而改为亲切的方言,此时,这种语码转换的使用拉近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的心理距离,同时也缓解了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结语

语言顺应论为分析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交际者要想更好地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因素,就应该恰当地使用语码转换,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希望以上分析可以给读者以启示,在交际中,正确、恰当地运用语码转换,从而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Arnold, 1999.

[2] 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 当代语言学,2004,(1).

[3] 许朝阳. 语码转换社会功能与心理[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2).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顺应论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高校内语码转换研究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基于顺应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顺应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华语电影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