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跨文化非言语行为

2015-05-09李传良李奕桥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异同点体态语

李传良 李奕桥

摘  要:本文从中日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中日两国非言语行为在体态语、沉默语和环境语上的异同点,同时通过对中日非言语行为的比对研究,对日语教学者和日语学习者也提出了在教和学上的新要求。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体态语;沉默语;环境语;异同点

指导教师:楚焕焕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3

一、非言语行为的先行研究及分类

非言语行为包括在交际过程中除去言语之外的举手投足间的静态或动态的无声交流,这种非言语行为起着对有声交流的强调、认同、补充、暗示这样辅助的信息传递作用,具有极高的文化属性。

Mehrabian(1968)精确详细地指明交际中的语言手段仅占7%,其他音声手段占38%,而面部表情等却占到了占55%这样高的一个百分比。

Biredwhistel(1970)认为在交际当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形式高达65%——70%,在交际中传达着比言语行为更加重要的信息暗语,包含着着相当令人琢磨的信息量。

周鹏生(2003)对非言语行为进行总结归纳,得出非言语行为如同言语行为那样,是可以达到独立交流的目的,不仅如此,非言语行为还能起到言语行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白杨(2014)认为现代学者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则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出发,广义的非言语行为不仅在从属于人类关系学,也是公共语言学所需要研究的对象,狭义的非言语行为包涵盖了人类动静态的非言语行为。

1939年前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是片面的不成系统的研究,仅涉及到了非言语行为的个别方面。随着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宽范围的推进,一些在非言语行为研究上较为领先的西方学者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除去容易注意到的体态语,面部表情语之外,又涉及到室内设计,装饰用品,副言语,环境语等这样非交际者本身所发出的但又依附于交际者自身之外的行为。

而像上述这样新视野的开阔,使得研究的方向更加广泛,进一步的加深了交际者对于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把握和理解,大大提高了交际双方的认同感亲切感。

二、中日非言语行为在体态语上的异同点

(一)肢体接触上的异同点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亲密无间,用来形容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丝毫隔阂。从字面意思我们也不难理解,关系亲密的没有间隙,多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的校园里甚至是大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女生与女生之间手挽着手,挎着胳膊一起走路,男生之间为了体现哥们义气也经常两个人搭着肩走路。

然而这样我们看似平常的举动,在日本人看来却是不正常的行为,他们认为同性之间这样零距离亲密的接触,是同性恋的一种表现,因此在日本,很忌讳同性之间这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给周围的人传递出我们是同性恋这样一个信息,因为在日本,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都会给彼此留出一定的空间距离,绝对不会有身体上的接触。比如在电车上,日本人会给对方和自己都留出一定的空间,用来保持距离,即使在拥挤的电车上,他们也会做出低头、听音乐或者是看书这样的行为来缓解尴尬的心情。

然而在什么情况下中日两国在肢体接触上表达着相同的信息?答案就是恋人关系。恋人之间的牵手、接吻等这样亲昵的肢体接触,在两国人看来对外传递的是同一种信息,那就是爱。通过一系列的肢体接触拉近恋人间的关系,使彼此间的感情升华。

(二)手势语上的异同点

贾玉新教授认为,在人类进化交流的过程中,手势语作为最简单最方便的工具,它能传达出表述者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

在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手势语的表达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不会外语的国人想对外国人表达吃饭的意思,就可以用双手来表示,即使对方不明白比划手势语的人具体明确的意思,但也能猜出大概是和吃饭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手势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交易时,有一种很有趣的手势语,叫做“握手”,这个握手和今天我们所讲的握手的含义完全不一样。它是指在交易进行时,为了保密而不让其他卖家知道交易价格,买卖双方将手伸进袖子中,相互握住,进行讨价还价,从而达成交易。这种在袖口里面交流的手势语在中国买卖交易中十分普遍。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手势语做交易方式。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日两国对于正确和错误的手势语表达,中国人讲食指和大拇指弯曲构成一个圆圈,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伸直表示正确、可以,经常用摆手和摇头的方式来表达错误、不行。而日本人喜欢将手指自然弯曲成空心状,用圆圈来表示正确,而双手交叉在胸前,形成一个大大的叉号,用来表示错误,不可以的意思。

在用手势进行招呼别人,或是引起对方注意的招手语中,中国人习惯将手心朝上,四指自然摆动的行为方式来给对方一个“过来”的信号,而日本人在呼唤对方时所做的手势与中国人相反,他们手心朝下,四指自然摆动。然而如果一个日本人用这样的手势语来呼喊一个中国人,往往会让中国人产生不愉快的心情,因为这样的手势语在中国意味着在招呼小动物。如果中国人不理解这样的招手语在日本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单纯的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日本人的招手语,往往会在交际之前造成误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

(三)身势语的异同点

中国古代彼此问候的时候,常常采用作揖的问候方式。右手自然抱拳,左手自然伸开,贴于右拳之上,上下来回摆动数次,这是作揖的基本动作。虽说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里面的学问也不小,如果左右手颠倒,作揖问候的意思也就完全变了。因为彼此间问候打招呼有示好和平相处的意味在里面,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右手在人类早期是拿棍棒驱赶野兽狩猎用的,因此有很强的攻击性,右手握拳,左手包住右手,含有不对对方动武,和平相处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演化为作揖这样的问候礼。而如果右手在上左拳在下,则有报丧之意,因此中国人讲的左抱财右报丧就是这个意思。

在日本,彼此问好时,常常以鞠躬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为了表示对上级平级以及下级的尊敬程度,鞠躬时候的弯腰也是有讲究的。对于感激、悔过、特别是道歉时,一般弯腰90°,以诚恳的俯首姿态来表达感谢和征求对方原谅;对上级以及年长的人问好时,为了表示对其的仰慕或是敬重,一般弯45°左右;对于平辈的人一般轻轻弯腰鞠躬即可,弯腰度数在15°左右。

三、中日非言语行为在沉默语上的异同点

在非言语行为中沉默语往往会被忽视掉。沉默,顾名思义,是不说话,一言不发的意思。沉默语常常与细微的面部表情语相呼应,属于非言语行为的一类。

中国受儒家文化熏陶,尊崇孔子,而孔子对于言语态度是非常严谨和谨慎的,孔子主张慎独,慎言,寡言,他教导他的弟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古代封建制度的原因,人民为了保身,怕祸从口出,所以强调少说,慎说,能保持沉默就保持沉默,宁可不说,也不愿意言辞有误而伤及性命。中国人在受到表扬或是赞赏的时候,往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喜形于色,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反而在这样一种场合,往往会表现出沉默稳重的行为举止,给人一种谦逊,不骄傲的感觉。孔子教育人们要三思而后行,则可以无悔矣。这里的三思告诫人们要沉默思考,切记脱口而出。

日语中有许多像“沉默是金,雄辩是银”“言多必失”这样的惯用句,和中国三缄其口的思想比较相似。日本人之所以沉默,和他们集团主义的思想分不开,为了在集团中立足,即使是可以表达的话语他们通常用一个眼神或是一个手势来表达,而信息的接受者往往也能心照不宣的领会这样非言语行为的意思,这种心领神会的交际方式日本人称它为以心传心。在日本美学里经常出现“侘·寂”这样对沉默的描绘,可见,沉默寂静在日本美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中日非言语行为在颜色语上的异同点

红色,一提到红色自然而然的先想到中国。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热闹的意思。在有喜事的时候中国人喜欢用红色也善于用红色。其根源源于古代红色有驱赶野兽的作用。尤其是在过春节的时候,中国人贴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福字,红色的鞭炮,火红的灯笼等等,彰显出春节的喜气热闹的欢愉气氛。而日本人把红色写作汉字赤,他们将红色和女人的月经联系起来,把红色看做警告警示的表现,代表着凶恶之象。

白色,在中国人眼中,象征着不吉利。中国人将生命的逝去说做白事,因为白色是枯竭无血色,因此出殡时候要挂白幡,撒白钱,穿白色孝服,吃白饭(大米饭)。同样,白色在中国也含有贬义,中国人还把错别字和别字总称为白字,中国脸谱中奸诈邪恶的一般扮为白脸,骂人愚蠢呆傻为白痴。而日本人认为白色纯真高雅朴实,干净透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国旗,日本国旗以纯洁无瑕的白色为底,映衬旗面上的一轮红日。而国旗上的白色则是纯粹、正义、和平和友好的化身。

黄色,在中国,具有高贵的象征,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皇帝发布的黄榜,清朝的黄马褂,都是尊贵的地位的象征,自古以来皇帝就是黄色的拥有者,具有高贵奢华的寓意。但是黄色在中国也含有贬义,像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的等,象征着淫秽色情。然而在日本,黄色却成了不成熟,不可靠的代名词,因此,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经常用黄色的布来包裹刚刚出生的婴儿。

绿色。在中国,绿色象征着生机,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和平,如和平鸽衔的绿色的橄榄枝,给人民带来希望带来和平。但是绿色在中国也含有贬义,如妻子出轨,中国人常说,妻子给丈夫带了一顶绿帽子,用来暗指妻子和别的男人不正当的关系。绿色在日本是生命的化身,日本是全世界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国度之一,经常能够看见很多数百年的参天大树向天空神展出粗壮的枝条,得益于绿色植物,日本空气质量和年降水量均有所提升。然而在日本,绿色和蓝色往往写作汉字“青”,因此在日本如果看到“青”这个汉字,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辨别对方要表达的是蓝色还是绿色了。

五、非言语行为研究对日语学习者及教学者的影响

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师生虽然对实际交流中的言语行为较为重视,但对非言语行为重视不足,由于注重言语行为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非言语交际行为意识的培养,缺少了对日本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重视程度,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到的非言语行为仅限于从属于课本的知识,以至于学生对非言语行为了解不够全面,不够系统,是片面的,主观的。

在中日交际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对学习者有了更全面更严格的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自主的把握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学习,不能一边倒,应当将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全面学习。同时,在实际沟通交流中,也应该多留意日本人的非言语行为,多留心,多揣摩,学会反思,做到学以致用。

掌握非言语行为的关键在于教学者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言语行为的方面,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忽视对言语行为起辅助作用的非言语行为的培养。在实际交流中,要能搞清楚对方的话语,还要读懂对方的非言语行为。为培养出应用型的日语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六、总结:

在地球村这样一个蓝图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尤为密切,中日两国有着相对于其他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背景,交流就会变得频繁。同时,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接触时,难免会按照自身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文化,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体态语,双方交谈时的体距语都存在文化层次上的微妙差别。我们应尽量避免由于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因这样的非言语行为造成双方的交谈不愉快,产生尴尬,甚至是造成误会。只有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加之观察对方细微的非言语行为,把握对方意图和心理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0.

[4]内田万里子.日本語と中国語-論理の展開·言語行動面における比較[A].日本学論説資料.2000.

[5]白杨.大学英语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对比研究[A].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4.6

[5]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6]王南.中日跨文化交际实务[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7]李永生.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N].临沂师专学报1997.10.

[8]吕静萍.日本人“沉默寡言”的文化背景[N].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9]靳成.非言语交际与跨文化交际[N].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9.

[10]徐萍飞.汉日礼貌表达法异同浅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2-4.

[11]遠藤織.挨拶行動における中日対照研究[J].1997.

[12]小野由美子.劉玉琴.異文化間のミ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関する——考察-日中母語話者の断り表現をめぐって[J].鳴門教育大学研究紀要(教育科学編)1998.

[13]吴卫平.论“沉默语”的交际功能及语用特征.[J]理论月刊2010.4.

[14]周鹏生.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量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异同点体态语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探讨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
关于中日方位词“上”的对比研究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法语现在分词和副动词的异同点小结
皮尔士与索绪尔符号学异同辨析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同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对比分析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