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兹华斯的养生思想与老子的养生之道

2015-05-09关贞兰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养生华兹华斯自然

摘  要: 仔细读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不难发现他主张亲近自然,在自然里调节情感和心态;主张保留一颗未泯的童心,使心灵免受世俗枷锁束缚的思想。他的这些思想与中国老子的养生之道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结合老子的养生之道解读华兹华斯自然诗歌里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华兹华斯;老子;养生;自然;童心

作者简介:关贞兰(1990-),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现代英国小说。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2

引言: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里寿命最长的诗人。他的长寿与他的养生思想密不可分。他主张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修身养性。自然对他来说不单单可以养眼,给予感官上美的享受;最可贵的是亲近自然让他找到了一种摆脱烦恼,调节情感和心态的养生方法。这与中国老子的养生之道有相通之处。老子认为,心静而长生。华兹华斯还提出“童年乃成年之父”的哲思,主张人要保留一颗童心。孩童天真无邪的天性可以使人的心灵多一分快乐少一分烦恼,使人免受世俗枷锁的束缚,促进身心健康。这一点与老子“复归于婴儿”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具有养生的意义。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快乐的源泉。这种快乐不仅通过人的感官获得,更通过人的心灵获得。在享受美景时人可以摒弃杂念,使心灵获得自由和解脱,心态得以平静。他曾积极支持法国大革命,然而,革命的失败使他心灵饱受重压,于是他转向自然寻求安慰,到湖畔寻找平复心性的良药。正是这样的思想转变让他饱受世人不公平的责难,认为他在逃避社会责任。在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心灵承受重负时,他坚决地选择向自然寻找解脱心灵的出路,及时释放重负。

华兹华斯这种亲近自然可以获得身心健康的思想在《水仙花》这首诗里有所体现。此诗写于诗人在对大革命的失望心情稍稍平静之后。诗歌不仅体现了自然美景对诗人感官的怡悦作用,还反映了美景给予诗人的无限的心灵安慰。当他在宁静中回味水仙花迎风婆娑起舞的秀美景色给他的美好感受时,内心就再次充满欢乐,获得平静。正如第二节中所写“常常是,当我独卧榻上,/……它们在我心田闪光/这是我独处时的欢乐无限;/我的心就充满欢乐,随着那些水仙起舞婀娜/”。(李正栓,2004:100)

从医学角度讲,通过亲近自然来滋养心神的做法具有养生的意义,这种养生思想与我国古代老子的养生之道有着相通之处。老子谈到,养生就是养心性。心态越乐观,遇事越想得开。亲近自然,可以平静心灵,使得情绪乐观随和,正体现了心静而长生的思想。在内心感到困顿迷茫时华兹华斯选择向自然寻找良方的举措体现了老子“心善渊”,“动善时”的思想。心善渊,就是要心胸宽广;动善时,就是要学会灵活变通。其中的养生道理就是要学会调节情感和心态。面对法国大革命的失败,面对世人对他不公正的批判,面对现实中种种的流言蜚语,华兹华斯选择在自然中寻找方向,获得理解和支持的做法体现了老子的这种思想。

在《延腾寺》①中,诗人描写自己在喧嚣的城市感到孤独无助,而自然的美好却能让他的心灵得到平静。他写道:“在此心境里,人生之谜的重负,/幽晦难明的尘世的如磐重压,/都趋于轻缓/”(杨德豫, 2009:126)

诗人把自然看做是心灵的向导,是他忠实的伙伴,能给他心灵上的抚慰。当诗人心灵感到伤痛和困顿时,他曾多次求助于大自然,而自然也总能给他抚慰。他写道“那时,多少次,我心思转而向你……我神魂向你飞去!”(杨德豫, 2009:126)对于华兹华斯来说,自然是他忠实的精神伴侣,能引导人从困惑走向光明,激发人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和灵智,给人强大的精神支撑。自然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

华兹华斯的养生思想不仅体现在主张亲近自然,促进身心健康上,还渗透在他对保留一颗未泯童心思想的追求上。他认为,人心处于困顿,受到各种杂念束缚时,就应该用孩童的视角看待问题,遇事要想得开,不要有太多负面情绪,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

童年的欢愉和孩子天真的思考方式可以安抚成年人的伤痛。华兹华斯对保留一颗未泯童心的追求集中体现在“童年乃成年之父”这句哲理诗句中: “每当我看到天挂彩虹,/我的心就激烈地跳动。/……童年乃成年之父”(李正栓,2004:102 )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却蕴含了深深的养生道理。“童年乃成年之父”,就是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困顿,使心灵免受世俗枷锁的束缚,保持良好的心态。成人要以孩子为师,让天性永存。在追忆童年的美好时光里,可以放空心境去欣赏彩虹和感悟人生。用孩子的视角思考生活就可以抛开大革命失败带来的失望和烦恼,放下世人的指责,使心灵获得自由和解脱。成年要保留童年的那份天真和纯朴,保留一颗童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好。以静养心,心静神安,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困顿,排除烦恼有助于修养心神。

华兹华斯歌颂孩童的天真和纯朴,表达了他主张童心未泯的思想。孩童天真,心灵纯洁,没有受到社会压力和欲望的羁绊;没有患得患失的不安。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烦恼,有助于调节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华兹华斯主张童心未泯的思想与老子“复归婴儿”的思想相似。老子的理想人生状态是复归于“婴儿”。(王英杰,2010:3) 老子提到:“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王治国, 2012:30)老子的“复归于婴儿”,并不是主张人永远不要长大,停留在天真无邪的阶段最好,而是说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要始终不离大道,保有自然真朴的心灵,保持生命的和柔,充足与久长。(王英杰,2010:263)华兹华斯主张保留一个童心,也是提倡保留孩子自然真朴的心灵,使得心灵免受世俗杂念的束缚,不用过于理性和复杂的眼光看待生活。这种追求精神层面的复归婴儿有助于养生。

在《我们是七个》里,诗人称赞孩子的野性和天真。“她一身山林乡野气息,/胡乱穿几件衣衫;/……那模样叫我喜欢/”。(杨德豫, 2009:013)孩子纯朴中带着的野性得到了诗人的喜爱,他试图努力向孩子解释有关她的姐弟死亡的问题,但是小姑娘坚定得告诉他,她们还是七个。女孩儿没有对死亡的思考更没有畏惧,她的单纯让她免于经历失去的痛苦。孩子不懂大人的世界,没有为了应付诗人而敷衍他。孩子象征着天真纯朴的世界,诗人则代表着纷繁复杂的理性社会。前者的纯真使外界复杂的过于理性的观念根本无法对其内心世界做出改变。华兹华斯认为,拥有童心可以使人守住心灵的那方“净土”,维护内心的平静,修身养气。

结语:

华兹华斯自然诗中所流露的养生思想,即亲近自然以滋养心灵,使身心得到自由和欢愉;保留童心以在纷繁的社会中保持一方“净土”,免受世俗枷锁的束缚,与中国老子的养生之道有着共通之处。借助老子的养生思想,从中国本土视角解读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可以重新感受他的诗歌所蕴含的哲思。

注释:

[1]本文作者采用杨德豫学者翻译的《延腾寺》,出自杨德豫, 《华兹华斯诗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参考文献:

[1]葛桂录, 道与真的追寻——《老子》与华兹华斯诗歌中 “复归婴孩”观念比较[J]. 外国文学研究,1999.

[2]李正栓, 吴晓梅. 英美诗歌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3]王英杰, 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9

[4]王治国, 道德经译评[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5]王佐良,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6]杨德豫, 华兹华斯诗选[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7]詹剑峰,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8]张金光, 老子的人生艺术[M]. 济南: 济南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养生华兹华斯自然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浅说档案工作者的保健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