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劝农》与《游园》的双重世界

2015-05-09倪童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游园牡丹亭

摘  要: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以“情”之极致表达自己的戏剧思想。在此同时,又以《劝农》和《游园》这两出戏为基点,写出了两个不同的平行时间的世界。一个是农人的四季循环的时间,一个是“韶光贱”的杜丽娘的青春时间,二者相互照应成就《牡丹亭》光辉的艺术。

关键词:劝农;游园;牡丹亭

作者简介:倪童(1986-),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助教,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1

一、汤显祖和《牡丹亭》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早年同时受到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其父为儒家学生,祖父却笃信道教。之后,汤显祖师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认为“百姓日用即为道”:极端重视个人的内心体验,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同时亦关怀民生,重视普通人的权力。但在当时这些思想皆被视为异端学说。

汤显祖的哲学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尊情反礼”,所谓“礼”和“情”:“是非者礼也,爱恶者情也。”

汤显祖把他哲学思想中对情的极端重视,强调情它在文学中至高无上的作用:“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甚至在某些剧本的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发生冲突时,汤显祖坚持音乐语言应该向文学语言让路。

在这些戏剧思维之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语言和思想已臻成熟。

二、《劝农》和《游园》的双重世界

《劝农》这一出在《牡丹亭》中占据着一个颇有意味的地位。它是夹在第七折《闺塾》和第九折《肃苑》之间,是一场过度的戏。

从情节上来看,《劝农》把太守杜宝调离家庭,从而给了杜丽娘一个“游园惊梦”的机会:春香对杜丽娘的回答,“老爷下乡,有几日了。”

早期的《牡丹亭》评点者、在清晖阁本评语中说道:“不为游花过峡,则此出庸板可删。”事实上,在明代这一出《劝农》几乎都是被删减掉了。然而到了清朝,《劝农》却出乎意料的成为了全本55出戏中演出最频繁的折子戏之一:

太守杜宝履行职责下乡劝农,农民纷纷前来欢迎长官,载歌载舞热闹欢腾,一派太平欢愉景象,是极为喜庆的“吉利戏”。从官方到民间的各种喜庆宴会场合,《劝农》几乎不可或缺。它多次被变成其他各种的地方戏,被反复表演。甚至官方也对《劝农》进行规定,每年三月初一宫廷都要演出《劝农》以告诫春种应时节令。(清光绪朝这个时间有所变化,不一定在三月初一,但依然存在。)

现代学者对《劝农》的评价很多:一般来说,认为《劝农》是汤显祖对杜宝这一形象的正面处理,使其形象立体化,且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政治理想。或者说,《劝农》这一场戏类似《南柯记·风谣》,都是描述了汤显祖内心中理想国的境界。而杜宝本人的形象则是带有“勤政爱民”的“清廉好官”的属性的封建社会正统知识分子的形象。

但是在另一种表述分析中认为这场戏“显示了剧作家是多么善于削减仪式的严肃性。”大概是因为类似的劝农仪式,是汤显祖在担任地方官时期必定会亲自实施过的。

在前一种阅读中,读者是带有严肃的意义来进行阅读欣赏的,而后一种,却是汤显祖用调侃的方式来达到消解仪式的严肃性:如果说《惊梦》代表的是浪漫理想的爱情和对这种爱情的热烈追求,那么,《劝农》则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种真实存在的社会价值观体系。

杜宝劝农和杜丽娘游园在作品的叙事中构成平行对照:杜宝下乡需要县吏置办花酒,杜丽娘游园需要小花郎先行扫除花径。两人在实际的行动中,其实都是“抒情性的赏景”杜宝与农人齐声唱曰: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两人欣赏的春日美景被分割成了两种不同向度的空间:一般是私人空间,另一半是公共空间。因此,两人眼中的三春景象也产生了巨大差别:

杜宝的春景,春光最可贵为农人春耕。农人最有时间意识,春生夏长秋获。农人时间的紧迫感正是劝农官员杜宝所感受的时间观念,“时节时节,过了春二三月”。同样的,杜丽娘亦在时间构架上抱怨:“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虽然表面都是慨叹时光紧迫,但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农人的时间是循环往复。《八义记》中老农所唱“一年一度过时光”,农地耕种时间紧迫,错过一时便是错过便是一年;怀春少女的时间却是直线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不复回,花落不重开,一旦错过这一时青春便是一生。

空间存在和时间意识的差异注定了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即便是平行的,也没有相交叉的可能。更为复杂的意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杜丽娘的园林却是建立在农田田野、建立在采桑女之类的基础上的。这种把浪漫语境放置于更为深邃的社会时空中,使得《牡丹亭》的戏剧冲突有了更为广泛的厚度和复杂性。

三、小结

在晚明的“世总为情”的文化之下,现实里隐藏着“昼有公差,夜有盗惊”的现实世界。假如没有《劝农》这样一幅真实世界的社会背景存在,恐怕《牡丹亭》的意蕴就不会如此深厚和沉重了。

这两种价值观的交叉和碰撞,从情节意义、从结构和叙事,共同使得《牡丹亭》变得完整而饱满。

参考文献:

[1][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挍《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3]秦学人、候作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4]江巨荣,《剧史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刘淑丽,《清代艺人对<牡丹亭>的改编》,《艺术晨家》2005年第三期

猜你喜欢

游园牡丹亭
游园小问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游园——畅妈手作
游园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游园踏青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