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唐咏茶诗中的文化蕴涵

2015-05-09卢坤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摘  要:唐代诗风盛,煮茶品茗的风气也盛,特别是中唐之后,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茶诗。本文以中唐时期的咏茶诗为立足点,从道家、佛禅和文士意趣三个方面分析其文化蕴涵。

关键词:中唐;咏茶诗;文化蕴涵

作者简介:卢坤(1991-),男,湖南岳阳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1

中唐咏茶诗中大多渗有道家思想,如绝尘脱俗,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羽化成仙的内心向往等,表现出简古淡泊,散逸悠然的隽永气息。“茶能涤烦提神、醒脑益思而深得文人喜爱,文人士大夫面对名山大川、稀疏竹影、夜后明月、晨前朝霞尽兴饮茶,将饮茶作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体验过程。”[1]茶作为一种植物,集日月山川的精华,它生于尘世之外的深林幽谷中,貌清品洁,冲淡恬静,禀赋清宁,正蕴涵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属于清闲诗,存在尚实、浅近、务尽的特点,弥漫着一股淡泊安闲、修身养性的气息,与道家主张“清”、“净”的思想同归。其诗曰:“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2]写暮春取渭水来煎新茶,持杯赏茶,闲适地品茶;“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3]写山间取泉水煎茶品茶之事,环境清幽,远离尘世,可见诗人内心宁静如止水;“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4]写闲睡后池边漫步,兴之所至则备器煎茶,诗人的幽致令人如看流水青山,一派天然。这些咏茶诗都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清净、恬淡、无为、自然的气氛,与道家所追求的真谛相谋和。

皎然的诗歌如《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曰:“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诗人饮酒多自欺”[5],又如《饮茶歌送郑容》中曰:“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都体现了道家羽化登仙的思想。

中唐咏茶诗中道家思想的体现一方面与时代崇道风气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诗人性情及境况有关,总而言之,茶的清洁冲淡的植物特性刚刚符合道家淡泊无为的主张追求,因此,中唐咏茶诗中总直截明了或是若有若无地流露出道家的思想内容。

“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并形成了茶文化。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紧密结合,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征。”[6]温和秀润,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品茶犹如参禅。禅,便是回归本真,还原一颗宁静的心,而文人在品茶的意境中追求的是和、清、静、寂的根本精神,它使人超脱于时空之外,看淡看透人生烦恼,不为名利所累,使心灵变得空灵无物,恬淡安静。

茶最早在僧众中间盛行,很多和尚就是茶僧。精于茶事、咏及茶事的多数唐诗与庙宇禅师有关。如皎然是一代名僧,喜欢结交文士茶人,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顾渚行寄裴方舟》、《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等,体裁多是古风和乐府,勾画出茶的功能,及采茶、制茶、煮茶、品茶的活动。诗的意境清寒幽寂,清空恬淡。很好地传达出清心寡欲,超然世外的禅境。

又如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写作者到兰若寺与僧人茶会,共试新茶。茶是山寺后院所产,僧人摘茶、炒茶、煎茶、饮茶。春茶抽出新茸,采来嫩茶炒得满室飘着清苦的香气,又用金沙泉水煎茶,入鼎后聆听如骤雨、松风般的水声,注碗后观赏如白云、流花般的茶沫,茶香悠扬解乏、清峭消烦。品观茶叶新芽像没舒展的拳头,从采茶到煎茶只需一小会。茶似木兰沾露、胜瑶草临波,赞美了茶的色香和超凡品格。此茶最具“幽寂”灵味,只为“嘉客”而抽新,而茶的清泠味道,定要是眠云跂石的高人方足以体会。诗歌显得出尘脱俗,诗人心态平和幽然,宛如世外人,看似不谙红尘却解人生况味。再如钱起的《与赵营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净兴难尽,一数蝉声片影斜。”[7]饮茶人心境澄明,会心忘言,周围只留得蝉唱的声音与翠竹的光影,意境清幽,禅性昭然。

茶似茶非茶,在文人笔下是“仙山灵草”,不再是没有情感的木本植物,而富有芳洁的人格魅力。中唐咏茶诗写采茶、煎茶、品茶等一系列与茶有关的活动,都属雅人雅事,流露出物(即“茶”)与人的惺惺相惜之感,从中体现了咏茶诗人的高雅芳洁的文士意趣。

诗僧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云:“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8]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代起,就有在重阳节登高赋诗、插茱萸或相聚饮酒的风俗。“茶圣”陆羽在吴兴苕溪结庐隐居时,同僧人皎然结成朋友,情谊笃厚,生死不逾。皎然在重阳节同陆羽品茗、赏菊、赋诗,开创以茶代酒,移风易俗之新风。俗人饮酒,唯雅人知茶的妙处,此举正体现了诗人的高雅之趣。

李嘉祐《题裴十六少卿东亭》曰:“平津旧东阁,深巷见南山。卷箔岚烟润,遮窗竹影闲。倾茶兼落帽,恋客不开关。斜照窥帘外,川禽时往还。”[9]写东阁亭中与良友喝茶,尽情尽兴,一直到斜阳西下,禽鸟飞还,写尽文人的儒雅茶风。

中唐的咏茶诗大都融有和谐、宽容平和、中庸的儒家思想,这主要缘于茶品性温和的禀赋与儒雅之风的可沟通性。诗中所写的寄茶、制茶、品茶、茶宴等茶事活动,无不洋溢着儒家风雅。

本文以中唐咏茶诗为研究内容,探析中唐咏茶诗中的文化蕴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现状以及文士意趣与审美走向。

注释:

[1]姜含春.唐代“风俗贵茶”之成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4):15.

[2][3][4][5][7][8][9]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吕维新.唐代佛教和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1994,(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