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过程 习得方法 渗透思想

2015-05-08吴正宪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质数天平格子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的理想激励下,笔者以“三读懂”(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为基础确立了儿童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即“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明确的儿童数学教学理念,即让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

创设认知冲突,体会知识本质。

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激发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适时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构建。

案例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做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有12个大小相同的方格,另一张卡片上画了6个大小相同的方格,其实两张卡片一样大,但学生没有觉察到。课上笔者先让男生看12个方格的卡片,女生看6个方格的卡片,然后让学生交流,说一说哪张卡片的面积大。

(学生一致认为男生看的那张卡片大,因为有12个格子,这时,笔者巧妙地把女生的那张卡片在6个格子的基础上变成了24个格子。)

生1:老师偏心!

师:怎么偏心?

生2:女生的那张格子小。

生3:要画一样大的格子。

师: 你为什么想画一样大的格子呢?

生3:一样大的格子标准一样,好数呀。

师(微笑着):你发现一个特别有价值的问题,人们正是在平时生活、生产中发现表示面积大小的时候,需要用一样大的格子来进行测量。

笔者创设的“认知冲突”紧紧围绕着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而设计的,让外界刺激与原认知结构不一致,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促进认知不断发展。这样的学习是通过主体的活动而建构的;而建构的方式不是同化就是顺应。实际上,儿童学习数学往往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接受学习都有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设计有价值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对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智慧出在手尖上,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案例2:“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环节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说明它们面、棱、顶点的个数及特点;环节2:给学生若干根长度不一的小棒,让他们搭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环节3:一个长是25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在这三个环节中,运用了多元表征理论,让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和感悟图形的特征,体现了图形认识的要求:一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二是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且把操作和思考紧密结合,把动手和理解概念巧妙对接。通过操作,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并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表象,为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感性支撑。

案例3:“相遇问题”教学片段

笔者请两名学生表演“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了,不走了。笔者一手拉一个,让他俩干脆地碰了一下。

师(爽朗地):这才是相遇呢,中间还有距离能算相遇吗?

(看着这生动的场面,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当两名学生表演“同时相对”走来时,笔者又提问了。)

师:张三,你走了几分钟?

生1:5分钟。

师:李四,你走了几分钟?

生2:5分钟。

师(面向全班):张三、李四同时走了几分钟?

生(齐):10分钟。

(这正是学生对“同时”理解的偏差。)

师(故意提高了声调,拖长了声音):是张三走了5分钟,李四再走5分钟吗?回忆一下他们是怎么走的?

生:同时。

生:不是10分钟,是5分钟!

(学生们终于醒悟了。)

把抽象的概念浅显化,利用学生思维的凭借,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在模拟操作中,简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思维中的偏差与学生进行对话,从模拟操作到内化,学生不断地感悟着、理解着行程问题中的每个名词。每个名词都是一个抽象概念,最终学生理解了知识的本质。这个小片段也启发我们:模拟操作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之一,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拉长教学过程,思考方法蕴含其中。

有人说:“教书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教知识,第二个境界是教方法,第三个境界是教思想。”由此可见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

案例4:《方程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如果在天平右侧放一个50克的砝码,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砝码,会怎样?左边再加一个20克砝码呢?

(学生大多用肢体语言表示天平的变化。)

师:现在天平平了,你能用数学语言把它记录下来吗?(学生展示:20+30=50)现在拿掉一个30克砝码,你还会表示吗?(学生展示:20<50)又换上30克的,怎么表示?(学生展示:30<50)

师:再变化一下,这是一个核桃,不知道多重,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个核桃落入左盘,想象一下会怎样?你能把这种现象记录下来吗?

(学生展示:□+30=50 X+30>50 X+30<50)

师:假如30克被取走了,又来了一个同样的核桃:左边两个核桃,右边50克。你会记录吗?

……

(借助直观教具天平,使学生感受“=”表示相等关系的作用,几次变化,层层递进。引导分类后学生逐渐感悟什么是方程,为后续列方程做铺垫。)

案例5:《数的整除》教学片段

吴正宪老师在讲《数的整除》复习课的练习环节有这样一道题:,“两个质数的和既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50的偶数,这两个数可能是多少?”

师:我们不着急得出问题的答案,先说说你怎么想?

生1:我知道这两个质数的和是小于50的偶数,且满足是11的倍数。

师:从有联系的信息中思考,一是有了思考的方向,二是找到了解决问题关键的信息。

生2:我觉得这两个质数的和可能是11、22、33、44这四个数,因为这四个数是11的倍数。因为它们是11的倍数。

生3:我觉得这两个质数的和可能是22、44。因为它们是11的倍数,而且是小于50的偶数。

师:也就是说两个质数的和□+□=22或□+□=44,这就是缩小包围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答案不唯一。第一组答案是17、5;19、3;11,11;第二组答案有41、3;37、7;31、13;。

吴老师适时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抓住中心问题分析,学会缩小包围圈:先思考小于50的11的倍数,且是偶数,只有22和44;还应符合两个质数的和是22或44,不能顾此失彼,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书真是越读越薄。

数学的基本思想包括:抽象、推理和模型。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笔者借助天平直接解读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天平的两边平衡了就暗示这就是等式,其中未知量和已知量在同等位置上。随后用心中的天平悟化对方程的理解,最后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深化理解方程意义。

在课堂上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在情境和素材中有意识地渗透。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是数学课堂的价值追求。作为教师,要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数学的思考问题方式蕴涵其中。对于概念教学,注重知识的结构化框架,教给学生如何使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尤其是考虑问题不仅仅关注答案本身,更要关注思考的角度、答案的思维外显,以及获得答案的方法和策略。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张秋爽对此文有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质数天平格子
奇妙的质数约定
怎么教让质数学习更有趣
天平的平衡
数格子
填出格子里的数
格子间
格子龙
巧记质数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