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文言文词义推断方法

2015-05-08张闫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言词义文言文

张闫冉

对学生而言,文言文阅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想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必须过好词汇和句法关;要想过好词汇关,除了理解记忆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之外,掌握推断词义的方法也非常重要。推断文言词义需要具备哪些基础,又该如何去掌握准确快速推断文言词义的技巧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作粗浅的分析。

一、推断的基础

准确推断文言词义,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1.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古今异义

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从单个的词来看,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强化、词义的弱化、词的名称说法改变和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等,使得古今汉语的词义有了很大的变化。二是从词与词的搭配来看,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同形异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中的“交通”;“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中的“故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司马迁《廉颇与蔺相如传》)中的“亲戚”等,都与它们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有很大不同。

2.了解文言文的偏义复词

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就是偏义复词,“作”有意义,而“息”没有实在的意义,是一个音节衬字。

3.了解文言文的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在阅读文言文推断词义的时候,要注意被推断的词是否活用了,不可盲目推断。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的“生”“死”“肉”都是词类的活用,“生”“肉”是使动用法,即“使……活过来”“使……长出肉来”的意思,“死”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4.了解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文化常识

如果能确定所推断的词语是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就可以保留原词;如果了解一些有关古人的礼节、姓名字号、敬称谦称、科举考试等方面的文化常识,推断起来就方便快捷多了。如“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房玄龄等《晋书·羊祜传》)一句,如果明白句中的“祜”是人名,“南夏”就是荆州,“庠序”是学校,那么,这句话翻译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推断的方法

1.语境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指推断词义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因人知文”“知人论世”。如,“不半载武昌大革命以成”(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句中的“以”,如果译成“于是”“就”,也未尝不可,但总觉得还不到位。再联系上下文以及全文中心——热情赞美七十二烈士以身殉国精神的巨大感召力量——来推断,这个“以”字应译为“因为”,“以”之后,省略了一个代指这七十二烈士精神的“之”字。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现出烈士精神的巨大感召力。

2.语法推断法

语法推断法指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或用法的方法。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贾谊《论积贮疏》)一句中,前一个“之”字,从语法结构来推断,应是取消主谓独立性的助词,不译;后一个“之”字,从语法结构来推断,应是表示其前后是偏正结构的助词,可译为“的”。此句中的“行”,从它前面的表名词偏正短语的“之”来推断,应是名词,而不是动词。因此,“行”在这里不能译为动词“行走”,而应译为名词“规律、常态”。

3.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指借助联想(课文或成语)推断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的方法。如在推断“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拔”的含义时,可联想成语“出类拔萃”中的“拔”,二者都是“超出”的意思。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中“每至客舍,自放驴”(房玄龄等《晋书·胡质传》)一句,要推断其中“每”的正确含义,可联想《促织》(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一句,句中的“每”与上文中的“每”意义一样,都是“每当、每逢”的意思。

4.对应推断法

对应推断法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的语言结构推断对应位置上词语意义的方法。这些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往往具有相反、相近、相似、相对或相同的特点,只要了解对应点上某一词语的意思,就能很容易地推断出与它对应的另一词语的意思。如成语“出类拔萃”中的“出类”与“拔萃”是并列关系,如果知道“出”是“超出”的意思,那么与它对应的“拔”的意思也就很容易推断出来了。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知道句中的“用”与“以”是对应关系,那么,就可以推断“以”也就是“用”的意思,即都是“被任用”的意思。

有时,我们还可以借助文言文中句式的整齐、对应关系,先推断出某个词的词性,再进一步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对应句“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戴”和“腰”是对应的。“腰”本来是名词,但在这里与动词“戴”对应,据此推断,“腰”也应该是动词;再进一步推断,可知它的意思是“腰上佩戴着”。

5.形旁推断法

形旁推断法指借助对字形偏旁结构的分析推断词语的意义乃至本义的方法。如,“辖”字从形旁“车”来推断,我们可以断定它和车子有关系。再一查字典,果然!“辖”的本义是“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可以管住轮子使不脱落”。

6.通假推断法

通假推断法是利用假借字与本字之间的通假关系,推断出词语的意义或本义的方法。例如,《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句中的“倍”,如果解释为“一倍、几倍”,意思不通。如果推断“倍”是“背”这个本字的通假字,译为“违背、背叛”,上下文就合情合理了。再如,《论积贮疏》:“今殴民而归之农。”句中的“殴”如果译为“殴打”,就完全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乃至全文的中心。本来,作者提倡“积贮”,目的是要关心老百姓,怎么会建议国君“殴打”老百姓呢?如果把“殴”推断为“驱”这个本字的通假字,译为“驱使、使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文言文阅读中推断词义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最主要、最实用的就是以上几种。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境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惟其如此,才能扫清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词义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