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2015-05-08张丽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后室利多卡因室性

张丽娥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张丽娥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 对照组行利多卡因治疗, 观察组行胺碘酮治疗,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P<0.05), 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5.0%、10.0%(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3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0%(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 可将其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利多卡因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的疾病, 大部分患者多伴发室性心律失常, 被视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急症, 故而应给予患者及时好转的治疗, 以往临床上在该病患者治疗中,首选利多卡因, 但因其并发症较为多见, 且病死率居高不下,临床上加大了对该病治疗好转药物的研究[1]。本文以本院接收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其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 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09年8月~2014年8月接收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 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9~86岁, 平均年龄(62.5±5.4)岁, 病程3个月~21年, 平均病程(3.0±1.2)年, 疾病类型:18例为室性期前收缩, 2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观察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47~88岁, 平均年龄(61.9±5.5)岁, 病程3个月~22年, 平均病程(3.1±1.3)年, 疾病类型:17例为室性期前收缩, 23例为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层次、疾病类型、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利多卡因(紫光古汉集团衡阳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1300)治疗, 将初始剂量设定为1.0 mg/kg, 每隔5 min静脉推注, 直到总量150 mg, 而后按照1.0~3.0 mg/min剂量静脉推注持续给药。观察组则给予其胺碘酮注射液(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294)治疗, 初始剂量为:将150 mg胺碘酮混于20 ml生理盐水中, 10 min内注入完毕, 而后剂量设定为1.0 mg/min持续给药, 静脉滴注时间达到6 h后改为0.5 mg/min, 若间隔15 min患者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则给予患者重复负荷剂量用药, 患者用药24 h静脉给药的同时联合600 mg/d盐酸胺碘酮片治疗, 待患者病情稳定达2周后, 将其剂量调整至200 mg/d。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 均做好持续心电监护, 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每天的18导联心电图, 与此同时严密监测其用药后反应, 对不良反应做好记录并给予其相应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参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分为控制、好转以及无效3个等级, 患者经治疗后室性早搏较治疗前减少幅度>85%, 室性心动过速消失视为控制;患者经治疗后室性早搏较治疗前减少幅度为50%~85%, 室性心动过速消失视为好转;不符合上述标准者视为无效[2];总有效率=(控制+好转)/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低血压、头晕以及心动过缓等;③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 (P<0.05),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病死率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见2例、4例死亡, 病死率分别为5.0%、10.0%,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0%(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 占比约85%, 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 患者伴发室性心率失常后, 会对其心脏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 使心肌梗死的范围在短时间内扩大, 被视为患者致残甚至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而应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 其属膜稳定剂类、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浦肯野纤维细胞膜中的钠离子可起到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还可有效阻断钾离子的外流, 减慢心室传导、消除折返激动, 促使其室颤阀值增高,但其作用时间不长, 且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弊端。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但其电生理作用几乎囊括所有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进而有效将钾、钠、钙离子通道以及α与β受体进行阻断, 有利于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 促使其血流量增加, 减少心肌耗氧量, 与此同时还可使外周动脉扩张,并减少其阻力, 且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 因而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3]。本研究结果显示, 给予对照组利多卡因治疗, 给予观察组胺碘酮治疗后,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以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P<0.05), 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5.0%、10.0%;但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3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0%, 表明利多卡因与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二者治疗总有效率与病死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之于利多卡因低, 且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明显要高,充分表明胺碘酮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 可将其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1] 镡桂团.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4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 10(12):751.

[2] 罗玮.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老年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7):77-78.

[3] 张萍, 孟泽军, 宋志宙.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4):407-40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095

2015-01-16]

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干部病房二病区

猜你喜欢

后室利多卡因室性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分析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