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要小桥流水,也需要大江大海

2015-05-07

南都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桥流水部落现实

前不久一部大热影片上映后,有个朋友在微信上问我:看过了吗?真的很好吗?为什么一片赞誉声啊?我不禁莞尔:我倒是看到吐糟的比点赞的多。她立刻下了结论:一定是你朋友圈里公知太多了!

这当然本是句玩笑话,但仔细一想,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我的朋友圈跟她的朋友圈确实可能差别很大,我圈之蜜糖,自然可能是彼圈之砒霜,我圈往往多转发符合我圈调调的东西,彼圈往往多转发彼圈调调的东西;结果,在海量信息的网络社会中,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反应,就有可能是趋同甚至单一的。

之所以过了这么久,又想起这件事,是因为看到同事曾园在专栏文章里提到一本叫 《网络共和国》的书。在这本出版于2002年的书里,作者预言“未来某时,科技将能极大地帮助人们过滤他们所读所看所听”。现在,13年过去了,作者所说的未来,果真变成了现实。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今日头条之类基于大数据的新闻客户端,都在以某种有形或无形的“政治正确”的筛子,提供给我们信息——往往是更符合我们预期或需要的信息。从好处说,这能减轻垃圾信息对我们的骚扰;但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屏蔽了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谁知道那些被淘汰掉的信息,对我们有多重要呢?

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也令我们更容易作出选择,不喜欢的,不同意的,只要手指轻轻一点,“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在纸媒时代以至网络1.0时代的那种唇枪舌剑的论辩空气,仿佛也越来越淡薄了。“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省省吧,还是眼不见心不烦,直接“拉黑”和“友尽”算了,只需一个小动作而已。

大家都知道“地球村”,传媒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提出的概念,从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我们所有人都已生存在同一个穹顶之下,生存在同一个小小的信息村落之中;但同一个麦克卢汉,还提出过“重新部落化”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部落化”到“非部落化”再到“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印刷技术曾使人类走出了“部落化”,而电子媒介又在使人类重新返回“部落化”,我们又处于没有中心的世界。

是的,“地球村”自然是今日世界的现实,但“部落化”也是今日世界的现实;自上而下的媒介霸权仍是我们的现实,但碎片化的朋友圈也已经是我们的现实。

人人都爱朋友圈。朋友圈是我们接收信息的懒人沙发,柔软,舒适,让我们精神感到愉悦;只是,会不会让我们过分愉悦了,让我们陷于彼此点赞的温柔乡里, 忘记了现实世界的坚硬呢?

在信息变得朋友圈化、变得同质化的时候,如何胸有全局,保持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均衡感,或许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警觉的了。

我们需要微信,但我们仍需要纸媒。我们需要朋友圈的小桥流水,但我们仍然需新闻报道的大江大海——是的,那里面,会有让我们觉得讨厌,觉得愤怒的信息。

猜你喜欢

小桥流水部落现实
初见
探秘电子技术中的“小桥流水”的微课设计
天净沙·春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江南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