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常态下的经济走势

2015-05-07布和朝鲁

北方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布和朝鲁

引领新常态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要求。引领新常态,必须全面认识新常态的特点,准确把握当前经济运行的特征,根据经济走势的特征确定引领新常态的举措。

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概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

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由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效增长是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从速度层面看,经济下行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2011年中央提出稳增长,是应对出口和碳排放两大挑战,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基数变大三个因素,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决策。主动调控,是指2011年出台了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严厉调控房地产市场,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0%等政策。人口红利消失,是指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随着人口抚养负担加重、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基数变大,是指2013年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新常态下,再追求高速增长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

从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随着新型城镇化提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带来城乡结构优化,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重达到51.27%;随着相关产业由东部转移到中西部,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区域结构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价格提高,服务业占主导使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带来收入分配结构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带来需求结构优化,2012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

从动力层面看,以往廉价生产要素是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进入新常态,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从风险层面看,风险显性化并不是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的风险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导致投资信心削弱,楼市泡沫凸显出来;楼市下行预期导致土地需求减少,土地财政财力紧张,地方债务风险凸显出来;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会导致银行相关贷款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认识新常态要准确把握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新常态的特点说明,经济增长速度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点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增长点。

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认识新常态,首先要全面认识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深刻理解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用这些主要特点和趋势性变化审视我们自己的心态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不能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找到认识上的偏向和发展上的差距。适应新常态,首先要从观念上适应,学会新常态思维,掌握新常态下稳中求进的方法,提高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惠民生的能力。引领新常态,就要引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用新常态思维打造新增长点,创新驱动形成新方式,而不是视而不见新变化,面对新问题素手无策,继续盲目铺摊子,贻误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促升级的良机,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总爆发。

在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这个发展不能是数字好看、水分不少、粗放型增长的发展,而应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

经济形势的总体特征

201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完成了全年各项主要目标任务,总体特征是稳中有进。

2014年是我区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年,是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第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守望相助”、“四个着力”的战略思想完善“8337”发展思路,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总体特征也是稳中有进。

“稳”的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一是增速稳,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增长7.4%,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769.5亿元,增长7.8%。二是就业稳,全国和我区城镇新增就业均高于上年。三是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平稳,全国上涨2%,我区上涨1.6%,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物价相对稳定。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由于经济规模更大了,不会因为GDP增速慢一点就影响到就业基本面。更关键的是,通过近两年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而第三产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就业增长对GDP增速的依赖性下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依赖性增强。只要产业结构优化继续向好,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五项职能中,还是宏观调控的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中,就业都是一项重要指标。

“进”的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一是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从全国看,粮食产量达到6.07亿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从我区看,以建设“五大基地”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农牧业稳定发展,现代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高3.6个百分点,达到35.9%;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36.5%提高到3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19.9亿元,增长10.6%。

二是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从全国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从我区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43.2亿元,增长7.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3%,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和“十二五”进度目标。

三是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我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0元,增长9%;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6元,增长11%,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实施“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程,投入资金100多亿元,4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投资216亿元,完成3495个嘎查村建设任务。

四是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中央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先行先试的要求,我区稳步推进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同俄蒙合作三项重点改革。自治区本级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14项,精简1/3。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91%和2.2倍,从业人员增长43%。

2014年的成绩来之不易,2015年一季度又实现了平稳开局,坚定了我们奋勇前行的决心和信心。在经济仍然存在较大下行压力的形势下,关键是要看到我区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应对挑战。

引领新常态的关键举措

引领新常态,从思想认识到行为方式要遵循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选准突破口。

关键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在服务业领域培育打造支柱产业,尽快把服务业这块“短板”补起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顺应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然要求。可以说,经济的更高级形态、更复杂分工、更合理结构可能更多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上。

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3年就超过了第二产业,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第二产业还低12.9个百分点。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转型升级滞后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等,都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有直接关系。引领新常态,要尽快把服务业这块“短板”补起来。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互联网覆盖农村牧区,为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造条件,促进服务业包括互联网与工业、农牧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看,在三者中动力转换是关键,只有动力转换,才能支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是增长动力转换。如果说服务业是我区发展的“短板”,创新驱动不足就是我区发展的“软肋”。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企业依靠低价甚至无偿划拨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缺乏创新动力;一些地方领导依靠资源出让、投资拉动可以做大GDP,对创新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点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增长点。让我区发展的“软肋”变为“硬翅膀”,就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应是能够保证市场主体更便利地行使自主权的体制。简单说,市场经济是最具经济便利性的制度。所谓经济便利性,就是市场主体行使自主选择权的制度有效性和无障碍性。市场主体行使自主选择权的成本越低,说明体制的经济便利性越高。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达到经济便利性更高的目标。我们常说的改革红利,实际上就是因制度变革带来经济便利性提高而由市场主体所创造的活力增量。在经济便利性更高的新制度下,市场主体能够具有更高的行为效率和创造力,从而以更大的创新活力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总之,最大限度地保证市场主体有序从事有益活动的便利性,就可以最大限度释放经济活力。

通俗地讲,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就是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便利化。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创业者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改革红利。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内蒙古党建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杨再梅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