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及健康现状研究

2015-05-07王毅宋旿一李博宇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32期
关键词:荤素城乡比例

王毅,宋旿一,李博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7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近几年,辽宁省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有很多不足。该文旨在调查辽宁省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及健康现状,为开发有效的健康干预行动方案奠定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截至2013年末,辽宁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789.9万多人,占人口总数的18.5%,高出全国3.6%,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该研究以沈阳市铁西区和大连瓦房店市60周岁及以上人群作为城乡研究对象,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总样本量为5 224人,其中城市2 614人,农村2 610人。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人口学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生命质量的共同因素和特殊因素,为老年人群健康干预行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结果

2.1 城乡干预组及对照组老年人调查情况

经分析,城乡干预、对照两组在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构成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对照组在文化程度上略高于干预组;同时,城乡老年人丧偶的比例均高,再婚的比例少,见表1。

表1 城乡干预及对照组老年人口学特征

2.2 城乡老年人群经济情况

城乡老年人在经济收入上差异显著:城市年收入在20 001—30 000元之间的占59.32%,农村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占71.61%,因为城市老年人大多是退休人员,收入方式较多,因此收入较高,必然从基础条件上影响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对于健康行为也必将产生影响。在农村,对照组的经济收入高于干预组,这是由于对照组离城市较近,基础条件等相对较好,造成了经济收入相对较高。

2.3 城乡老年人群饮食、烟酒方面情况分析

从城市干预组与对照组来看:在饮食荤素及口味方面,选择荤素适中的比例干预组较高,而偏荤、偏素及重盐的比例干预组较低,因此干预组在荤素搭配及口味这两方面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两组退休前职业有差距,干预组退休前工作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而对照组工人较多。在饮食规律方面,城市干预组与对照组大部分人较为规律,78%以上经常饮用豆浆、乳制品。

从农村干预组及对照组看,干预组偏素的人群高于偏荤人群,且重盐者较多,相对于对照组有较大差异,但在三餐规律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在于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方面对照组明显优于干预组,其中经济收入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和农村的饮食结构都以荤素适中为主,城市荤素比例为52.86%、农村荤素比例为77.98%,城市老年人群的荤素比例要小于农村;城市重盐口味的比例也要低于农村;在饮食规律上,城市比农村更有规律;农村吃腌制食品方面的频率和程度均高于城市;城市饮用豆制品、乳制品的频率和程度要高于农村。

在吸烟、饮酒的比例方面,农村均要高于城市。经调查,农村老年人所购买的烟质量较差,价格便宜,还有吸食自制叶子烟的习惯;农村老年人饮酒主要是为了御寒保健之用。

由此可见,饮食、烟酒情况对生命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城市老年人有较高的健康意识,能够保持较为健康的饮食规律和习惯,并且经济、文化等因素对饮食情况有较大影响[1],见表2。

表2 城乡老年人群日常饮食、烟酒情况

2.4 城乡老年人群体育锻炼情况

对比来看,城市老年人群在锻炼次数、频率、时间等方面均高于农村人群。从城市干预组与对照组来看,二者均经常锻炼,但干预组选择走、慢跑的比例较高(干预组81.67%,对照组61.42%),且锻炼频率和时间上少于对照组。从农村干预组及对照组来看,由于锻炼比例较低,其锻炼的频率及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由于靠近县城,其锻炼人群相对多,但其比例仍小于城市。出现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①城市人退休后无需从事体力劳动,但农村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城市转移,其从事的劳动不少反增;②城市人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日常生活的休闲时间较多;③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各社区锻炼器材较完备;④整体环境不同,城市居民锻炼的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均优于农村人群[2],见表3。

表3 城乡老年人群体育锻炼情况

2.5 城乡老年人群心理行为情况

总体上,城乡老年人心情较为愉悦。其中,城市老年人喜欢安静,而农村老年人喜欢热闹,并且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更容易担心子女,这导致而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相对较差;在情绪调节能力方面城市老年人优于农村,对于农村干预组与对照组而言,干预组情绪调节能力低,且常因家庭关系及儿女问题而担心,在婚姻情况及家庭现状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但二者在生活幸福感上无统计学差异[3]。

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在于:①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老年人退休后娱乐生活较为丰富,这有助于分散其对生活琐碎小事的关注度,减轻其生活压力;②生活保障方面,城市有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经济支持,不需要过于依赖其子女;③在社会地位方面,城市老年人优于农村老年人,且文化程度也高于农村人,致使其在疾病治疗、健康保健过程中有更大的知情权和主动权,不易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如表4所示。

表4 城乡老年人群心理行为情况

2.6 城乡主要健康问题诊断结果

总体上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其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慢性病的构成上差异不大。但城市与农村的慢性病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农村老年人患病的比例较低,原因在于劳动所带来的锻炼,或者对健康状况了解不足并对自身疾病不知情。

再者,城市与农村慢性疾病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糖尿病和关节炎。其中,在糖尿病方面,城市患病率高达17.96%,与国内大部分城市类似,而农村老年人糖尿病在5%以下,主要是由于城市人群的饮食情况呈现三高现象而引起。在关节炎方面,农村关节炎患病率较高,其原因在于农村湿度高,不良的劳作习惯导致。

据调查显示,二者患病的种类也具有差异。城市老年人所患慢性病主要集中在高血压 (52.36%)、冠心病(28.11%)、胆囊炎和胆结石(22.17%)、白内障(18.35%)、糖尿病(17.96%)、骨质增生(16.88%);而农村老年人患病主要集中在高血压(32.16%)、关节炎(22.85%)、慢性胃肠炎(16.66%)、慢性支气管炎(16.57%)、冠心病(15.74%)、椎间盘疾病(13.71%)。 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二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差异[4]。

3 结论

辽宁省城乡老年人群生命质量出现的差异,主要与经济收入、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心理状态、文化水平及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相关。城市老年人群由于退休后收入较多,且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小,以及体育锻炼的环境及设施完备,加之受教育程度较高,有较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心态,导致其生命质量总体高于农村。

因此,对于改善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完善养老机制及医疗保险制度,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投入。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健身设施,丰富娱乐生活,营造良好而健康的生活氛围。再者,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从观念入手,提高其健康意识,注重养生与保健,提高整体的生命健康质量,增添其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1]周标.浙江省老年人群生命质量及个性化健康干预模式的评价[D].浙江大学,2011.

[2]张春林,张国兵,伍业光.巴马地区267例长寿老人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的相关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4):528-529.

[3]陈正英,楚婷,薛桂娥.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84-86.

[4]王燕,高健,石秀梅,等.日常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1):18-20.

猜你喜欢

荤素城乡比例
荤素搭配,不失美味
人体比例知多少
颂歌
宝宝吃饭香
组成比例三法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亦荤亦素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