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5-05-06姬恒伟李旭东贾秋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4期
关键词:血氨正常人肝性

姬恒伟 李旭东 贾秋龙

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姬恒伟 李旭东 贾秋龙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在合并不同消化道症状中的变化及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1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单纯肝硬化111例, 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58例, 肝硬化伴便秘47例, 对105例伴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酸化肠道法治疗。另外选取75例单纯消化道出血患者, 80例单纯便秘患者及进行体检的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各种类型患者血氨水平差异及经酸化肠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单纯性消化道出血、单纯便秘患者与正常人血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肝硬化、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P<0.05);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P<0.05);伴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治疗2 d后血氨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氨检测并观察其变化能有效指导和制定治疗方案。

肝硬化;血氨;肝性脑病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 易并发肝性脑病, 在肝性脑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血氨主要由肠道合成, 并在肝脏中转化为尿素和谷氨酰胺, 再经肾排出尿素和氨[2]。故血氨浓度与肠、肝、肾三个器官功能状况密切相关。肝硬化患者因肝对氨的转化能力减弱, 因此血氨浓度主要由肠道、肾脏功能所决定[3]。本文对肝硬化患者伴各种消化道症状患者的血氨浓度及经治疗后血氨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以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与消化道症状间的关系, 为降低血氨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本院肝病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216例, 诊断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4]。其中男132例, 女84例;年龄26~61岁, 平均年龄(53.2±12.0)岁;肝硬化类型:酒精性肝硬化38例, 肝炎性肝硬化150例,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5例,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3例;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54例、B级76例、C级86例;单纯肝硬化111例, 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58例,肝硬化伴便秘47例, 排除标准:糖尿病、高血压、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肾病患者。另外选择同期75例单纯消化道出血患者, 80例单纯便秘患者及在本院门诊进行体检的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

1.2 血氨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禁食8 h, 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 5 ml, 加入肝素钠抗凝, 离心10 min, 获得血清后采用M162089化学分析仪(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配套试剂采用配套试剂盒。

1.3 治疗方法 采用酸化肠治疗, 伴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105例, 给予口服乳果糖(3次/d, 15 ml/次)、口服白醋(250 ml/d)及白醋灌肠(1次/d)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 d后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 检测血氨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氨水平变化情况 单纯性消化道出血、单纯便秘患者与正常人血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肝硬化、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P<0.05);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氨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µmol/L)

表1 各组血氨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µmol/L)

注:与正常人比较,aP>0.05,bP<0.05;与单纯肝硬化患者比较,cP<0.05;与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比较,dP<0.05

项目例数血氨水平单纯肝硬化111 46.22±28.19b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58 68.82±30.55bc肝硬化伴便秘47 95.69±42.72bcd单纯性消化道出血75 24.62±10.63a单纯便秘80 23.45±9.22a正常人6022.86±8.95

2.2 酸化肠治疗前后血氨水平变化情况 伴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105例经酸化肠治疗前血氨水平为(80.6±36.2)µmol/L,治疗2 d后血氨水平为(49.8±20.3)µmol/L, 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性脑病病因病机尚不明确, 目前主要有氨中毒学说、氨基酸失衡与氧化应激学说等。众多研究表明, 血氨水平可预示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5]。氨代谢主要在肠道、肝脏、肾脏中完成。氨由肠道产生, 在肝脏中转化, 在肾脏中排出体外[6]。因此肠道、肝脏、肾脏中任何一个功能异常均会影响氨的代谢过程。本研究发现, 单纯性消化道出血、单纯便秘患者与正常人血氨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单纯肝硬化、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 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P<0.05), 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P<0.05), 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氨代谢障碍。

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及单纯性消化道出血患者, 提示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 消化道出血产生的血氨进入血液循环后很快被肝脏代偿性转化, 故血氨浓度变化不大;但是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致使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血红蛋白在肠道中被代谢生成氨并进入血液循环;另一方面, 因肝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减弱, 致使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 肠道产生的氨无法转化为尿素而使血液循环氨升高[7]。

本组中肝硬化伴便秘患者血氨浓度显著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及单纯便秘患者, 提示便秘患者因肠腔内容物滞留时间增加, 促使肠菌酶分解蛋白质而产生更多的氨, 同时肠吸收的氨也增加。若肝功能正常, 血氨则会被代偿性转化, 从而使血氨升高不显著;当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得消化道黏膜水肿, 消化道蠕动能力减弱, 致使氨生成及吸收均增加,肝对氨的转化能力减弱, 致使进入血液循环的氨增加。本研究发现, 肝硬化合并便秘的患者血氨浓度显著高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提示与合并消化道出血相比, 肝硬化患者合并便秘发生血氨水平升高的几率较高。另外, 本研究对105例伴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在酸化肠道前、治疗后的血氨浓度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肠酸化后血氨水平明显降低, 提示肠道内酸碱度对血氨浓度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改善肠道功能的方法有酸化肠道和使用抗生素, 而酸化肠道能增加肠蠕动能力, 促进肠病原菌、机体代谢产物及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体外, 降低氨的产生;同时降低结肠内的pH值, 使肠道内NH3转为NH4+, 而NH4+不会被肠道吸收而被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氨水平。

总之, 肝硬化患者合并胃肠道出血、便秘、肠道感染及肠道pH值会增加血氨浓度, 因此通过肝门静脉分流术治疗消化道出血、酸化肠道法及增强肠道蠕动能力均可有效降低血氨, 故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氨检测并观察其变化能有效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1] 程灿昌.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硬化伴发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6):616-618.

[2] 苏东星, 吴县斌, 庞丽兴.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硬化伴发肝性脑病68例疗效观察 .内科, 2013, 8(4):362-363.

[3]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09, 3(4):51-56.

[4] 刘冠军, 王合群, 王良超.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55例疗效观察.临床医学, 2010, 30(6):60-61.

[5] 陈立艳, 杨宝山, 马英骥. 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3):63-66.

[6] 盛大平, 徐元宏, 李涛, 等. 血氨检测的临床适应证及其价值探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6):565.

[7] 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 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5):327-33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016

2015-06-16]

453000 新乡市传染病医院

猜你喜欢

血氨正常人肝性
Nü Perspectives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靠脸吃饭等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血氨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肉牛尿素中毒的诊治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