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机制建设公共科研条件平台

2015-05-05闻星火武晓峰杨树国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队伍仪器

闻星火, 武晓峰, 杨树国

(1. 清华大学 接待服务中心, 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处, 北京 100084)

特约专栏——大型仪器设备管理(Ⅵ)

创新机制建设公共科研条件平台

闻星火1,2, 武晓峰1, 杨树国1

(1. 清华大学 接待服务中心, 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处, 北京 100084)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研究课题,许多高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总结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共享措施。该文在总结清华大学开展公共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经验、促进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凝聚共性需求、在学校层面开展顶层设计、主导公共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理念,认为在开放服务中要坚持非盈利有偿服务机制,推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并将技术队伍的建设作为核心工作予以特别重视。这些理念和措施在清华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在此与高校同行共享。

仪器设备; 科研条件平台; 共享平台; 开放共享; 机制

科学研究是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仪器设备为标志的资源条件则是学生和学者研究、探索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的持续开展,高校在开展科学前沿研究和重大工程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和依赖“重型武器”。国家和高校投入重金购置“重型武器”搭建的大量科研条件平台是不是能够满足需求?是不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产生预期的效果?作为稀缺资源是不是能够广泛地为师生和社会服务?曾经产生良好作用的科研条件平台是否能够“永葆青春”,持续发挥作用?这一系列问题始终摆在高校面前,有识之士极其关注[1-3]。

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目前科技部联合多部门正在推动开放试点工作[4]。

清华大学从1971年工程化学系组建 “仪器分析实验室”开始,就在公共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持续开展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理念与措施,长期坚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些理念和做法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将其归纳总结,与同行分享。

1 以需求为导向开展顶层规划

1.1 从“自然生长法”到“主动布局法”

1971年,工程化学系不同教研组的几位教授出于研究需要,将各自手头的贵重仪器拿出来,组建“仪器分析实验室”,共同使用。大家在工作中充分感受到共享的好处和必要性,并于1978年正式成立“仪器分析中心实验室”,实体整合资源,组建队伍,开展服务。上世纪80年代初,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使该实验室获得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仪器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充实。1986年学校正式设立“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定位于为全校开放服务,并在开放基金支持、技术队伍建设、平台的持续投入等方面予以校级平台的待遇。几十年来,分析中心一直在学校的分析测试服务工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从科研与学科发展需求出发,自发进行建设,形成校级平台雏形,学校再加推动发展。分析中心的成长可以说是“自然生长”的模式。

进入新世纪,清华大学的众多学科得到迅速发展,科研和高端人才培养需求的急速增长对科研条件平台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在搞清楚主要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布局”,顶层规划,投入资金,由管理部门牵头,依托院系建设了一批公共科研条件平台。这批科研条件平台从出生那天起就是校级平台,定位于为全校或多学科开放服务,如生物医学测试中心、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验室、电磁测试实验室等。

从传统的“自然生长”到现在的“主动布局”,清华大学的公共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学校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发展过程。

1.2 坚持做大公共部分

人才培养和科研需求个性化很强,需求多样,而学校掌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做什么、不做什么始终是一个需要抉择的问题。清华大学的做法是汇聚共性需求,定位于有共性需求的公共部分进行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和分配资源。在决定公共平台建设的类型、具体内容时,始终将科研需求作为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工作中坚持由管理部门主导调研需求,重视学者的参与度,对各种需求的轻重缓急反复权衡,坚持做大公共部分。同时,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梳理好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技术队伍的初步规划。

1.3 解决好两个矛盾

许多情况下平台规划是水到渠成,但总体看始终会面临2个问题的困扰:重点发展与共性需求的矛盾,超前布局与当前需求的矛盾[5-7]。

(1) 共性需求是校级公共平台建设的立足点。应当面向学校重点发展方向开展共性需求调研分析,而将局部的重点发展的责任更多地赋予院系,重视帮助院系统筹资源,建设学科研究公共平台。学科研究公共平台能够解决学科层面的共性需求,能够使学科发展获得更加有力度、个性化、多样化的支点。学科公共平台是共性与个性的平衡点,专业化的顶级平台也会更多地出现在学科研究公共平台中[8]。

(2) 满足当前及可预见需求是校级公共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适度地超前布局可以对某些研究领域以更加充分的支持,能够激发潜在需求,引导学科发展。当然,超前布局也有风险。这就需要有学者的智慧和眼光,需要管理者的决断,也需要在后续的平台运行管理上做更多的工作[9]。

2 学校主导公共平台建设

2.1 实体平台类型及其投入与建设方式

实体平台类型主要分3类:校级公共平台、学科研究公共平台、课题组个性化研究平台(PI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方式要明确。校级公共平台应当由学校直接投入,强调仪器的“出身”,强调学校的话语权,重要环节要充分体现学校的主导作用。建设内容要严格依照规划、论证的内容执行,防止因学科利益产生的随意变更。建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与主要受益的学科探索共建模式,缓解学校压力,提高院系积极性。对已有平台的持续建设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学校、院系投入的方式、课题组仪器托管的方式、课题组集资建设的方式等。

2.2 管理体制与机制

仪器设备是定在实体的公共科研条件平台上,还是在学科平台上不可一概而论,其开放共享的差异非常大。因此,无论校级公共平台还是学科研究公共平台,都强调建设实体平台,明确其公共服务的定位。

2.2.1 实体平台的管理机制要点

(1) 独立建制,独立队伍,独立运行、核算,主任负责,有效屏蔽外部干扰;

(2) 平台内部根据专业和服务需要实行分平台管理,由分平台主管,分工负责;

(3) 中心的收入、支出各分平台有分有合,统筹使用;

(4) 由主要用户参与的专家委员会指导各分平台发展方向,评价其工作绩效。

2.2.2 学校管理介入的方式提要

(1) 尊重平台与学科的血肉关系,校级公共平台也要依托院系管理;

(2) 学校要维护平台独立运行的体制机制;

(3) 学校有效管控技术队伍编制、岗位,直接带帽下达到院系。

3 坚持非盈利有偿服务机制

3.1 有偿服务的必要性

一方面,平台的可持续运行需要稳定的投入,如运行消耗、维修保养、合同制人员费用等,这些都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平台持续建设的评价与队伍激励需要有直接的经济手段,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要坚持有偿服务,用服务收入维持平台的可持续运行。

3.2 收费标准的制定和收入分配

不以盈利为目的制定收费标准。收费标准至少应当考虑日常运行与常规维修维护费用、人员聘用和激励的费用、购买仪器维保和实验室保险的费用、仪器大修与技术改造费用,自筹经费购置的仪器还要考虑折旧费用等。收费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合理性、权威性、程序规范性,得到广泛的认同。收费标准要有适当的调整机制。

服务收入的分配要考虑平台、技术队伍、学校/院系3方面的利益,合理分配。在目前学校普遍缺乏运行经费的环境下,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适度结存维修经费以应对仪器大修等突发问题很有必要。

3.3 内外有别的开放服务

首先立足校内需求,其次充分对外开放服务,这是学校平台建设、运行的基本原则。对校外服务要能够解决难题,吸引用户,扩大社会影响。如果本末倒置,将失去发展的根基。

3.4 适度竞争,持续提高服务质量

有偿服务客观上为服务竞争创造了条件,用户自发选择性价比高的平台、机组,用户的选择和意见对价格的合理性形成评价和反馈。

学校鼓励各类仪器加入学校的共享体系,开放共享可以不限于大型仪器,还要在持续提高服务质量上发挥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不断提高水平。

3.5 特定情况下的学校补贴措施

应当以服务收费维持平台的可持续运行,但特定情况下也需要学校给予专门的支持,如学校新建平台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一些高消耗的特定平台需要专项补贴或房费减免等补助;学校实施开放基金政策等措施也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这些补贴或专项资金支持,最好是以评价激励的方式体现,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带动作用。

3.6 寻求有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政策

科研条件平台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人才产出、科研产出是最重要的效益指标。但这些工作很难准确量化,且前者周期长,难以操作,而且由于分工不同,平台工作处于基础支撑层面,也很难直接核算上述效益指标。为此,学校综合考虑平台的服务量、影响力、贡献度,并在具体措施上体现。如开展仪器设备效益评价和奖励,实施公共平台年度报告制度,开展实验室评估等,奖励先进可以产生激励引导的作用,评价评估可以产生推动督促的作用,二者适当结合,作用更加明显。

4 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网络和信息服务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成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必要的手段[10]。学校从2001年开始对开放基金实施网上申报评审,目前已基本实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流程信息服务和管理。充分的信息服务对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作用巨大。信息系统跨平台整合资源,形成统一的虚拟服务大平台,方便用户和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大幅减轻各方负担。一个优秀的信息服务系统至少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需要有充分的基础数据支撑,能够共享人事、财务、科研、资产等动态基础数据;

(2) 具备以高效服务为目的的丰富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如分级管理、多级授权、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实现电子支付、方便师生、减轻财务工作的负担,支持用户培训和独立使用仪器、适应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等;

(3) 广泛使用物联技术,实现仪器的授权使用和使用情况记录,有效管理仪器;

(4) 形成服务管理的大数据,方便以数据为基础开展分析统计,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用户培训工作,鼓励和组织机组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用户独立上机,充分发挥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中的直接作用。培训教师根据培训考核结果分级授权发证。不同授权的学生可以在不同时段自主预约上机,不仅可以大幅度扩展开放时间,也使得用户能够自主使用仪器开展研究,提高开放共享的品质。信息服务系统的不断优化,对这项工作产生的支持作用将越来越大。

清华大学的信息系统以校、院系公共平台设备为主力,同时也鼓励分散在PI实验室的仪器资源加入信息系统,扩大仪器覆盖面和用户受益面。

5 将技术队伍建设作为永不断线的工作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工作有3个核心要素:硬件(仪器平台)、软件(政策机制与手段)和人(技术队伍)。有了平台,制定了政策,人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5.1 技术队伍的结构特点与问题

实验室工作需求多样,工作内容繁杂,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结构类型与层次丰富,许多人从事创造性劳动、高技能劳动,也有大量人员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对人的要求差异很大。

由于技术队伍规模较小,分散在不同院系的实验室中,周围是浓厚的学术氛围,本身从事的又是技术支撑保障工作,因此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定位不明确,考核要求不清晰,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差的问题,人员发展提高的机会比较少,合同制技术人员则存在制度性流失现象。

5.2 技术队伍的职责、岗位设置

在科研条件平台工作的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用户培训与技术咨询、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研究、分析测试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其岗位设置,尤其是核心岗位设置与核心骨干人员的聘用取决于平台的功能划分、各功能平台的任务需求与水平需求,通常一个专业平台设一名技术主管岗位,领导一支技术队伍开展工作。

关键岗位对核心骨干人员的选聘非常注重学术、学历、技术能力、服务与管理经验,标准很高。科研条件平台收费服务的机制使得平台在聘用合同制技术人员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能够形成自我制约的机制,根据工作需求和服务收入情况灵活调整,队伍的梯队结构容易自发形成。

5.3 技术人员的评价激励

学校分配资源,明确规则,重心下移,把选聘、评价和晋升、辞退的权利放给院系,目前成为院系技术队伍改革的关注点。让与队伍状况利益攸关方做裁判员,选聘技术人员评价技术人员,影响其收入,甚至决定技术人员的晋升和退出,决定技术队伍的命运,有可能成为趋势。

以多劳多得的原则为基础优化奖酬和激励政策,按岗位和工作业绩给待遇,也有利于打破与教师待遇之间的以职称为坐标系的平衡关系,为贡献突出的优秀技术人员赢得更大的待遇空间[11-12]。

学校还要关注技术队伍的发展,为其提供资源,如开展队伍培训和选派进修,组织技术队伍开展技术研究、提高服务水平,奖励优秀技术人员等,队伍建设的工作始终不断线,队伍不断档,保持活力。

6 结束语

在资源条件还没有极大丰富的历史阶段,依托重点发展的学科,集中力量建设资源共享的科研条件平台,为多学科提供技术服务和实验研究服务,仍然是大多数研究型高校需要优先考虑的途径。要做好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坚持:在资源调配和平台规划建设方面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运行管理方面坚持有偿服务、绩效考核,围绕服务创新机制和手段进行改革;始终把技术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作。

我们要继续努力,使科研公共平台的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取得更大的成绩。

References)

[1] 郝云忱,闫肃. 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6):1-3.

[2] 刘明,荆晶,岳鑫隆.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体系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6):4-7.

[3] 胡宁,张万光,许宏山,等. 南开大学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探索及建设效果[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13-17.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办发〔2014〕70号[Z].2014.

[5] 蔡兵,刘姝玲,尹玲娜,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5(2):259-263.

[6] 孙宇,高禄梅,任金妮,等. 大型设备预约系统时间分配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5(1):263-266.

[7] 薛青松,陈丽,薛腾,等. 规则精密仪器阶梯式开放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10-212.

[8] 王一柏,温涛,王惠琴,等. 北京市属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83-385.

[9] 闻星火,黄乐,王琦. 探究大型仪器共享之路[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0):90-91.

[10] 杨桂芳,陈正洪.国内外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对比研究[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266-269.

[11] 李俊杰.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高使用效益[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6):47-51.

[12] 杨少飞,许为民.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5):64-68.

Innovating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ng opening and sharing core faciliti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Wen Xinghuo, Wu Xiaofeng, Yang Shuguo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Administration Office,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The open sharing of core facilities is an important and unavoidable question that university must give answer. Many universities paid great efforts to investigate this subject,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al methods were pointed ou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r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mechanism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nceptions, for example,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collect the common demand all over the university, do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control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is paper insists that the core facilities should provide services with reasonable fees, to keep sustainabl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deeply along with the services, to enhance service ability, and to improv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At last, the technician is a key factor in core facilities operation. All above concepts and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some good results have been received. It will be sharing with other universities.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ore facility; opening and sharing; mechanism

2015- 07- 23

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2年学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sy2012009)

闻星火(1966—),男,江苏南通,工学博士,副研究员,教育部CERS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接待中心主任,实验室与设备处原副处长,长期从事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E-mail:wenxh@tsinghua.edu.cn

G482

A

1002-4956(2015)10- 0001- 04

编者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指示精神,本刊从2015年第1期开始,以“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为专题,在《特约专栏》中,陆续发表22篇文章,介绍18所大学的经验。这批文章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所介绍的经验新鲜可行,供广大读者学习、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队伍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重视建、配、管、用过程管理 发挥仪器设备效能
还剩多少人?
星敏感器用仪器星等的确定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