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临床分析

2015-05-05房凤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纤溶血小板血栓

房凤梅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临床分析

房凤梅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UA组).23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体内的GP和D-D浓度进行检测, 并对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 UA组患者中GP和D-D浓度与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组GP和D-D含量高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和D-D浓度能够当作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 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加以全面反映。

冠状动脉疾病;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小板膜糖蛋白;D-二聚体

近年来,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作者研究发现, 对冠心病患者血液中D-D、GP进行测定, 可以预防、诊断动脉事件发生, 减少冠心病致残, 对病情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D-D是一种交联蛋白在特异降解下的产物, 如果患者血浆内该指标含量超出正常标准, 那么就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继发性纤溶, 由此能够说明, 当血栓发生病变时, 人体内D-D会发生变化, 机体内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是纤维蛋白原与GPⅡb、GPⅢa的结合, 由此能够证明, GPⅡb、GPⅢa和D-D在冠心病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对冠状动脉事件诊断的精准性, 结合实际情况, 本实验选取2014年1~12月来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对其体内的GP与D-D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 目的在于探究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来本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制定的关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最少有1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UA定义为缺血性胸痛, 心电图非ST段抬高性变化, 血清心肌标志物阴性。本实验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同意参与实验, 并于知情书上签字。其中, UA患者37例作为UA组, SA患者23例作为SA组。依照采血前后24 h中存在冠状动脉事件(其中包含缺血性胸痛发作, 非ST段抬高性变化和是否与劳累有关)将所有患者分成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组, 其中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组31例, 男18例, 女13例,平均年龄(59.7±8.2)岁, SA者7例, UA者24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组29例, 男16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58.6±8.1)岁, SA者13例, UA者16例。所有患者排除急性脑梗死、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周围动脉栓塞者。另取同期来本院行体检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7.8±9.1)岁。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样本收集 所有接受实验者均口服药物治疗, 其中包含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制剂、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等。次日清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对于心绞痛发作者应该使用硝酸甘油对患者静脉滴注, 血液标本依照指标的不同采集, D-D检测采血1.8 ml保存于0.019 mol/L枸缘酸钠抗凝试管中并4 h内25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血浆测定 , GPⅠb、Ⅱb、Ⅲa受体分子数的检测采血5 ml于EDTA-Na2抗凝试管内(1:9)采集后30 min置于2~8℃1000×g离心15 min后测定。正常对照组清晨空腹采血, 方法同上。

1.2.2 检测方法 D-D测定: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测定, 试剂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提供, GPⅠb、Ⅱb、Ⅲa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 试剂由上海闳巨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日本生产RUimeimby全自动酶标仪检测, 试剂配制和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GP和D-D含量比较 UA组患者中GP和D-D浓度与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是否存在冠状动脉事件发生GP和D-D含量比较 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组GP和D-D含量高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GP和D-D含量比较±s)

表1 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GP和D-D含量比较±s)

注:与UA组相比,aP<0.05

组别例数GPⅠb(ng/ml)GPⅡb(ng/ml)GPⅢa(ng/ml)D-D(mg/L)对照组3.1.92±0.35a.3.62±0.59a4.95±0.44a0.47±0.12aSA组2.2.12±0.45a.3.68±0.59a4.98±0.62a0.52±0.17aUA组372.43±0.414.02±0.545.77±0.650.64±0.19

表2 是否存在冠状动脉事件发生GP和D-D含量比较( x-±s)

3 讨论

相关研究证实, 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血小板活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血栓形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本项试验研究结果证明, UA患者体内的GPⅠb、Ⅱb、Ⅲa分子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患者, 其发生冠状动脉事件者上述指标也比未发生者要高。这说明患者血小板呈活化状态, 发生活化的血小板极易形成血栓。

最近几年, 血栓的出现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中所起到的相关作用已经被全面证实, 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纤溶-凝血功能异常, 人体中的纤维-凝血是保证体内平衡的重要系统之一。在未发生病变的前提下, 纤溶和凝血系统是处在活性动态平衡状态的, 任何不良因素都会导致纤溶-凝血功能异常现象出现。进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病理状态, 有研究证明[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的纤溶和凝血功能已经发生异常, 其主要表现在纤溶系统活性下降和凝血功能过强, 进而令患者冠状动脉内出现血栓, 值得一提的是, 因为血管内存在血栓, 引起了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所以, 冠心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为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的出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血栓, 对于冠心病的诊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

GPⅠb的含量过多表示活化血小板和膜表面粘附因子作用容易被吸引到发生损伤冠状动脉处, 这是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GPⅡb和Ⅲa含量上升则意味着其复合体作为受体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结合几率增大, 进而形成了血小板血栓[3]。这种现象是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病理基础。除此之外, 本实验证明UA患者的GPⅠb、Ⅱb、Ⅲa值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UA血小板暂时处于静止状态。

D-D是交联纤维蛋白于纤溶酶作用之下产生的特异性产物, 患者发生血栓病变且存在纤溶亢进的时候, D-D在血浆中的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 因此, D-D的含量升高可以被当做血栓形成或者发生溶解的标志, UA患者的D-D含量比其余两组高, 但SA组在该指标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表明U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血栓, 另外有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体内的D-D浓度明显比无冠状动脉事件者要高, 这表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前后, 在其冠状动脉内出现了血栓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现象, 其发生机制和血小板聚集, 冠状动脉内斑破裂等有直接的关系, 进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组织释放相关物质进入到患者血液循环中, 将机体凝血系统激活[4]。

有研究指出[5],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UA患者血浆内的GPⅡb、GPⅢa明显比SA组和正常组高, 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UA组相比, AMI组的GPⅡb、GPⅢa要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组与SA组相比, GPⅡb、GPⅢa较高, 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能够证明, UA和AMI患者的纤溶-凝血系统异常, 体内存在血栓, 且血小板活化, SA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因为稳定斑块所造成的, 这些斑块无再次破裂现象, 因而无继发性纤溶功能现象发生, 与AMI以及UA组相比, SA组患者的D-D和GPⅡb、GPⅢa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患者本身就是高凝状态,因此, D-D与GPⅡb、GPⅢa明显比正常组要高, 且这些指标呈现出了逐渐升高的趋势。对GPⅡb、GPⅢa和D-D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两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854。联合对上述两项指标进行检测, 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判断。

冠心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疾病, 有调查证明, 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LDL)、高甘油三酯(TG)、吸烟等。上述因素和冠心病之间的定量关系已被证实, D-D和上述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存在, 对于GPⅡb和GPⅢa则未见有类似报道, 有文献表明, GPⅡb、GPⅢa和D-D与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D-D和患者年龄、空腹血糖(F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呈正相关, 其余因素则无明显关系存在。有研究指出, GPⅡb与GPⅢa和患者年龄呈直线相关, 其余因素无关, 对上述3个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能够看出, 在所有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 hs-CRP、FPG为影响D-D的独立影响因素, 而吸烟史、年龄是影响GPⅡb与GPⅢa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能够说明, 上述四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纤溶凝血系统, 除年龄为不可干预因素外,其余均为可干预因素, 对其进行全面控制, 能够在根本上防止冠状动脉中血栓形成,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抑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综上所述, GPⅢa、GPⅡb、 GPⅠb和D-D是检测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公认指标, 与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干预这些危险因素,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防止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发展,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任志亮, 赵颖超, 格日乐, 等.血浆GPⅡb/Ⅲa与D-D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 43(10):1153-1156.

[2] 马建林, 马立宁, 林劲, 等. GP和D-D变化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发病中意义//第16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2014:364-366.

[3] 刘羽曦.云南白药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及血小板活性变化趋势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4] 王赞鑫.个体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状态与冠心病外科治疗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天津医科大学.2014.

[5] 陆玉良, 邱升强, 杨向军.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D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心脑血管防治.2006, 6(4):215-217.

Detection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D-D and 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FANG Feng-mei.
Department of Inspection, Jiangsu Lianshu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uaia.2234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 (GP) and D-dimer (D-D)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Methods GP and D-D i.37 unstable angina (UA) patients (UA group).23 stable angina (SA) patients (SA group) an.30 normal people (control group) were dete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incident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GP and D-D between UA group and SA group, control group (P<0.05).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 group had higher GP and D-D levels than non-cardiovascular event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ncentration of GP and D-D can be taken as important indexes for coronary arterial thrombosis, and they can fully reveal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incident to a certain degre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 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 D-dimer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02

2015-07-30]

223400 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猜你喜欢

纤溶血小板血栓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肌动蛋白清除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