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灵台“天下名山”因赋来

2015-05-05蒲江涛吴能恩陈杰朱任新

中国西部 2015年21期

文/蒲江涛 吴能恩 图/陈杰 朱任新

巴灵台“天下名山”因赋来

文/蒲江涛 吴能恩 图/陈杰 朱任新

以妙手文章托起巴灵台经久声誉的文人,首推吴道凝。他信手而成的《巴灵台赋》文震朝野,纠正历代文人轻视“赋”的偏见;仅八百余字就在经卷上妙笔勾描出一峰蔚蒸銮座的人间仙山。一代圣君乾隆陶醉于赋中美景,差点逾越蜀道天险,来此谒拜天地神灵,这也使巴灵台一举成名,被列入天下名山!

巴灵台,一处盘踞云海的蓬莱仙境,一座药王念念不忘的眉阳城,一峰因赋而名震天下的灵山,一盏泼洒大地的青砚,放歌大地数亿年,以其孤绝一峰的恬淡,隐归群山云海,静观沧海变桑田。而我们,只不过是它眼底一粒浮尘!

巴灵台,又名灵山,坐落于大巴山南麓群山间。历史上它曾是通江最南端,现为平昌北大门。这是一峰坐东望西的断山,自有人类以来,便以其“一览众山小”的险峻,翘居米仓古道水上码头通江河河沿,护佑当地百姓几千年。

这座山,以其四面地平、一峰独险的孤绝而出名,滚滚嘉陵江流经这儿,悄然淌过,仿佛生怕打破了它的宁静。山下巴灵、长宁两大古寨仿佛两大佩剑,护卫着巴灵台穿越数千年风雨,日夜捍卫着巴灵台的威严。

三教归一云雾山

早在四五千年前,巴人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以巴灵台为祭天台,以羊头、猪头、牛头“三牲”祭天地、祭图腾、祭兵器、祭护身符,祈福、祈寿、祈财,祈风调雨顺,祈历次战争大获全胜。今天,前往巴灵台烧香还愿的香客依旧络绎不绝。

巴灵台四周群山环绕,山中道观寺庙众多:东去十里水路,便是铁佛寺,常年梵音阵阵;南去七八里山路,是永乐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徐向前指挥的那场永乐寺战役中,山顶庙宇被炮火所毁;再往南三十余里是北山寺,该寺历经三百余年时光,香火依然鼎盛;北上十多公里,便是始建于明代的铜钵寺,现已成通江规模最大的寺院;西行十多公里,是集森林公园与道观于一体的南天门。数百年来,东西南北各大庙观齐叩云海之中的蓬莱仙境巴灵台,经年不绝传送洪钟清韵;古往今来,多少得道高僧缘起巴灵台,正所谓:愿将佛心植灵山,坐化千年亦不归。

历史上的巴灵台,还是一处研墨习文、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古往今来,多少农家子弟在此耕读诗书,多少文人来此纵墨驰笔,留下了不少和巴灵台有关的传世美文,其中以土生土长的吴道凝最为有名,他的《巴灵台赋》给这座孤峰贴上了蓬莱仙境的标签,而乾隆也因了这篇赋文遂把巴灵台列为天下名山。传说中,秦末汉初萧何夜追韩信到此,坠落马鞍,手持绳缰,碎步低语恐惊神灵。

水墨山水一卷画

今夏的一个初晨,撇开凡尘琐事,我怀慕古访幽之虔诚,手持吴道凝经卷,靠近巴灵台——这座润化三巴福祉的圣地!我们的车辆穿过晨雾,停靠山下景观台。此时的巴灵台,它一袭白雾齐腰,好似布衣天子,盘坐云海,摆弄青松翠柏。山顶一溜儿古寺排列,身后万丈霞光相衬,静待红日吐瑞。整座孤山威严肃穆,犹如古塔作冠、浓墨皴染、盘蹲云海的仙人。清风徐徐,山间林木轻摇细晃,此时的巴灵台,好像仙人手持拂尘,轻摇农家屋顶炊烟;缕缕清风,不时拨开山涧道旁绿荫,绵长青阶悄然伸出,牵引红尘庶民拾级入殿。

伴随霞光渐亮,一轮红日破土而出,穿过山头巨柏,照亮巴灵台。此时,巴灵台上金芒万丈,宛如仙人托宝,献出五彩祥云;又似砚台泼金,涤清大地晨雾。远山剪影,好似翠屏环抱巴灵台;油菜麦浪,更似大地彩绣的波斯地毯,铺至巴灵台脚下;青砖瓦房依山而建,宛如小鸟依人;白鹭野鹤掠翅长空,伴随流霞金光变换阵列,护卫着巴灵台。

巴灵台,矗立米仓南麓几千年。以大地为纸,调雾描辉,泼洒闲云,勾勒出大地山水一彩卷。

几千年来,巴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的后代子孙走出高山峡谷,穿过巴灵台下长宁寨内钟鼓楼,将红薯土豆、小麦大米,填满通江码头的小船,换回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和棉花布匹。一代药王孙思邈来此采药,流连此山十余年。在他临终之际,仍然心系他那心中的眉阳古城(即今日巴灵台)。可怜西藏一代高僧坐化巴灵台,至今空余一墓、考证无名。明代洪范年间文武双全大师普文及诸弟子,他们借用“月斧云斤节节造成龙飞凤舞,神工鬼斧层层做就武曲文星”以敬巴灵台,至死不愿离开此方灵山圣水。更有清代文人吴道凝,竭尽天下奇文华章,为此孤峰树碑立传。

①吴道凝手书巴灵台题刻

②钟鼓楼

碎影留痕巴灵台

沿着青石小径,我们跟随古道中先辈的足迹,穿过山涧丛林,他们当年背负五谷杂粮、三步一歇的劳累,我们不再经历。当年那排简易木制的长廊和凉亭,早已被今日宽敞平坦的长宁寨广场取代;那些掩埋丛林的狭道窄梯,早已化作道旁奇花吐艳、长梯相扶的云阶。

漫步山顶,七大庙观高悬岩顶,每栋依山而建,古朴典雅,险峻奇特,佛像庄严,金碧辉煌,接地连天,浑然一体。遥想当年吴道凝,临此圣山书院,手持经卷之余,是否也曾生出过改变当地百姓命运的豪情?或是心生敬畏、视它如神明呢?

巴灵台,它已成饱蘸浓墨的经卷。铺开千年陈旧的页码,品味古朴的幽香,在闲庭里细语话流年。

鸟瞰巴灵台四面山水,感受清风和花草呢喃,那些灵动万物苍生的天籁之音,那些溅古溢今的历史风云,恍如隔年丝竹,律动六孔管笛,调和清风与流水的韵律。

一滴晨露,坠入山顶春池,荡起层层涟漪,开启巴灵台千年朱唇。徐徐清风,浮散千谷晨雾,轻摇青松翠柏,惊动野鹤白鹭扑翅腾空,飞离山涧直上苍穹,追随蓝天白云,盘旋灵山绝顶。万丈霞光下,一波碧水转头侧身,千帆远去,兵戈沉底,风起云涌,多少千古风流远去。

追忆当年,多少慕道前来的仙人,临此道台烧香叩头、祭天祈福;多少厌倦红尘的男女,前往巴灵台上念佛诵经,抛弃六俗尘念,以求洗清罪孽;又有多少追逐功名之士,乘坐山下木舟浪迹天涯,走上人生不归旅途?

山中喇嘛墓,便是安放众位高僧的古迹,如今朽墓坍塌,枯骨孤立道旁,已成来往游客凭空垂悼的圣地。荒郊野岭的比丘墓,师徒几十人合葬一墓、抱团取暖,避免盗匪流寇光顾,但仍未摆脱山墙被撬翻、墓葬被洗劫一空的宿命。还有多少葬身他乡的巴灵台子民,只因背井离乡,忘记了改变家乡命运的初衷,早已旁落时光之旅,成为消绝经卷的暗符。所幸吴道凝一赋巴灵台,力透黄卷,才有了在他身后287年的时光里,络绎不绝前来谒拜的众生,也才有了他名列经卷、受之无愧的儒骨文风。

一波柔情,放低音符俯首南去,汇入涛涛嘉陵江;万卷疏云,缓缓北上隐归群山背后。一曲天歌,唱到尾声,化作一尾悬梁萦绕的余韵,最终消失在纷至沓来的阳光里。

巴灵台,历经风云数千年,依然厚重淡泊,一峰孤绝。(责任编辑/吴知之 设计/张籍匀)

③明代高僧坟

④东门吊桥

⑤北寨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