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视角的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2015-05-04叶常林

关键词:芜湖市产业链机器人

吴 婷,叶常林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产业链视角的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吴 婷,叶常林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从“4+4+4”模型出发,分析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形成路径在四维对接、四维调控以及产业链内部方面的具体内容,得出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式发展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基于产业链视角,对芜湖市机器人产业从价值维、技术维、供需维和空间维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机器人产业;产业链;创新发展

有关产业链的研究,国外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后期,重点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劳动分工、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指出,“产业链是一系列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的链条”。[1]贝恩的SCP分析范式为产业链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指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2]国内学者在产业链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即实证方面研究颇多。刘玉芹、胡汉辉从纵向、横向和侧向的“三网融合”背景下分析电信产业的竞争策略,指出这种网状化产业链形态形成了电信业独特的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3]杨锐基于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广东、北京、上海等10省市电子设备产业的产业链竞争力进行了理论研究,指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三个维度:产业结构的相关多样性、产业链分工程度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状态和微观组织模式;[4]王振坡等基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业产业链进行重构研究,指出新的农业形态是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应与不同产业相互融合;[5]梅国平等分析了中国31个省份的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东部最优、中部湖南和西部四川也有所形成)和产业链发展情况(东部>中部>西部),从结论可以看出两者具有相关性。[6]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产业链发展的相关研究,其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产业链的发展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布和同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链发展所形成的价值一直是企业关注的核心,从各个方面了解产业链,对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处理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基于产业链视角,对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本研究从单个企业层次提高到整个产业层次上,分析机器人产业、产业内部企业之间运作机制,揭示产业发展规律,希望能为芜湖市在制定机器人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产业链的形成原因:基于蛛网模型探讨

产业链的形成起源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将生产活动逐步分解,形成市场经济中的一个个企业。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不同环节上,分担着不同的角色,如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由于“科斯定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对企业的约束,使得其不可能承接单个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企业间的合作协议、委托-代理出现,促成了产业链的诞生。[7]

企业组织结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会呈现递增式的发展,因此,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8]企业之间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产业链形成的条件就是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和在其过程中产生的实践。

根据扩散型蛛网模型[9]的相关理论,可以分析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如图1所示:Z轴上的A1、A2、A3表示不断加深的社会分工,X轴和Y轴同理。在原点O时,不存在产业链,因为没有市场交易也没有社会分工。从A1 点开始,意味着社会分工产生,此时A1点既是市场交易也是产业链产生的开始。社会分工的存在,促使了B1的出现,即市场交易开始。因为B1的作用,C1的产业链才形成,这样才能对接并适应。在C1的条件下,产业链组织程度不断加深,又反作用于社会分工,于是社会分工就从A1演化到A2。同样地,因A2的开始,市场交易又从B1演化到B2,B2再促使C1发展到C2,产业链逐渐向下延伸。如此周而复始,促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市场交易程度不断复杂化,产业链组织不断加深。

图1 产业链的蛛网模型

由上可知,每一个点的变动都会带动整个链条产生改变,某一点的中断或缺失更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产业及其配套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实施产业链,要重视每一个环节的作用,统筹考虑。产业链的发展,可以使人力、资本等必要要素发挥最大化作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特点可以制定产业空间发展的合理布局;实施产业链式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李颖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法对生态产业链的共生耦合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多个(不少于3个)企业结链得到的效益比单独一家或两家结链得到的效益多,且产业链内的企业间的共生耦合能够稳定形成。[9]

二、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路径

机器人产业链是指与机器人的整机生产有密切关联的上下游产业群所组成的具备特定功能的网络结构。根据蛛网模型的三个维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工,机器人产业的上游企业(零部件的生产)、中间环节(零部件的加工)、下游企业(机器人整机的销售、运输),分别由不同的市场主体承担。市场主体通过交易获取自身企业所需资源,但因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信息掌握的不完全、“经济人”假设等作用,导致市场交易的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所能取得的利润越来越少。结链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利益空间,致使产业链组织程度不断加深。图2为机器人产业链结构图。

图2 机器人产业链结构图

对于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各有千秋。国内学者吴金明、邵昶将产业链的形成机制概括为“4+ 4+ 4”模型[10],分别是四维对接、四维调控和4种主要产业链。四维对接主要从对接的动力、主体、原理和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它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四维调控是包括微观维(企业内部调控)、中观维(行业调控)、宏观维(政府对企业的调控)和对接机制维(产业链对接机制对企业的调控),它是外模式;产业链内部4种主要维度是指价值链、供应链、技术链和空间链,这4个部分有机组合的原理即产业链形成的“对接机制”。

根据“4+4+4”模型,结合蛛网模型和机器人产业链图,提出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形成路径。

(1)四维对接。对接的动力是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完善企业间的契约关系,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最大化企业利润,进而推动芜湖市整体经济水平的上升,做好芜马合机器人试验区的领跑者,带动中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对接的主体是机器人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产业,包括芜湖的大小零部件生产商、埃夫特机器人生产企业、奇瑞汽车制造以及哈工大研究院、高等院校机器人产业研究基地等;对接的原理是“蛛网模型”;对接的过程是机器人产业链流程图。

(2)四维调控。微观方面主要是鼓励企业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芜湖市产业园内“一企一策”政策为各个中小型企业量身定做了各项优惠制度。中观方面是制定行业规范,加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能更好地促进产业链式发展。宏观方面是政府对企业的调控,2014年4月芜湖市出台了《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将为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专项资金,降低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融资要求,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和技术服务项目向我市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转移集中,鼓励消费者采购本市自主生产的机器人等。产业链对接机制对企业的调控表现在产业链内的企业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限制企业不合理的提高交易费用、降低质量等。

(3)四种主要产业链。至2012年末,芜湖市共有工业企业数1 792个,可以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部分零部件、技术等的供应,但主要核心技术和零件部还要依托国内外的知名品牌,进而创造可增加的价值。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在空间链上,依托产品、区域市场的集聚,集中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已在建设中,长三角、中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为芜湖市提供了借鉴。

为加快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发展,应将这三种路径进行有机化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提升。目前,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形成才处于起步阶段,不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产业布局,不适宜的产业政策等使得产业价值链尚有很大的增值空间;供需仍不平衡,严重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创新能力不足,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缓慢;空间资源未充分利用,周边地区如上海、苏州、常州等地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长,管理、技术、发展模式等都可以借鉴。鉴于此,有必要基于产业链视角下,对芜湖市机器人产业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三、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链视角

产业链视角下的创新发展本质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链各环节间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衔接,实现整个产业链运行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11]

(一)价值维

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价值维部分主要是对纵向一体化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略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物尽其用,实现信息的共享,降低转换价格,培养核心竞争力,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纵向一体化对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有很高的要求,企业间的高效运作需要紧密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目前,安徽省工业机器人产业正逐渐发展壮大,涌现了埃夫特、巨一、雄鹰、恒毅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相应地,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口红利持续不降,省内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意愿不断增强,工业机器人在企业生产上的应用不断增多,在江淮、奇瑞、合力叉车等大型企业都产生显著效果。

芜湖市机器人产业是省内机器人产业的领头羊,但各区域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主要是靠政府协调和推动,其次是通过兼并或合作协议以实现规模经济,并没有发挥市场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价值维的实现有以上各种原因的限制,若要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加强整个产业和市场的导向作用,促使企业的自主行为。

同时,生产经营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唯一途径。随着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人们普遍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产品的附加价值(如同等价格条件下更高的质量、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等)的提升,也会给企业增加额外价值(如人员的认同感、荣誉感,企业形象的提升,声名的远播等)。

(二)供需维

2014年9月28日,来自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60余家企业聚集在芜湖市鸠江区,参加省工业机器人产需对接会。在产需会上,省经信委与芜湖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机器人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这有利于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上的供需量及时调整企业生产、材料采购、库存等,达到准时化(JIT)生产。这是从供需维角度对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的又一创新发展研究。

基于供给视角,从芜湖市机器人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大多是以地方区域为发展基础的特点出发,集中发展产业集聚地,通过合理布局、强化相关设施及环节配套来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机器人产业建设。同时,应组织和引导机器人产业中的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式发展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建立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联盟。以芜湖的汽车产业为例,奇瑞作为领跑者,带动了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的发展,且发展势头只增不减,逐渐展现出集群化加速发展的格局,形成从原料、加工、成品、组装到市场的产业链。

基于需求方面,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产品多样性要求企业把握最前沿的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改善企业的工艺流程,进行技术创新,在纵向和横向上延伸产品生产。芜湖汽车配件业,因产业集群化发展,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也渐渐细化,生产的各环节逐步分离,变成独立的企业,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形成。另外,一些领先的大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集聚了一大批协作企业。产业集群化带来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产品更加精益求精,更加产业化,更加满足市场需求。

机器人产业与汽车产业相当,都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运作过程中都有资本成本投入高、资产专用性程度强等特点。基于此,芜湖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以汽车产业为借鉴,降低不必要的战略失误。

(三)技术维

虽然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强劲增长,但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环节被国外品牌掌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发展机器人产业要有支撑,其中就少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的相应支持。

近五年来,芜湖市的科学技术有明显的进步。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坐落于市机器人产业园区内,公司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集聚的国内机器人行业高端人才和先进的产业技术,致力于技术研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成果的转化,逐步实现机器人产业化。另外,从2014年开始,我省各地将通过实施名企、名品、名牌、名家等“四名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芜湖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同时,芜湖市也积极利用外省和外商投资,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近五年,芜湖市利用外省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另外,机器人产业技术的革新,需要相关产业做支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孕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离不了芜湖市和周边地区良好的传统产业基础( 如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金属、芜湖奇瑞汽车等),在这基础上,推动传统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紧抓零部件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体系。

(四)空间维

产业链条长且复杂,产业关联度高;资本和技术密集;规模经济、市场容量约束和较高的资产专用性等特征,使得机器人产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产业链呈现出网络状特征。从目前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看,空间维上的产业链发展主要是指区域集中。

根据《中国工业报》的相关报道,截至2014年6月末,安徽省内共有重点产业集聚区149个,区内注册企业24 384户,从业人员129.42万人,规模以上企业数为3 562户。省内重点产业集聚专业镇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 444.26亿元,增加值710.67亿元,利润213.86亿元,上缴税金94.23亿元。另外,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专业镇已有5个,50亿至100亿元的6个,10亿至50亿元的60个,10亿元以下的78个。

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芜湖汽车市场就很有代表性,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对集中,区域性专业市场的效益显著,产销一体化相互促进作用渐渐凸显,促使产业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链。

按照芜湖市政府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集中发展的相关政策,机器人产业链的创新发展研究应充分考虑区域比较优势,紧密依靠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领先优势,打造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提升本市产业现有的制造、生产能力;引导上下游企业相对集中发展,以高效率生产、降低交易费用等为中心,以产业链为联动核心,带动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聚地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和特色的战略取向,积极推进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有品牌建设,形成地区产业链发展新格局。统而言之,产业集聚已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形式,地域上的集中更是其中最普遍且重要的作用机制。

四、结语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芜湖市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本研究以蛛网模型和“4+4+4”模型为依据分析了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路径,给出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价值维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有效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效益的同时要意识到附加价值的作用;(2)供需维方面,举办产需会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帮助实现JIT生产和产品的多样化;(3)技术维方面,有效利用芜湖市近几年来科学技术不断上升的良好态势以及安徽省外和外资投入不断增加的资金支持,进行机器人产业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研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创立自主品牌;(4)空间维方面,依托周边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优势地区,形成空间集聚效应,推进地区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

机器人产业链的创新发展研究,符合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等的要求。本研究从理论角度提出的几条建议,需要进行实证分析,这是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Adam Smith.TheWealthofNations[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7.

[2]BAIN J S.IndustrialOrganization[M].New York:John Wiley,1959.

[3]刘玉芹,胡汉辉.电信产业链网状化与电信市场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130-140.

[4]杨锐.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基于产业链治理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2.

[5]王振坡,梅林,王丽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重构研究[J].江淮论坛,2014(3):12-18.

[6]梅国平,刘珊.中国文化产业链与空间集聚的评估[J].统计与决策,2014(19):133-136.

[7]郭承龙,郭伟伟,郑丽丽.林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56-60.

[8]姚小涛,席酉民.环境变革中的企业与企业集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2-58.

[9]李颖.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的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稳定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5):154-156.

[10]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11]巍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40-143.

(责任编辑 汪继友)

Research on the Robot Industry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City of Wu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

WU Ting, YE Chang-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It is indicated in th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modularfourplusfourandplusfour, of the four dimensional connection, the four dimensiona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details of industry chain involved with the formulated path that there exist its disadvantages in Wuhu robot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thus been made on Wuhu robot industry from the dimensions of value, technology, supply and demand, and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hain.

robot industry; industry chai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2014-10-20

吴 婷(1990-),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叶常林(1963-),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F270

A

1671-9247(2015)02-0010-04

猜你喜欢

芜湖市产业链机器人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