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科学课程的系统化开发与实施

2015-04-29金虹霞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金虹霞

摘要:学校根据区域特征、校本实际、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权利,更是推进课程改革最有力的行动保障。朱棣文小学以“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项目为依托,在校外课程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让师生共同经历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现学校科技特色的科学课程体系,并积极实施,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朱棣文小学;校本科学课程;系统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1-0032-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提出的六大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学校成了事实层面上课程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管理者,其中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1]。学校根据区域特征、校本实际、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权利,更是推进课程改革最有力的行动保障。我校借助“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项目,结合学校已有的文化积淀,本着传承和创新的理念,在校内系统开发了校本的科学课程,并在国家课程中加以拓展渗透,在地方课程中加以实践。

一、格物致知:校本科学课程系统化开发与实施的愿景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把“格物致知”作为学校校本科学课程系统化开发与实施的愿景,旨在通过系统的科学校本课程实施,在学生的头脑中播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索的技能,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学子。

(一)播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

我校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命名。自1999年建校以来,就开始着力研究并提炼出了朱棣文的科学精神:追求与超越、厚积与薄发、探索与发现、实践与创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中提出了“质疑、探究、创新”三个关键词作为学校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在科学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结合课内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对周边事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利用校内的序列科学竞赛,带动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活动。总之,学校力求通过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每一位学子脑中播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二)学会一些科学探究的技能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学校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科学知识及能力水平,形成了《朱棣文小学学生科学素养目标序列》,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应有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核定。在校本科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创造大量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培养他们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初步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校本科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和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更彻底。因此,学校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必须对所开发的内容进行缜密的研制和规划。

(一)开发与实施的原则

针对校本课程的特点,我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中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基于校本

多年来,学校秉承朱棣文先生“厚积薄发、追求卓越,探索发现、实践创造”的科学精神,在天文、环保以及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科技特色鲜明。为了使科技活动课程化,学校对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的设计和课程的评价进行了系统化的构建。通过参与“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这一项目,借助校外科技专家,将天文、环保和科技创新这三个方面的活动课程化、序列化,使科技课程更丰富,科技特色更加鲜明。

2.基于儿童

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在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前期,学校通过对学生以及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家长对学校原有课程特别是科学课程的态度和需求,了解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搜集一系列信息、数据后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找准在科学方面的兴奋点,使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3.基于发展

发展性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的意义所在。在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确定了四个观测要素,即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学校的科技特色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凸显,教师课程观念有无得到转变和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对以上要素进行监测,及时微调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基于以上原则,通过反复研制,学校确定了以下校本科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1.兴趣及知识拓展类课程

此类课程主要分为朱棣文精神普及课程和科学知识普及课程。前者主要是对朱棣文精神的探索,通过已有校本教材《朱棣文》《成功伴我成长》的学习,让全体学生了解朱棣文其人,了解他的伟大发现和科学贡献,体会他的“厚积薄发、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和“探索发现、实践创造”的科学精神。后者则是通过科普阅读、科普影视、科普讲座等途径,实现天文、地理、环保等方面科普知识的普及,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践探究类课程

本类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与探究。首先通过校本科学教材《让孩子爱上科学的书》进课表,落实上课教师,开设有梯度、有序列的活动课程,逐步形成固定的门类和课程方案,供学生走班选课。其次,聘请校外专家,重点在天文知识学习、观测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对部分特长学生进行开发、培养。三是组建家庭实验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能在家庭中开展的、简单易行但又能使学生感兴趣、有科技含量的小实验,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四是进行创意活动设计。利用科技节、年级组科技活动等途径,组织学生参与能启发学生心智和创造力的活动。

3.环境熏陶类课程

此类课程注重的是一种校本课程文化的营造。校本课程文化是指学校在自主进行的校本开发中,以特定的文化为导向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培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和强调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进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系统。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同时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追求指引方向。它主要通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布置,让校园处处流淌着科学的气息,处处显现出科技创新的火花,使得全体师生浸润在浓浓的科技氛围中。

三、校本科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策略的选择。我校在校本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下策略,使其得以顺利进行。

(一)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要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得以有效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我校在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项目启动前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

1.组建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朱棣文小学校本科学课程的系统化开发与实施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担任组长把握发展方向,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主持项目组日常活动。教导处、德育处、校科学组以及校外专家担任组员具体负责科学校本课程的落实。这样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确保了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制定管理制度

学校制定了《太仓市朱棣文小学“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项目考核条例》《朱棣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朱棣文小学科学小院士评比方案》《朱棣文小学名人班级评选办法》等,对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及后期的评价进行规范的管理,通过一系列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督促和推进。

3.培养骨干队伍

学校成立科学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组,通过聘请校外专家,针对开发形式、开发内容、开发途径等,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反复指导,提升项目组成员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实施阶段,学校又专门聘请科技专家来校对执教科技校本教材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指导他们如何有效落实科技校本教材。有了校外专家的助推,学校培养了一支校本科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骨干队伍。

(二)营造浓郁科技氛围

1.环境渗透 处处育人

整合原有校内环境资源。利用校风、楼名、天文台、朱棣文之路、天文廊、朱棣文名言廊、“我们的制作”科技作品展示廊、小小气象台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学教育,让学生氤氲在科学氛围之中。新辟校内环境资源,将校园内的小广场进行改造,模拟水循环系统、建造展示廊;开辟植物园,便于孩子们认识植物,亲手种植。

2.家校合力 时时育人

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半日开放向全体家长展示学校在科技特色打造中的各项成果,借助家长间、亲子间的互动,使得科学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借助现代化宣传媒体,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定期向家长发送科普小常识、科普小实验,引导家长和孩子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隐藏着的科学奥秘,从而助推科学精神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

(三)有效落实校本科学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课时保障、活动开展、评价跟进的过程。学校通过合理化的构建,保障了校本科学课程的有效落实。

1.开发课程 充分落实

以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项目为依托,在校外课程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师生共同经历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开发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体现学校科技特色的科学课程体系。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将其加以充分落实,如在地方课程中,将科学校本教材《让孩子爱上科学》安排进入课表,安排通过上岗培训的教师执教;聘请校外专家每周一次来校进行天文知识的普及;定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等等。

2.序列活动 形成特色

学校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组在梳理和整合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及知晓现状、家长对科学课程的支持情况以及学校原有科学活动后,对科技活动课程进行了系统化的构建:

(1)知识与兴趣拓展类:

(2)探究实践类:

3.评价多元,激励推进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一个民主开放的信息流动的过程,在多元主体的多方参与下,实现信息的有效流动。在整个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这也意味着评价的形式是多元的。学校建立了一整套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参与课程的情况进行一个整体的考量,最终评选出朱棣文百名“科学小院士”。同时为了鼓励班级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发挥主动、创新精神,学校利用名人廊中的科学人物设立了“张衡班”“李时珍班”等等,借以通过团体的评价不断凸显学校的科技特色,使每一位孩子在科技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获得科学精神的浸润,为祖国培养创新人才。

校本科学课程的系统化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不断构思、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的过程,学校将借助“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项目,坚持行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促进学校科学特色的进一步凸显,校园科学文化的不断丰厚。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N].中国教师报,2012-09-14.

责任编辑:丁伟红

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JIN Hong-xia

(Taica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Our school has exploited and implemented national and local courses in a school-based way in accordanc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chool-based practice and students interest and needs, which is 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 and also the powerful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curriculum reform. Taica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makes us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out-of-school experts facilitating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xperts, provi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chance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design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As a result, our school has succeeded in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system of curriculum, which suits students practice and embodies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school-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atic development